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景藩| 胃病用药经验,只讲干货

 紫苏333 2018-08-15
杏林墨香


徐景藩(1927~2015),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内科名家


胃的病变主要在脘,脘即是腔,饮食不当,易损胃腔,亦即易损胃之内膜。随着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护膜一法已逐渐引起广泛的重视。


近贤章次公先生对此有独到经验,如用凤凰衣配马勃以护膜且能制酸,用象牙屑、琥珀、滑石为末吞服以护膜生肌,用赤石脂止血护膜,用阿胶、柿饼霜、威喜丸、当归等养血止血而兼护膜等等,投药别具匠心,每获良效。


临床对护膜法的体会大致有如下几点:


1.白及富有黏性,苦平而入肺经,传统用以补肺止血,现已普遍用治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用白及粉加水(1∶8)调成糊状内服,不仅能止血,且能改善胃脘胀、痛、嘈杂等症状与炎症、溃疡病理变化,是当前胃病“护膜”的首选良药。若与藕粉相调,卧位服药,还有改善食管黏膜病变的效用。


2.黄芪、山药、饴糖、大枣等药,辨证配用,均有护膜之功。


3.胃寒致痛,辛温燥烈之品如姜(高良姜或干姜)、桂枝或肉桂)、川椒等药,不宜多用久用。理气药物同样也要注意勿过辛燥,以免耗伤胃阴,损伤胃膜。


4.胃病中虚患者,配食薯蓣粥、红枣粥。阴虚胃热者配食藕粉、蜂蜜、牛乳,既有营养价值,又有护膜的作用。


熟谙药性,精选慎用


  1. 党参、太子参


党参甘平,为补脾益胃的常用药。


太子参微甘,补脾益胃之力弱,但清而不滋,颇有健胃养胃作用。对胃病脾胃气虚患者,一般常用党参。但如其虚不甚,其痛隐隐,初次诊治,未知其效应,不妨先用太子参,如无不合,再投党参。有些胃阴不足证,兼有气虚,舌红口干,胃痛喜按,可在滋养胃阴方药中配加太子参。妇女脾胃气虚,常兼明显气滞证,以用太子参较宜。夏季胃病发作,食思不振,脉濡神怠,午后低热,证属脾胃气虚者,可用太子参。


2.黄芪、山药


二药同具补益脾胃之功。黄芪甘温升阳,山药甘多温少,兼能滋养脾胃之阴。胃病脾胃气虚而内寒甚者,宜用黄芪。胃阴不足而兼气虚者,宜用山药。证属脾胃气虚,得食脘痛见缓,但食欲欠振,饮食不多,稍多则胀者,多用山药,少用黄芪。


中虚兼湿,药宜健脾燥湿,如方中用苍术、厚朴、草豆蔻(或草果仁)等,为防燥性过度,配入山药,有健脾之效,无过燥之弊。用桂枝或肉桂以温胃阳,若已往曾有出血史,或口干欲饮水,可佐以山药、白芍,润燥建中。


3.白术、苍术


白术健脾化湿,苍术燥湿健脾。用于胃病,苍术宜炒,白术可生用或炒用。脾胃气虚而兼有湿浊者,二术同用。脾胃气虚证,脘腹痞胀较甚,虽舌上无白腻之苔,然口不欲饮,二术亦可同用,苍术用量小于白术,约为2∶3~1∶2。有胃阴不足证患者,兼有脾虚生湿,舌红苔薄白,便溏,可配用白术,不用苍术。


4.姜


姜有生姜、干姜、高良姜、炮姜之别,同具温中祛寒之性,对胃病用姜,有分有合。胃寒用高良姜或干姜,外寒用生姜,内外俱寒,高良姜或干姜与生姜同用。胃中有饮,饮水而吐,宜用干姜。生姜止吐,胃病常见呕吐,生姜打自然汁滴入汤剂中,并事先滴在舌上,再服汤剂,或先将姜切片,嚼姜知辛时再服汤剂,以防药液吐出。脾胃气虚,脘痛便溏,高良姜可与炮姜同用。脾胃气虚,不能摄血,便血(远血)色黑而溏,腹中鸣响,宜用炮姜或炮姜炭。以上用姜的量,根据证候,参考病人平素饮食习惯,喜吃辛辣者,用量适当加重。


