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预告 2019年3月北京大学古建筑规划设计专业人才研修班正式开课。名额有限,欲报名的伙伴们篇末报名。 本文导读——悬山建筑 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出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亦称挑山)式建筑。悬山建筑梢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硬山建筑的主要之点。 悬山建筑基本形式 以建筑外形及屋面做法分,悬山建筑可分为 【大屋脊悬山】和【卷棚悬山】两种 1.大屋脊悬山前后屋面相交处有一条正脊,将屋面截然分为两坡。常见者有五檩悬山、七檩悬山以及五檩中柱式、七檩中柱式悬山(后两种多用作门庑)。 2.卷棚悬山脊 部置双檩,屋面无正脊,前后两坡屋面在脊部形成过陇脊。常见者有四檫卷棚、六檩卷棚、八檩卷棚等。还有一种将两种悬山结合起来,勾连搭接,称为一殿一卷,这种形式常用于垂花门。 悬山式建筑的木构架特点及各部功能 从建筑物的柱网分布以及正身梁架的构造看,悬山建筑与硬山建筑并无多少区别,所不同的只是稍间檩木的变化。硬山房稍间檩木完全包砌在山墙内,悬山建筑梢间檩木则挑出于山墙之外。 悬山檩木悬挑出梢,使屋而向两侧延伸,在山面形成出沿,这个出沿有防止雨水侵袭墙身的作用,这是悬山建筑优于硬山的地方。但檩木出梢也带来了山面木构架暴露在外面的缺点,这对于建筑外形的美观和木构架端头的防腐蚀都是不利的。为解决这个矛盾,古人在挑出的檩木端头外面用一块厚木板挡起来,使暴露的檫木得到掩盖和保护,这块木板叫“博缝板”。博缝板的尺度是与檩子或椽子尺度成比例的。清式则例规定,博缝板厚0.7~1椽径,宽6~7椽径(或二檩径),长随椽长,按步架分块,随屋面举折安装,成弯曲的形状。 悬山梢檩向外挑出尺寸的多少,清代《则例》有两种规定,一种是由梢间山面柱中向外挑出四椽四当;另一种是由山面柱中向外挑出尺寸等于上檐出尺寸。挑出的梢檩部分下面施燕尾枋,燕尾枋高、厚均同垫板,它安装在山面梁架的外侧,虽与内侧的垫板在构造上不发生任何关系,但应看作是垫板向出梢部分的延伸和收头。燕尾枋下面的枋子头做成箍头枋,既有拉结柱子的结构作用,又有装饰功能。 知识延伸: 【与悬山建筑山面构架有关系的山墙】 也有不同的做法,常见有三种:一种是墙面一直封砌到顶,仅把檩子挑出部分和燕尾枋露在外面;另一种是五花山做法,采取这种做法时,山墙只砌至每层梁架下皮,随梁架的举折层次砌成阶梯状,将梁架暴露在外面。五花山做法是悬山建筑所独有的,它的优点是,有意识地将山面木构架暴露在外面,有利于构件的透风防腐。另外,墙面砌成阶梯形,又有改变墙面平板单调的外形,丰富立面效果的作用。还有一种做法,山墙只砌至大柁下面,主梁以上木构全部外露,梁架的象眼空当用象眼板封堵。 悬山建筑面阔与进深 通则(又称通例),是确定建筑物各部位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则。这些法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间的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它是使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保持统一风格的很关键很重要的原则。 清式建筑的通则主要涉及以下各方面:面宽与进深、柱高与柱径、面宽与柱高、收分与侧脚、上出与下出、步架与举架、台明高度、歇山收山、庑殿推山、建筑物各部构件的权衡比例关系等。 【下面介绍悬山建筑的面宽和进深】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以长方形为最普遍,一座长方形建筑,在平面上有两种尺度,即它的宽与深。其中长边为宽,短边为深,如一栋三间北房,它的东西方向为宽,南北方向为深。单体建筑又是由最基本的单元——“间”组成的。每四棵柱子围成一间,一间的宽为“面宽”,又称为“面阔”,深为“进深”。若干个单间面宽之和组成一栋建筑的总面宽,称为“通面宽”;若干个单间的进深则组成一座单体建筑的通进深。 1.面阔的确定:古建筑面宽(这里主要指明间面宽)的确定要考虑到许多方面的因素,既要考虑实际需要,又要考虑可能(如木材长短。径寸等因素),并要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在古代,还要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在考虑面宽时,必须使门口尺寸符合门尺上“官、禄、财、义”等吉字的尺寸。次间面阔酌减,一般为明间的8/10或按实际需要确定。 2.进深的确定:建筑物进深的确定也受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应考虑到建筑物的功能需要,其次要考虑建筑材料的长短。清式《则例》列举的小式木构建筑,梁架长(即进深)均不超过五檩、四步。遇有七檩房则通过增加前后廊的办法来解决进深问题。 悬山建筑的柱高与柱径 古建筑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宽也有一定比例。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宽与柱高的比例为10:8,即通常所谓面宽一丈,柱高八尺。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如淸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檐柱以面阔十分之八定高, 以十分之七(应为百分之七——著者)定径寸。如面阔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径七寸七分。”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根据这些规定,就可以进行推算,已知面宽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径;相反,已知柱高或柱径,也可以推算出面阔。 悬山建筑的收分与侧脚 1.收分:中国古建筑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柱脚、柱根)略粗,顶部(柱头)略细。这种根部粗,顶部细的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木柱做出收分,既稳定又轻巧,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那么,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2.侧脚:为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做法称为“侧脚”,工人师傅称为“掰升”。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如柱高3米,收分3厘米,侧脚亦为3厘米,即所谓”溜多少,升多少。”