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病辨证之--辨痛、胀、酸 (原创)

 心海真情2020 2020-12-19

孙振芳系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消化科主任医师,业医已逾40载,擅长治疗脾胃病。笔者整理孙师辨治胃病思路及用药经验点滴,以供同仁参考,敬请斧正。黑龙江省中医医院中医肾病科吕波

关键词:胃病中医辨证

胃病之痛、胀、酸是临床常见症状,按痛、胀、酸来辨证施治,是诊治胃病的基础。孙师依此来对病人进行问诊,辨证选方用药,脉络清晰,简单灵活,易于应用。在临床上现代医学的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肠痉挛、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可参考应用。

1.辨痛--胃痛首辨寒热。

寒痛常用方寒痛方:桂枝、白芍、乌药、元胡、川楝子、枳壳、姜黄、佛手、山药、砂仁、甘草。本方适用于胃肠痉挛之胃痛,没有胀感等,常常是由胃寒而至,胃痛阵发,常饮食寒凉诱发,自觉胃肠不耐寒凉。重者痛引脐周,可于方中可加制附子散寒邪,实际上制附子不论实寒、虚寒均可应用,而且效果较一般温通药为佳。如有腹泻便稀常加肉豆蔻。也有因脾胃虚寒胃痛,患者常述每于夜间(或凌晨)觉胃中空虚,隐痛不适,喜温喜按,有挛缩感,可用黄芪建中汤治疗。

热痛之热痛方由焦栀子、川芎、桂枝、白芍、黄连、干姜、姜黄、砂仁、甘草组成。本方适用于胃脘痛,有灼热感,畏食辛辣刺激食物,胃肠黏膜病理见溃疡、边缘色红、充血、糜烂等均可按热来辨证。胃酸分泌多,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制酸止痛。若见有黏膜溃疡不易愈合,黏膜水肿、出血,可加白芨、三七粉等既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又化瘀止痛。若胃院灼痛隐隐,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光红少津,或有裂纹,无苔,或见剥苔,脉细略数。为阴虚胃热,常选玉女煎加芦根、石斛、山药、甘草治之,取石膏配养胃阴药,甘寒清胃,又无苦燥之嫌。

展开剩余74%

对于寒热胃痛的辨证,除有以上症状外,脉象以弦滑数为热,以沉紧细为寒,可作为参考。

2.辨胀--胃胀当分寒胀、热胀,次则肝气胀与胃气胀。

寒胀常喜用厚朴温中汤,原方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由厚朴、陈皮、干姜、草豆蔻、木香、甘草组成。厚朴下气宽中效佳,为消除胀满之要药。有呕吐则加大草豆蔻药量,有便稀则改草豆蔻为肉豆蔻涩肠止泻;兼有湿邪,寒湿阻滞,加苍术取平胃散之意,行气燥湿。对于寒湿内盛,舌苔白腻,兼有寒症表现的,孙师常引启蒙药书,《药性赋》“附子疗虚寒反胃壮元阳之方”,作为指导,遂每每加制附子以助温阳散寒,化湿破气。可速收寒去湿化之功。

热胀常用《兰室秘藏》中满分消丸。原方由厚朴、枳实、黄连、黄芩、半夏、陈皮、知母、泽泻、茯苓、砂仁、干姜、姜黄、人参、白术、猪苓、甘草组成。原方容清胃热,行胃气,补脾气为一炉,辛开苦降,主要用于胃热气不下降,脾气虚不能升清而湿浊中阻证。需视具体情况加减化裁,如湿邪不甚,去泽泻、茯苓、猪苓等利湿药防止伤阴化燥助热。呕恶不明显去半夏。主要适用于慢性胃炎反复不愈,虚实夹杂之证。慢性胃炎以脾虚为本,不可图小效而妄用攻邪,以至既不能巩固疗效又徒伤正气。此为本方取效之精髓所在。若胃胀伴口臭、厌食、属食积胃火,则以保和丸治之。

肝气胀指胁胀连胃,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元胡、川楝子为底方加减。肝气胀多因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胃气机不畅而至,孙师认为此证若单用胃气胀方,仅可获短效,唯有肝胃之气并行始可获效。肝胃郁热之胃胀常见有胃脘胀痛,胁痛灼热,口苦,便干,方用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孙师认为小陷胸汤治心下胀而偏热者。

