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死于公元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是徐州琅琊阳都人(即如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和发明家,诸葛亮足智多谋,高风亮节,诸葛亮说到做到,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值得我们中华后代尊敬和学习的伟大人物。 然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一生之中,为蜀国立下的功劳,为蜀国人民所作出的贡献,这是巨大的,不可磨灭的,但是诸葛亮也有过过错,虽然相对于他的功劳而言,只是微小的,但过错毕竟就是过错,这是不可否认的,也是磨灭不去的。 ![]()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两个错误,杀了一个该放之人,放了一个该杀之人,先说说诸葛亮杀了那一个该放之人吧,诸葛亮当任丞相的时候,曾经就携带着一个聪明睿智的青年才俊,大有收他为徒弟之意,他是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和将领,开始是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做过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他就是马良之弟,马谡,字幼常。 马谡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因为马谡的观点,能给诸葛亮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和思路,甚至有时候他的观点和诸葛亮竟一致相同,譬如说南征的时候,对于少数民族的南蛮,马谡就向诸葛亮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这得到诸葛亮的高度认同,于是便有了“七擒孟获”的故事。 ![]() 公元228年,诸葛亮首出祁山,北伐曹魏,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作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北),自己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在甘肃境内),当时的前锋,魏延等猛将都可以胜任,然而诸葛亮为了能让马谡立功,有提拔马谡之意,诸葛亮当时违背了众人的意见,独力提拔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 结果,马谡一战而败,街亭失守,诸葛亮错失良机和地形优势,被迫退军,导致北伐失败,这战败的最大原因,自然就是马谡轻敌,错用了“居高临下”的战术被火攻而败,最后导致全军北伐失败,按照诸葛亮当时的军规,必须要斩马谡以正军法,但其实象马谡这样的青年才俊,特殊的优秀人才,是可以网开一面的,因为当时的蜀国,人才缺乏,像马谡这种兵法奇才,更是少见,只不过当时马谡的历练经验尚浅,临阵经验太少的缘故,而导致大败,假以时日培养的话,马谡的才能应该能大大超越后来的姜维。 ![]() 可诸葛亮还是挥着泪水,把马谡给处斩了,那一年,马谡才年仅三十九岁,马谡就是诸葛亮杀了那一个该放之人!而诸葛亮却放了一个该杀之人是谁?杨仪,杨仪和魏延历来就矛盾重重,生前的诸葛亮也是知道的,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孔明刚刚去世,杨仪和魏延就发生了火并,最终魏延被马岱所斩! 魏延一死,蜀中再无猛将了!这可是大损失,后来的杨仪还对费祎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此前诸葛丞相去世之时,我便举兵投降曹魏,今天岂是这种结局?”杨仪说过这样的话曾经就让费祎感到非常得难堪,公元235年,杨仪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而杨仪最大的危害就是弄死了魏延,尽管他后来是不得好死,可再也弥补不了弱国蜀汉再无魏延那样的猛将的损失了。所以才说,尽管诸葛丞相一生英明,但他的确也出现过一生最大的两个错误,杀了一个该放之人,马谡,放了一个该杀之人,杨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