分享

为什么你老是遇到庸医?

 终南山中道居士 2018-08-15

导读

中医治病总是碰到所谓的“庸医”,难道真的是大夫的问题吗?或者是中医的问题?

患者铁心,医师神手

1.这里面有个逻辑,是患者的铁定信任和执行,极大地促进了有效的结果的产生。

如果领悟了这个逻辑,就能想明白为何有的患者治病多年,总是遇见所谓的“庸医”,这种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呢?

临床上常常见到一些患者诉说治病经历,满嘴都是庸医,遇见每个医生都是庸医,事实真的是这些医生都是庸医吗?


如果一个患者总是遇见庸医,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

2.治病初期,医患就抱着“考察、巡视、考验”的心态来进行

正规医生见的病人都不算少,生病而已,又不是获得“三好学生”奖,怎么来的满脸满嘴傲气呢?在医生面前那种搞笑的“考察”“巡视”“考验”的态度是怎么生成的呢?

很多医生出于职业敏感,其实一进门就知道患者德行,对于这样搞笑却不知道害了自己的患者,往往给予非常平和、食品级别、微小剂量的治疗方案。对这样自以为是的患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后来吃药果然无效,于是患者到处嚷嚷又遇见了庸医。这是情况之一。

3.患者对于慢性病效果过分急切。

有些病时间日久,或者说有些病虽然时间短,治疗也需要挺长时间。患者吃三五剂药效果不明显,就想去换医生,这样效果以及反馈不能积累,导致病情长期不能好转。


最近遇见几个小孩咳嗽三个多月不好的案例,患者家长没有在任何一个医生那里坚持治疗超过一个星期,然后又改变医生,几个月反复如此。还有就是病情稍微好转就多次自主停止治疗,想当然认为不需要治疗了。

然后在陈述病史的时候患者就会说,看了“五个医生没看好”使用了“中药”、“西药”、“按摩”、“艾灸”、“扎针”都没治好。


这样的陈述客观吗?能反映实际情况吗?

其实,有一部分庸医,是患者自己亲手造成的。尤其是常年遇见“庸医”的患者们。

1.对中医抱有不恰当的评判标准也是患者错过好医生的原因之一

有些患者看了一些描述中医神奇的网络语言,或者一些人的片面言论,就有可能形成一些不恰当的评判标准,导致自己在求医治病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例如网络上某些人的言论

“好的中医应该是一剂知,二剂已,三剂药不管用你就应该换医生了”

类似这样的片面言论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可是我在看病过程中发现很多患者受到了类似言论的不良影响,导致服药中断,不能及时复诊,最终跟一些不错的医生擦肩而过。

一剂知,二剂已,仅仅针对的是轻浅小病,以及功能性疾病有参考作用,比如外感病,发热,一部分失眠等等,对于大部分复杂慢性病,器质性病变并不适合。

比如痛风,一剂药两剂药确实可以快速缓解疼痛,但是距离把病治好还有很遥远的路程要走,类似的,糖尿病也不大可能一剂知两剂已。

器质性疾病更是如此,各种良性恶性肿瘤,都不容易一剂知二剂已,年前治疗一个前列腺癌骨转移引起疼痛的患者,不间断治疗一个多月才算是稳定止痛。

不仅器质性疾病如此,有的非器质性疾病,比如抑郁症,也很难做到一剂知二剂已。

慢性病患者顽固坚持“一剂知二剂已”这样的错误评判标准,当然会不断的跟想帮助他的医生擦肩而过。

慢性病的扭转是一步一步,长期曲折的过程,医患双方是合作的战友关系,及时复诊可以互通信息,更新作战方案,逐渐全面改善身体。

很多患者本身疾病并不是特别难,而是由于看病过程中怀抱各种错误的思维观念而常常使治病方案不能落实,让自己长期处在困顿之中。

2.除了患者不能明白事理之外,有些网络神医,言语极端,片面,喜欢夸张,也是造成这样一种错误思想流传的重要原因。

医生要有医德,患者要有患德

医患之间将心比心,患者放弃自以为是的揣测,给予医生足够的信任,不胡乱干扰,让医生水平正常发挥。

医生认真负责,不讹诈,恐吓病人,有多大的本事说多大的话,治病无效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有了效果也不居功自傲,诽谤其他医学同行。


医患双方一条心,不把精力耗费在无意义的猜疑防备中,才能更有效共同对抗疾病。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