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动切忌过猛,小心肌肉“溶解”——避免“溶解”发生 应该怎么做?

 我爱你文摘 2018-08-16
运动切忌过猛,小心肌肉“溶解”——避免“溶解”发生 应该怎么做?
运动切忌过猛,小心肌肉“溶解”——避免“溶解”发生 应该怎么做?
运动切忌过猛,小心肌肉“溶解”——避免“溶解”发生 应该怎么做?

近年来的运动风潮可以说是持续高涨,不少平日里少迈腿儿的人,也纷纷加入到“打卡”的行列。然而正当运动氛围如火如荼之际,有个从前常出现在“饮食界”的名词,竟悄悄爬上了日常热搜。在这个夏天,“横纹肌溶解”不再只是小龙虾的“专利”,那些我们看似寻常的健身运动,实际上却也“危机四伏”。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岚

科技头条

强壮的体魄、八块腹肌,你想要吗?马甲线、人鱼线和小蛮腰,你羡慕吗?拜拜肉和小肚腩,你通通都想减掉吗?

最近这些年来,无论是徒步走还是马拉松,深蹲还是动感单车,甚至连到健身房“打铁”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在“连续多年不间断、每天运动4小时”的葡萄牙足球运动员“C罗(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的感染下,不少平日里甚少迈腿儿的人,也纷纷加入到运动“打卡”的行列。随着这股运动狂潮的高涨,哪怕传说中C罗每天必做“300个俯卧撑”被网络放大到“3000个”,也有人想要效仿。

“过犹不及”这个成语,放在运动领域也很适合。如果你曾接受过健身房的训练,一定听教练吼过那句最常用的激励——坚持住!让你的肌肉产生“炸裂”的感觉。说得明白的一点,就是鼓励我们在感觉身体快坚持不住的时候,继续挑战肌肉力量的极限。

挑战极限是好的,但前提是清楚明白自己的“极限”到底在哪里,因为我们都是有“底线”的人。前段时间据媒体报道,长沙一位13岁女生在深蹲百次之后,因为横纹肌溶解,直接住进了医院。除此之外,因长跑和踩动感单车而出现“肌肉溶解”症状的报道,在这个燥热的夏天也层出不穷。

生命在于运动,此话不假,运动可以提高我们身体的机能,帮助我们抵抗疾病,但是运动过量反而损害自己的身体。在这之前,或许很多人对“过量运动”所产生的后果,只停留在“腰酸腿疼”的层面;而今“横纹肌溶解”这几个大字,开始令不少运动爱好者们,开始重视起运动适度的问题。

专家解惑

疑惑1:“横纹肌溶解”的“锅”,该由小龙虾“背”吗?

对于“横纹肌溶解”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每逢夏季,它都会与小龙虾组成一对“CP”,在新闻报道中出现。就目前报道的因食用小龙虾而导致横纹肌溶解的病例,都是在食用小龙虾数小时至十多小时后发病。所以有人觉得“横纹肌溶解”是吃出来的病。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刘璠娜告诉记者,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多达两百余种,吃小龙虾并非是唯一“祸首”。

“横纹肌溶解症的成因主要分为物理性因素和非物理性因素,吃小龙虾属于非物理因素。进食某些水产品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症,包括小龙虾在内的多种水产品均有记载,一般认为与水产品中存在的某种内源性毒素有关。但这种情况大多在大量食用时出现,并不会经常发生。”

至于物理因素,刘璠娜副主任表示,包括挤压、创伤、过度运动、电击、高温或低温等等,其中最典型的病例就是地震、塌方等灾难引起的局部肌肉挤压综合征,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如长跑、负重训练,也会引起这种病的发生。

疑惑2:大量运动后的“肌肉溶解”,是不是有助于瘦身?

在运动中,不少人都存在“用力过猛”的误区——要么不动,一动就停不下来。为了将吃进去的热量迅速排空,他们试图通过“魔鬼锻炼”来消灭脂肪,殊不知最后脂肪没有被溶解,反而将肌肉溶解了。

过量运动并非是瘦身减肥的最佳方式,刘璠娜副主任告诉记者,横纹肌溶解前没有什么特别的预兆,但是如果运动后出现短暂意识丧失、大量出汗、头痛、恶心、呕吐、高热、四肢肌肉等不同程度的痉挛和疼痛等症状时,你的横纹肌可能出问题了,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明确。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马拉松赛跑、举重、健身、蛙跳等需要局部肌肉剧烈、长时间、重复、高强度活动的运动。因为局部高强度训练引起的机械性肌肉收缩,尤其是离心性肌肉收缩,容易使肌纤维过度牵拉,导致横纹肌结构受损;同时造成的局部缺血及产生的热量,容易使横纹肌细胞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细胞完整性受到破坏,从而产生横纹肌溶解。”

一口吃不下一个大胖子,减重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刘璠娜副主任表示,横纹肌溶解主要发生在突然加大运动量的人身上。“目前的统计结果显示,发生运动引起横纹肌溶解的主要是年轻男性,不过我们认为主要和年轻男性整体的肌肉量较多,年轻男性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更多有关。”

疑惑3:同样都是深蹲,我肌肉“溶解”了,他却没有?

在生活中,拥有自律性的人总是惹人羡慕。就拿C罗来说,据闻他的日常身体训练运动量每天要达到3~4个小时,其中包括有氧运动、冲刺跑、肌肉力量以及柔韧性训练等。对于运动量的权衡,或许有人会感到迷惑,与天天在朋友圈“打卡”的人保持相同的运动量,为什么对方没事,自己却感觉不适?

其中原因,除了与个人体质及核心力量差异相关,有国外研究者表示也与遗传有关。以“横纹肌溶解症”为例,这种病症之所以有时候会在看似“安全”的运动中发生,是因为有些人在生理上就是比较容易“肌肉溶解”。就好比酒量,有些人喝酒就容易醉,有些人则特别能喝。刘璠娜副主任告诉记者,目前尚未有具体哪种类型的人更容易发生横纹肌溶解的深入研究,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自身情况科学运动。

近年来“徒步运动”“全民最爱”,因此有不少人担心,“走得太多”是否也会发生横纹肌溶解的情况?刘璠娜副主任认为,横纹肌溶解主要发生在平素不经常锻炼而突然加大运动量的人身上,“日行数万步”的人如果每日都运动,每日的运动量相差不大时,基本不会发生横纹肌溶解。

健康贴士

避免“溶解”发生 应该怎么做?

虽然“横纹肌溶解”听起来很可怕,但刘璠娜副主任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运动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经过补液、控制感染、碱化尿液等治疗后是可以痊愈的。

当肌肉损伤100g或肌球蛋白水平超过5~15mg/L时,尿色就会改变为棕色或酱油色尿,这就是提醒我们运动性横纹肌溶解已经发生的“信号”,如果继续加大运动量,可能就会发生肾损伤。刘璠娜副主任表示,横纹肌溶解的治疗关键,是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处理并发症,防止进展到急性肾损伤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对所有人来说都应该注意劳逸结合,在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前安排好休息,身体不适、感冒、发热者尽量避免参加;避免在阳光直射、炎热潮湿的夏季中午进行大运动量练习;训练时补充足够的水分、电解质等。”她建议,加强适应性训练,避免同一项目长时间、大强度训练,尽量交叉训练。

无论如何,锻炼的意义在于获得乐趣,健身爱好者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能为了追求某个人为设定的目标而用力过猛,简单而粗暴地对待自己的身体。

广州日报记者:黄岚 通讯员:张灿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