5.桂


桂辛甘而温,桂枝通达表里,桂心温里暖胃,官桂通阳化气。胃病中虚易兼胃寒,气候一冷,胃中尤寒,用桂使胃得温而气畅血行,内寒自怯,腐熟水谷之功能得复。脾胃气虚兼寒者,黄芪配入桂枝,用黄芪建中汤主药之二,建其中气,补脾温胃,并使补虚建中之性行而不滞。内外兼寒,桂枝配苏梗、高良姜,温中祛寒而止痛尤良。胃寒卒痛挛急不已,喜温喜按,舌白脉细,肉桂甚有效,煎剂必须后下,研细粉吞服亦可,也可用肉桂粉与烂饭共捣为丸吞服,作用更为持久。胃寒痛引脐腹,或及于少腹,欲转矢气,可用官桂。


6.广木香、青木香


广木香辛苦而温,擅于行气消胀止痛,青木香(马兜铃根)辛苦而寒,亦能行气治胃痛。脾胃气虚、胃寒用广木香。胃阴不足,阴虚胃热或肝郁化火之胃痛,用青木香。寒热兼杂者,二药同前。胃脘灼痛,兼咽干而痛,伴食物反流,宜青木香。胃痛兼头晕脉弦,用青木香。辛辣食品所伤,用青木香。


7.黄芩、蒲公英


二药均属清热药,胃病有热者宜之,惟其苦寒之性,黄芩甚于蒲公英。肝经郁火,常用黄芩。胃阴虚而有热,常用蒲公英。肝胃俱热,二味同用。胃病兼肝胆湿热,湿偏重者可用蒲公英,热偏重者二药同用,并配茵陈、山栀。孕妇胃热,黄芩较好,兼能安胎。胃痛如用温药理气,可配以蒲公英,制其辛燥。胃阴不足,配用蒲公英,可防其里热滋生。


8.白檀香、降香


二药均辛温。白檀香祛脾胃之寒,理气温中定痛,降香祛寒理气,兼入血分。胃中寒凝气滞,胃脘冷痛,白檀香配良姜或桂心,其效尤增。证兼血瘀,便血远血,可用降香。胃阴不足证候,原则上不宜运用,但值冬天胃中兼有冷痛,参用白檀香以缓其痛,短时用药,取效较良。胃中气滞,欲嗳不遂,胸闷脘痞,或兼腹中鸣响,可用白檀香,水磨服或研细末吞服,消其气滞。胃病卒然吐血,胃热伤络者,降香配黄连黄芩;肝火犯胃者,降香配丹皮、山栀、黄芩。降香降气止血,属缪希雍“吐血三要法”中“降气”之品。


9.柴胡、苏梗


柴胡微寒,苏梗微温,同具疏肝理气的功用,胃痛常兼气滞,尤以肝胃不和常用二药。脘痛及胁(一侧或二侧),口苦,宜用柴胡,水炙或醋炒。脘痛及胸,胸闷脘痞,口不苦,宜用苏梗。胃痛因受寒而诱发,宜用苏梗,夏秋吃螃蟹诱发,用苏叶、苏梗。妇女怀孕期,胃脘胀痛,无阴虚郁热之证,宜用苏梗,理气又兼安胎。胃病低热绵绵,少阳不和,宜用柴胡。情怀抑郁,诱发胃病,柴胡配合欢花。妇女更年期,肝胃不和,气滞水留,脘痞隐痛,兼有面肢微肿,柴胡(或苏梗)配天仙藤、益母草。