由于外檐柱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 (或7/ 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罝作为柱子下脚中轴线,而柱头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在平面上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的情况。清式古建筑仅仅外圈柱子才有侧脚,里面的金柱、中柱等都没有侧脚。 悬山建筑的上出与下出 1.上出:中国古建筑出檐深远,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规定。清工则例规定;小式房屋,以檐檩中至飞檐椽外皮的水平距离为出檐尺寸,称为“上檐出”,简称“上出”,由于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称为“出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为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则上出应为0.9米。将上檐出尺寸分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头占2份,飞椽出头占1份。 2.下出:中国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小式房屋台明高为檐柱高的1/5或柱径的2倍。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展出的部分为台明出沿,对应屋顶的上檐出,又称为”下出“。小式做法定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径的2.4倍。 3.回水: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 悬山建筑的步架与举架 1.步架:清式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中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步架依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廊步(或檐步)、金步、脊步等。在同一幢建筑中,除廊步(或檐步)在尺度上有所变化外,其余各步架尺寸基本是相同的。小式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各步一般为4D,顶步架尺寸一般都小于金步架尺寸。以四檩卷棚为例,确定顶步架尺寸的方法一般是:将四架梁两端檐檩中一中尺寸均分五等份,顶步架占一份,檐步架各占二份。顶步架尺寸最小不应小于2D,最大不应大于3D,在这个范围内可以调整。 2.举架: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中的垂直距离(举高)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称为举架。清代建筑常用举架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等,表示举高与步架之比为0.5、0.65、0.75、0.9等等。清式做法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为五举,称为“五举拿头”。小式房屋或园林亭榭,檐步也有采用四五举或五五举的,要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小式房脊步一般不超过八五举。古建屋面举架的变化决定着屋面曲线的优劣,所以在运用举架时应十分讲究、要注意屋面曲线的效果,使其自然和缓。 ![]() ![]() 千百年来,古建筑匠师们在举架运用上已积累了一套成功经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程式。如小式五檩房,一般为檐步五举、脊步七举;七檩房,各步分別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计量举髙也有较为固定的方法,在桁檩直径相同的情况下,一般是按相邻两檩的底面(称为平水)之间的垂直距离来计算的。由檩底计举高,便于木构架的计算、制作和安装。但切记不能由垫板底皮来计量举高。因为檐、金脊各垫板的高度一般不相等。由垫板底皮计量举高不能准确反映相邻两檩的实际距离,因而不能反映真正的举架。 ![]() 注:小式建筑的廊步架一般为5D,金、脊各步一般为4D。 清代建筑常用举架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等。举高与步架之比为0.5、0.65、0.75、0.9等等,可以反之推举高。 第六期 北京大学古建规划设计专业人才研修班 ![]() 【模块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与建筑考古 &中国建筑史 &建筑考古理论与断代 &建筑考古与保护建筑 &佛教考古与佛教建筑--石窟寺专题 &中国礼乐文明与礼制建筑 &北京明清官式建筑踏查 &明清建筑特点 &建筑勘察方法概述和工具使用 &太庙踏查 &故宫古建筑群踏查 &颐和园踏查 &明清建筑特点分析总结 &明清建筑踏查记录讲评 *此模块必修课程:期间安排学员交流与拓展活动; 【模块二】古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 &古建筑设计方法与案例分享 &古建筑设计原理 &古建筑设计作业与实践 &古建筑设计实践与方案讲评 *此模块对学员进行分组,须各小组共同完成设计作业; 【模块三】文物保护法规与保护修缮 &文物保护政策与法规 &文物建筑保护方案的编制与保护措施 &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方法与发展历程-以故宫为例 &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技术与实践 【模块四】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规划实践 &文化遗产保护基础概论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以北京为例 &传统村落保护方法与实践策略 &中国传统民居与保护方法 &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方法 &文化遗产规划实践练习 &中国近现代教堂建筑 *此模块必修课程,期间有作业要求,全体学员都要参与完成 【模块五】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特点与营造技艺 &北方官式木结构建筑结构特征与木作基础 &古建筑绘图与设计实践 &北方官式建筑装饰装修技术 &中国南方古建筑结构特点与设计应用 &古建筑屋面、墙体、台基与石装饰设计 &古建筑装饰艺术与油饰彩画 *此模块必修课程,无特殊情况不批准请假 【模块六】早期建筑踏查实践 &早期建筑特征与考察办法 &早期建筑考古方法 *此模块由专业老师带队讲解,为必修课程 【报名电话】 马老师: 18201165777 (微信同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