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说个训课不是社会性教学?观摩了15节个训课,一位外公的心得

 昵称32963897 2018-08-16

写在前面/方静


黄豆米,圈内很出名。豆米妈妈是我们的学霸妈妈、骨干家长、未来群主,豆米外公是学霸外公,在豆米妈妈回去上班后,现场报道由外公执笔,直接让大家折腰。


业内对个训课有很多的误解,都认为ABA下的个训课,就是翻来覆去教几个认知课题,没有游戏,更没有社交。NO, 这是误解,或者说这是做不好个训的老师和家长给人留下的坏印象。


看看外公笔下的以琳个训课。抓住一切机会提升孩子的沟通和社交能力,同时任何时候也要孩子有好行为,从而建立好习惯是我们的个训宗旨。


再次说,大家一定要实操,不练习实操纵然你学富五车,也不能让你的孩子获益。




作者:豆米外公


豆米每天第一节是个训课,我早晨趁送豆米上学之便,听完以琳王海霞老师的个训课再回家。我连续听同一位老师的个训课还是第一次。听完15节课后,我已迫不及待想写一篇心得了。


一直以来,我头脑中的个训课,就是一对一的桌面教学,就是以ABA为基本原理和手段,以提高孩子认知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可是听了王老师的个训课,让我对个训课的认知有了颠覆性的改变王老师的个训课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以提高孩子的社会性为主要目标


王老师将沟通和交流作为主线贯穿一堂课的始终,她与孩子的对话,其内容既围绕着计划,又不受计划的约束,时常能信手拈来,即兴发挥。


有一次课前礼仪,王老师说现在上课,豆米起立,“豆米早上好”,“王老师早上好”,“小花狗请坐”,豆米立马坐下,王老师问:“我叫谁坐下”,“小花狗”,“你是小花狗吗”,“不是”,“那你为什么坐下”,“重新来”。


豆米对指令的反应,显然没有经过必要的思考和判断,是一种惯性动作。老师通过即兴调侃可以明确今后的训练方向。


王老师经常用猜谜语来检测孩子对身边事物的认知。有一次,王老师许诺,五个谜语全猜对奖励2块螃蠏饼。豆米全猜对了,老师故意只给1块饼,豆米来情绪了,叫着“我要2块”,声音越来越大。“为什么要2块”,豆米说不出理由。王老师引导豆米,声音大没用,要说出理由来。“你应该说,你答应我全猜对给2块,你说话要算数”。


王老师要豆米仿说句型,并且答应,如果说得好,奖励100根虾条。这回豆米谦虚了:“不要”,老师问为什么不要,豆米说“吃到天黑了”,众人笑。老师指导:“你应该说,你不可能给我100根虾条,你骗我”。


利用课题后的短暂间隙,王老师贴着豆米的耳朵,故意小声说:“你们家里你最喜欢谁?小声说,别让外公听见了”。这也是针对性训练,因为谱系孩子普遍不注意别人的感受。比如中午邻居要休息,他不会安静地玩耍。照像的时候,他不会装模作样摆酷。


这种社会性的训练覆盖整堂课,包括课前课后打招呼,孩子玩玩具的时候,王老师都要参予进去与豆米互动。





二是以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为抓手


比如,看到了这,就想到了那,这是在训练豆米的想像力。“我看到了红色,就想到了西红柿,因为西红柿是红色的”;“我看到了长方形,就想到了电视机,因为电视机是长方形的”,等等。


老师提供场景元素,要孩子说在哪里,什么地方。训练孩子对生活的关注。如:


桌上的饭菜都吃完了,妈妈说:“服务员,买单”。问豆米:“这是在哪里?”

阿姨,我要2张票,和妈妈在一起看灰太狼。这是在哪里?

妈妈,这里没有卫生纸了,快给我拿来。你在干什么?

昨天你没带书包,书包可能被别人拿走,今天你可别忘了,还有水杯在桌上,也别忘了。这是谁和谁在说话?