10.陈皮、香橼、佛手


三药均为理气药。胃痛且胀,多有气滞,不论虚证实证,均常用以配治。按其辛香气味,三药大致相似,惟其温燥之性,陈皮偏重,香橼次之,佛手又次之。胃脘胀宜陈皮,痛宜香橼,胀甚配佛手,痛甚配延胡索等。舌苔白腻宜陈皮。舌苔薄净,舌质微红,胃阴不足,佛手仍可参用。


11.薤白、草豆蔻


二药均为温中行气之品,薤白宣通胸阳,草豆蔻理脾燥湿。薤白适用于胃寒且有停饮,脘痛且胀,胸膺痹阻,舌苔白或白腻,常配半夏、桂枝。胃脘冷痛及于脐周,食欲不振,舌苔白腻,寒湿中阻,脾胃阳气不运,宜用草豆蔻,常配干姜(或炮姜)、厚朴等。自胸膺至脐部均闷胀不适而属寒者,薤白与草豆蔻同用。一般湿阻之证,用苦温化湿(平胃散)或芳香化湿(藿香、佩兰),效不著时,均可加用草豆蔻。胃病口中多涎,口黏而不欲饮,亦可用草豆蔻。薤白系野蒜,如平素不吃大蒜,恶闻蒜味者,勿用之。


12.丁香、柿蒂


丁香与柿蒂习用于胃寒呃逆,主要作用为和胃降逆。胃病患者,胃气不和,常有气逆,故可用之。丁香有理气定痛作用。嗳气较多,食后噫气而食物反流,味不酸者溢自食管下段,味酸者泛自胃中,只要没有明显的阴虚证,可用丁香、柿蒂配以赭石、半夏。胃寒脘痛,伴呃逆噫嗳,丁香、柿蒂配橘皮、白檀香,寒甚还可配肉桂。胃脘嘈杂,欲进酸食,得醋可缓者,可用小量丁香,促进胃酸分泌功能。胃镜检查,见有胆汁反流至胃,胃液反流至食管,可在辨证基础上加用丁香、柿蒂,有助于改善反流。


13.木蝴蝶、八月札


二药均为疏肝理气之品,可用治胃病肝胃不和之证。木蝴蝶性平,色白体轻,兼能利咽开音。八月札微寒,兼能除烦泄热。一般胃病肝胃不和证,二药可作辅佐之品,兼有咽中不适,配用木蝴蝶,兼咽干者加入麦冬。可作煎剂,亦可用木蝴蝶与麦冬作为代茶剂频服,取效亦佳。胃病心中烦热,宜用八月札。胃中郁热,阴虚生热,胃中失濡,灼痛隐隐,可用八月札。食入即吐,胃中有热,如用大黄甘草汤,可酌配木蝴蝶、八月札。幽门不完全梗阻,幽门水肿,呕吐食不下,在辨证基础上,可配加八月札、通草。


14.海螵蛸、瓦楞子


海螵蛸微温,瓦楞子性平,均有制酸作用,适用于胃痛泛酸嘈杂之症。海螵蛸制酸作用较强,且兼止血,用于上消化道出血(远血)应研细末吞服。瓦楞子制酸作用较逊,但兼能行瘀,出血之后,常多用之。


15.九香虫、五灵脂


二药均为行瘀定痛之品。九香虫偏温,其性走窜,兼能理气;五灵脂性平,兼能通经和络。胃病久痛,痛位固定,舌质有紫色,二药可单用或同用。血瘀证兼阳虚者,宜九香虫;兼阴虚者,宜五灵脂。


出血后胃脘痛仍作,宜五灵脂,不用九香虫。胃寒冷痛兼瘀,九香虫配肉桂。肝胃不和气痛,用疏肝理气药物效果不著,可加入九香虫或五灵脂,行血以助理气。妇女经行不畅,月经前后胃痛辄发,可加入五灵脂,胃痛而兼肢体痛,亦可加入五灵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