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雄不问出处——五胡十六国的牛人们 NO.8

 金色年华554 2018-08-16

NO.8

公元30410月,刘渊正式称王,国号汉,建都于左国城(今山西方山)。

这就是十六国里的第一个国家——匈奴汉国(后改名赵,史称汉赵或前赵),五胡十六国的大幕就此拉开。

建立之初的汉国,其实是相当脆弱的,地盘不大,兵马不多,不过好在当时的晋朝中央政府内乱不已,自顾不暇,根本没有精力搭理在边远地区闹腾的刘渊。对刘渊有威胁的,只有附近的并州(治所今山西太原)都督司马腾。

司马腾连续数次派军前去攻打刘渊,都被汉军打败。

刘渊趁机派大将刘曜(刘渊的堂侄)等人四处攻城略地,先后攻下了屯留(今山西屯留)、长子(今山西长子)等地,实力大增。

然而次年,刘渊的老巢离石(今山西吕梁离石区)一带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他扩张的步伐也不得不慢了下来。

就在这段时间,晋朝的时局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如当初刘渊所料,司马颖逃到洛阳后,马上就像投案自首的犯人一样被控制了起来,不仅失去了所有权力,而且几乎失去了人生自由,大权控制在司马颙部下大将张方的手上,不久,张方又劫持皇帝司马衷和司马颖等人到了长安。

长安是司马颙的根据地,此后自然是司马颙说一不二,专掌朝政。

他改立司马炽(司马炎第二十五子)为皇太弟,司马颖则失去了所有职务,成了闲人一个。

不过司马颙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公元3057月,关东的东海王司马越联合了范阳王司马虓(读xiāo,司马懿弟弟司马馗的孙子)、幽州都督王浚等人发兵征讨司马颙,并于次年攻入长安,携皇帝司马衷东返洛阳。

司马颙逃入太白山躲了起来,后被司马越设计诱杀。

司马颖也在逃亡路上被抓到邺城,后被范阳王司马虓的部下秘密处死。

历时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至此宣告结束,司马越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不久,49岁的皇帝司马衷因食物中毒而死——究竟是谁下的毒,你懂的。

可怜的傻皇帝自登基以来一直就像击鼓传花游戏里的花一样被人传来传去,现在,在传到第八个人(思考题:哪八人?)手上的时候,游戏终于Game Over了,他也终于解脱了。

司马衷死后,司马越拥立23岁的皇太弟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

当然,司马炽依然只是个傀儡,司马越才是真正的实际控制者,他身兼太傅、录尚书事等几大要职,独揽朝政大权,几个弟弟也都手握重兵,雄踞一方——他的三弟高密王司马略出任征南大将军、荆州都督,镇守襄阳(今湖北襄阳);四弟南阳王司马模则任征西大将军,镇守长安;二弟新蔡王司马腾本来担任并州刺史,后来又调任司、冀二州都督,镇守邺城。

接替司马腾担任并州刺史的是刘琨。

刘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和刘备同宗)。他风流倜傥,才气纵横,年轻时就名气很大,是著名的二十四友(不知道的请百度)之一,还曾和好友祖逖一起创造了“闻鸡起舞”和“枕戈待旦”两个著名的成语(不知道的请百度)。

后来他因协助司马越讨平关中而被封为广武侯。

在并州,刘琨很快就显示了他与前任司马腾的区别——如果说司马腾因其皇族血统可以称为VIP,那么刘琨堪称MVP

在上任的途中,他就遇到了刘渊派来阻截的大军,一番恶战下来,匈奴人大败,刘琨遂乘胜进入晋阳(今山西太原)城。

之后,刘琨又经常派间谍潜入匈奴汉国内部,偷偷散布流言,弄得汉国内部人心惶惶,很多人都归降了刘琨。

总之,在刘琨手里,刘渊根本占不到任何便宜。

愚者认死理,智者懂变通,很快,刘渊就调整了自己的进攻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