这种类型的问题,豆米只有部分回答正确。


还有生活程序的表达,干什么的时候,用“先…然而…最后”句型表达。

豆米表达得很搞笑,豆米说:


“刷牙的时候,先挤牙膏,然后刷牙,最后刷完了”。

“吃虾条的时候,先撕开,然后吃虾条,最后吃完了”。

“坐公交的时候,先等车,然后车来了,最后上去了”。


更有创意的是,“拉粑粑的时候”,粑粑两字觉得难听,马上改为“大便的时候,先坐马桶,然而用力拉,最后拉出来了”,全场笑弯腰。


今天豆米进教室,随手把书包放在凳子上,王老师说:“你的书包占了座位,人家来听课坐哪里?”,豆米开始丈二和尚,后来通过观察,把书包挂在了自己的椅背上,王老师喝采。


王老师又说:“我们讲话,会影响外面同学上课”,豆米不知道要把门关上。

老师又说:“今天很闷热,你应该怎么办?”,他没有第一时间脱衣服。
“你流汗了,我给你一张纸巾,你可以干什么?”,他也没有第一时间说擦汗。

老师说:“今天下雨,光线很暗,我想请你帮个忙”,经手指提示他才知道要开灯。
开关够不着也不开口请听课老师帮忙,而是自己站上凳子开灯,事后不知道要把凳子擦干净。


生活中的这些细节,都是我们平时忽视的地方,但恰恰是这些训练,比单纯的认知,写字计算更有意义。王老师计划中的课题尚未出台,真金白银的训练已经开始了。





三是以遵纪守规不打折扣为底线


随意性和故意性是豆米的顽症,但上王老师的个训课他规矩多了。


上课必须手放好,脚放好,身体坐直,眼睛看老师,不允许有多余动作。豆米也有挑战规则的时候。


比如今天,王老师要他手放好,他还是摆动,当警告无效时,王老师快速拿出小纸片和笔警告说“得3个×下课留下来”,在豆米被镇住的那一刻,王老师快速出题,她不给豆米纠缠和挑事的机会,在与孩子的搏弈中,她始终把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王老师对行为规范的要求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有一天进教室,豆米刚坐好,我要豆米把外衣脱下,老师补充说把它放在小书包上,随意惯了的豆米则把衣服递给我,我顺手放进了大书包,老师对豆米说:“我要你放在小书包上,你怎么不听?”,“去把衣服放在小书包上”。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豆米进教室坐下后又随意起身去关门,或坐下后随意找外公要水喝,都是不守规则的行为。王老师都要制止,“你坐下了,说明上课开始了,你不经老师允许就下位,这是不允许的”。由此看来,豆米的随意,与我们对细节的忽视有关联。


现在的豆米进入个训室后,会先向外间教室的刘老师打招呼,再进里间教室跟王老师打招呼,然后放好小书包,最后在椅子上坐好等待上课。





四是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保障


王老师十分重视孩子的上课状态,除了遵纪守规,还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每当课题开始前,她都要先吊豆米的胃口:“都做完了奖励你什么?”,然后习惯性地问一句:“准备好了吗”,其含义就是:你坐好了,注意力集中了我才出题。


“说漏数”和“大小排序”是训练注意力的好课题。


老师出题:1.2.3.5.6.7.9.10,从1到10,没说的数是几?豆米只要注意听,通常都能说对。

老师出题:2.7.5.8,从大到小排序,或者从小到大排序,也难不倒豆米。

但每当走神的时候,就可能翻船。

豆米抗失败能力较差,易来情绪。王老师善于调控情绪,变换方式:“起立,摸摸脸,拍三下,蹦一蹦”,豆米就像被打了强心针的又精神起来,王老师继续出题,但降低了课题难度,“说漏数”只漏1个数,“大小排序”只出三个数,以确保豆米回答正确,然后在“太棒了”,“哎呀,你的脑筋真好使”的赞美声中结束课题。


见好就收,这是非常高明的策略,如果再恢复难度,就会有情绪风险。在不良状态下结束课题,孩子以后就会害怕相同课题的出现。同理,我们应该在孩子表现最好的时候下课,下课前应人为制造“愉快”,他就会乐意再上相同的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