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三十年历史的渝北隧道,不知何时变成了“渝州隧道”,细想想却是书法惹的祸……今天且拿“北”“州”两字说说事儿,如有不妥,就当酒后胡言。
城市街头、风景名胜等场所常见书法题字牌匾,为城市建筑或人文景观增添文化气息并提升观赏格调,这些书法的应用首先符合公众认知、大众普及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备达到视觉美感当为上乘。汉字乃中华文化之根,无论是书写或者是认读,毋庸草率。
众所周知, 重庆江北机场因当时的江北县得名,长江嘉陵两江之北,连接江北机场与重庆城区的高速路,那时叫做210国道红双段(红旗河沟——双凤桥)。这条路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为重庆城市经济北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道路贯穿回兴黄角坪有一隧道,南洞口立有雕塑是一少女双手举着一把金钥匙,我想应该是“开启重庆北大门”之寓意吧,洞口顶端塑立着四个金色的草书题字“渝北隧道”,不知哪位书家所写,整整三十年从未改变过,对此四字本身的书法艺术,不敢妄作评论,但记忆中那时就叫“渝北隧道”,或许偶有被误叫作“渝州”的。
“渝州”是重庆的别称,历史悠久,“渝北”乃重庆城北部也,后来江北县撤县建区即今日之渝北。愚以为,无论是按地域取名还是从题字本意,“渝北隧道”当属贴切,然而近些年常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屡见“渝州隧道”的叫法,甚至卫星导航也是如此,原来洞口道路标识牌赫然印作“渝州隧道”,此应为始作俑者。每每见到听到那新路标与旧题字矛盾并存,心里总觉得别扭。
下面就看看历代书法大咖“北”字和“州”字草体对比:
粗看之下,两个字倒有几分形似,但细辨点画的连带是完全不一样的,显然“渝州隧道”是因误读“北”字所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实这洞口上的题字还是比较规范的草书写法,不同于那些江湖体,相信稍有书法常识者都能甄别一二。
多年前曾在网络上出现不少诸如“山东博物馆”的书法笑话,也有被错别字充斥的路牌广告牌,但“渝州隧道”想必是城市管理者自己误读的笑话,是媒体和公众的误传乃至误用,调侃可以,而认真不得。书家们以后题字前必先思量思量,多考虑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的理解能力。
就这个隧道而言,“渝州”“渝北”皆无所谓,需要的是规范和统一。要么将错就错更其名再请名家重新题写,要么全面纠正其称谓,为其正名,以对汉字书法之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