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腹满/1、2、3条复习补充
上节课,我们把第十篇,关于合篇意义和基本概念讲过了,特别是腹满病的概念,我们提出了, ?* 狭义的说,是指腹中胀满的症状,可以出现在各种疾病的过程中。* 广义来讲,它是以腹部胀满为主症,兼有疼痛、便秘、呕吐,为主症的一类疾病。本篇的腹满病,应该是特指广义含义的腹满。
第1条,(“1.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它是从中阳不足,厥阴肝气上逆而论,把它统称为虚寒性腹满、寒疝的病因、病机。这些作为熟悉就可以了。
关键是第3条,(“3.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我们还引出了虚寒性腹满的特点,叫做“腹满时减,复如故”,说“此为寒,当与温药”,所以从治法特点上来讲,它是指虚寒性腹满的特点, 关于“腹满时减,复如故”讲的是寒气为病,引了《素问.异法方宜论》讲的“脏寒生满病”,是责之于脾。 寒气为病,为什么会出现“时满时减”的特点? 在病机的认识上认为是“脏寒生满病”,因为它是属于寒气为病,寒气是属于无形之寒气,所以它有气聚气散,时满时减的特点。 当与温药,没有提出是用什么药物,我觉得《伤寒论》第177条讲了,“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这个四逆辈,是指理中丸、理中汤,附子理中丸等等,所以这个第3条是先说虚寒性腹满。
现在我回忆,在《胸痹篇》咱们讲“胸痹缓急者”,对“缓急者”提出了三种含义,至少是发作性疾病,而且有时缓时急的特点,当它急性发作的时候,阴寒乘踞的时候,上焦阳虚,胸阳不振,才造成的阴寒乘踞,“阳微阴弦”,当阳气得伸的时候,一时缓解,阴寒之邪与阳气相争的时候,时缓时急。 所以几个篇章里面,都涉及到疼痛、或者发作性。象奔豚气病也是那样,也讲了腹痛,而且有气冲上逆。 第八篇,第九篇,和第十篇相临近的这两个篇章,涉及的都是发作性疾患,都有时缓、时急,或者时聚、时散,包括它讲的“腹满时减,复如故”的情况,怎么理解,在病机上我给大家作这样一个提示。
接下来讲,腹诊和问诊以及舌诊相结合,这体现了中医的一个基本技能,就是说见到腹满、腹痛的病人,请他到病床上要进行医生和病患之间的一个配合,腹诊的同时要问他痛与不同。 第2条讲的是“按之不痛”,实际上这一条要侧重讲的是实热性腹满,他先说“按之不痛,为虚”,这就是一个对举的写法,要进行对比鉴别,目的是要强调“按之痛”为实热证腹满,这是一种用对举,来强调语气。 强调腹诊过程中,不痛者为虚,这里的“不痛”,我昨天已经提示了,一定是喜按,按之痛减。作为“痛者为实”,一定是按之痛剧,这样的特点。
它为什么会按之痛剧呢? 就是因为它是有形之邪,这有形之邪包括什么?我们特别说了,按照“阳道实,阴道虚” 的理论,阳道实则阳明,《伤寒论》叫做“胃家实也”,阳明胃家。
我们《讲义》写得很细致,也就是说不能统称为“宿食、燥屎停积于胃肠”。中医的名词术语,也要用的准确, * 宿食停于胃; * 燥屎积于肠道,一定是这样。 所以,有形之邪就是指的宿食、燥屎,作为本科生来说,在名词术语的运用上,一定是这样的,有形之邪指宿食、燥屎而言,对于它停积的部位,一定是宿食停于胃,而燥屎积于肠道,所以我们《讲义》,你看这一条尽管很短,但是它把这个写的很确切,这和西医的认识是一样的。
我们说“实则阳明”也就是在胃肠的疾病。从脏腑辩证来说,它涉及到脾,有的涉及到肝,还有的涉及到表,比方说少阳,还涉及到肝胆,胰腺。所以,胆、胰腺的疾病,也在实热证腹满里要体现。
它讲了“痛”的问题,后来又提到了舌诊的问题,“舌黄”,这个地方既提出“舌黄”是实热证腹满可见的舌象和舌苔,再一个,提出治法应该是用下法。
昨天我们已经分析了,舌黄有几种情况, 一、就是下法当否。 & 对于如果是用了下法以后,舌黄轻微了,这个舌黄一定是苔黄燥,或者说是黄厚而燥,甚则较黑起刺,一定是因里实,而且热结。 所以这个“下”,一定是寒下,苦寒泻下。 因此这个舌苔就应该是黄而燥,或者是黄厚而燥,甚则焦黑起刺。这就应该当下。
& 用了下法以后,比方说, 下后黄苔还退的不尽,那就是病重而药轻,需要的话,再用下法。就是在药力上,是轻还是重,结合具体病情来分析。 下后它是这个阳明热结,津液亏乏的话,阴津已经不足了,但是还是要下,但是,一定要增水行舟,用增液承气汤之类,不然的话,你硬苦寒泻下,更加伤阴,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伤正,这是关于下法当否的问题。
二、关于是否当下
一、书上讲湿温,我觉得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湿热的问题,比方说,咱们讲狐惑病,湿热内蕴,你得采取什么办法?你能苦寒泻下吗?不行,得清热燥湿,或者清热利湿,象赤小豆,清热利湿,同时给它萌生小芽,还能够排脓解毒。 所以,湿热型的,那你觉对不能用下法。 湿热的舌苔也不是黄燥,而是黄腻,证明湿热并没有燥结成实,因此,不能泻下。这就是说下法,是否当下的问题。
二、再有一类是实证转虚,实证转虚了,舌苔仍然在,但是你也不能硬去攻伐,已经成虚证了,要扶正。
三、另外要考虑有无并发症的问题,就是说,你若是当下不下,贻误病机,病情要进展的,反过来说,不当下,你结果坚持用下法,这个容易使邪气入里,也容易伤正。
四、我认为,可下的证,不一定都舌苔黄。 因为咱们后面的几篇要涉及这个问题,比方说水气病,包括有些痰饮结实的,用甘遂半夏汤,包括十枣汤,就是饮邪在体内停聚以后,也影响津液的上承,因为,这个黄苔,你得考虑是一种热灼熏蒸的问题,它舌苔才黄、燥,是热邪熏蒸的结果,若是津液不能上承,苔也燥,但是舌苔并不黄。 瘀血的问题也是,象《伤寒论》讲过的桃核承气汤证,《金匮》里面要涉及的下瘀血汤证、低档汤证等等这些瘀血证,包括前面讲过的大黄蟅虫丸证,它要强调舌质、口唇的紫,两目的黯黑,肌肤甲错,它并没有提到舌的问题。 所以,那个攻下瘀血,舌苔也不黄,这四条作为昨天讲过的内容,作一下补充和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