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俞丰|阁帖札记(一)

 南山大明 2018-08-16

阁帖札记——王羲之《适得书帖》


适得书帖(《淳化阁帖》安思远藏本)


适得书帖(《大观帖》刻本)


王羲之《适得书帖》,文曰:“适得书,知足下问。吾欲中冷,甚愦愦,向宅上静佳眠,都不知足下来门,甚无意,恨不暂面。王羲之。”


此帖释文歧义主要是两个字,即“冷”字一释“治”,“愦”字一释“怏”。


“冷”字释作“治”,说不通,因为“治”字草书在王羲之帖中屡见,完全不是一个写法。释“中治”,也不知所云。而“中冷”就是通常所说的着凉、受寒,语意稳妥。“中冷”一词并见于《何如帖》“羲之中冷无赖”,《右军书记》并有“此日中冷,患之始小佳”,是同一个意思。


“愦”字和“怏”字草法近似,确实容易纠结,关键要从字意上取舍。“怏怏”,表示不服气或闷闷不乐的神情。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又如唐王昌龄《大梁途中作》诗:“怏怏步长道,客行渺无端。”“愦愦”,是烦乱、烦闷、忧愁的意思。《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汉焦赣《易林·讼之升》:“愦愦不悦,忧从中出。”汉王符《潜夫论·浮侈》:“妇女羸弱,疾病之家,怀忧愦愦,皆易恐惧。”结合上文“吾欲中冷”一句来看,这里是表示病后忧愁烦闷的意思,释“怏怏”或“愦愦”均可说得通,但从字形和字义两方面结合来看,释作“愦愦”似乎略为稳妥些,因此我选“愦愦”。


全帖译作白话文,大意为:刚接到来函,获知阁下的问候。我好像着了寒,十分烦闷乏力,在家里安静地睡了一觉,完全不知道您的来访,甚是无心之过,只恨当时没能见一面。


此帖见于《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然米芾、黄伯思、王澍诸家皆认为此帖为伪帖,前人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既然是伪帖,那么文句上也就无从深究了,一般来说这样的文字应该跟王羲之无关,但也不排除出于有依托的临摹或伪造。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只能作为假设。


关于此帖书法和真伪最详细的评述,见于姜夔《续书谱》,其云:“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连属,若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曰连绵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奇,反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右军书虽凤翥龙翔,实则左规右矩,未有连绵不断者。至颠素始专用此法,魏晋时未之有也。此帖字相连属,如笔不停缀者,然既乏顿挫,兼带俗韵,黄长睿(即黄伯思)以为笔无晋韵,乃近世不工书者伪作。”


在这段话里,姜夔指出,这种“连绵游丝”式的草书虽古亦有征,但是小道,不足为奇,反落矫揉造作之病。而此法的真正流行是在唐代张旭、怀素以后,魏晋时的王羲之不是这种作风,“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其相连处特是引带”。我们如果以王羲之的《十七帖》为参照,就会觉得姜夔此说十分恰当。甚至此帖的连带牵引,在唐代也不入一流,所以充其量只能是“近世不工书者伪作”。这一段评论从历史书风的演变说到就帖论帖,所下评语可谓贴切。


我曾临此帖不下百通,唯觉绞缠牵带,拘蜷不酣。后来我明白了,一旦刻意于这些“连绵游丝”的牵带,反而落入姜夔所谓的小道。所以临此帖,宜断不宜连,若能在笔断意连中加入晋人草书的韵致,才算难得。


图文刊发于《书法》2018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