胃气胀指仅有胃脘部胀闷不舒,无胁肋不适,胃气胀方由枳实、乌药、厚朴、陈皮、莱菔子、青皮、鳖甲、砂仁、甘草组成。胀甚觉痛加佛手。对于胃胀病人,孙师常问有无小腹凉、夜间腰以下有无凉感等下寒症之有无。孙师认为下寒不去,则胃胀不除,故常于方中加炮姜、肉桂。若下寒日久,服药后无不适感,而下寒症不除,可加制附子。另外,此类胃胀病人多是胃气不能下行,常常伴有胃气上逆之呃逆之症,于方中加代赭石一味药,张锡纯认为“降胃气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其重坠降逆下行也可助行气药之力。

3.辨酸--泛酸总因胃气上逆,又兼虚寒与胃热

泛酸、吐酸等症多为胃痛、胀的伴随症状,也有以泛酸,烧心为主症的。临床常见于胃食管反流病。多因胃气不畅,气机郁滞,胃气上逆。又有兼虚寒与胃热。总以通胃腑,降逆气为治疗大法。孙师综合二陈汤、橘皮竹茹汤、旋覆代赭汤三方,自拟平呃降逆方,药有半夏、陈皮、茯苓、枳实、枇杷叶、竹茹、代赭石、沉香、砂仁、甘草等。孙师于方中选枇杷叶,取其“降逆气而医呕哕”之意,兼虚寒,呕吐痰涎,喜温喜按,胃镜示胃内胃液量多者,加桂枝取苓桂温阳化饮。兼热吞酸,嘈杂,心烦用平呃降逆方合左金丸治疗。

4体会:

4.1脾气宜升,而胃宜降。

脾气升则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滋养周身。脾气陷则久泄,脱肛;脾不运化则为食积、为腹胀、为痰饮,故脾宜温宜升。胃主受纳而宜降,胃气滞则胀满,胃气逆则为呕哕、为嗳气、为呃逆,故胃以降为和。

4.2治胃以顾胃气为要点。

李东垣谓“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之升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名,其实一也。”又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是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在药味的选择上,孙师认为:“胃病后,其受纳功能受影响,多不耐重剂,重剂易加重病情,伤胃之剂何谈治胃”。开方大多每方十味药左右,用药以不伤胃为原则。孙师还强调用药要时时不忘顾护胃气,每于方中加砂仁,甘草两味药,醒脾调中消食兼畅气机、以使胃气存,根本固。

4.3遣方用药经验点滴:

在治疗痛、胀时,临证用药似有偏爱。在治痛时,孙师喜用的一味药是栀子。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辨证,孙师认为,《内经》“诸肿疮疡,皆属于热”虽指外科疮疡,但病性相同。栀子清热凉血,消肿止痛,炒焦后既清胃热,不伤脾阳,又入血分而止血,作用缓和。但属于胃肠痉挛阵痛则不适用。在治胀时常用鳖甲,孙师认为,鳖甲不单用在癥、瘕等病。《本草汇言》说:“厥阴血闭邪结,渐至寒热为癥瘕,为痞胀,为疟……咸得主之。”孙师认为鳖甲不同于一般的理气药,理气药大多辛燥,易耗胃阴,又易化热。而鳖甲则不同,柔润而又能行能散,与理气药合用既使气滞得行,郁结得散,又能佐制理气药之香燥,故而选用。

5.病例举喻:

李某,女,22岁 2005年10月8日就诊。患者自述半年前开始出现胃部不适,烧心。一月前胃脘痛,有灼热感,畏食辛辣刺激食物,舌淡红,苔白,脉微数。胃镜示:贲门口溃疡、边缘色红、充血。处方:焦栀子20g、桂枝15g、白芍15g、佛手15g、黄连10g、干姜10g、川芎15g、姜黄15g、砂仁15g、甘草15g,7剂,每日一剂,水煎早晚服。调制一月余,复查胃镜贲门口溃疡已愈合,诸症悉除。改以香砂养胃丸善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