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前的七夕,她们写下最美的心事

 轻轻徐风 2018-08-16



文 / 国粹君


七夕,自古就是女人的节日,

乞巧的主角从来就是女子,

但迄今为止,关于七夕风俗的记载

大多出自男人的手笔,

因此这些记载所反映的,

也是男人眼中的七夕和织女,

以及男人眼中的乞巧女。


那么,古时女人眼中的七夕

究竟是什么样的?她们是如何度过的?

国粹君整理了女诗人关于七夕的一些诗句,

也许,从她们的字里行间,

我们可以窥得一二。



感叹离合:正人间、天上愁浓

团聚有多欢喜,离别就有多断肠。牵牛、织女正是人间别离男女的化身,对他们不幸遭遇的叹恨,正是对人间离愁别情的叹恨。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鹊桥仙·七夕》宋·朱淑真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

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

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七夕》 明·德容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

最伤今夜离愁曲,遥对天涯愈断肠。



《浣溪沙七夕》清·何慧生

帘卷西风月似钩。数声征雁度妆楼。身如弱柳岂禁愁。 

几片轻云犹带雨,半庭黄叶乍惊秋。画屏闲倚望牵牛。



穿针乞巧:连针学并蒂,萦缕作开花

穿针乞巧,是古代七夕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妇女集体性的活动,由此延伸出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成就了七夕前后女子们呼朋唤友,尽情欢聚的美好时光。



《答唐娘七夕所穿针》南朝·刘令娴

倡人效汉女,靓妆临月华。连针学并蒂,萦缕作开花。

孀闺绝绮罗,揽赠自伤嗟。虽言未相识,闻道出良家。

曾停霍君骑,经过柳惠车。无由一共语,暂看日升霞。



勇敢示爱:不羡牵牛织女家

七夕很大一部分的祈愿是,女子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星辰传说上。而偏偏有一些女子将这些视作无物,大胆袒露自己的正当欲望,将女子的命运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



《迎李近仁员外》唐·鱼玄机

今日喜时闻喜鹊,昨宵灯下拜灯花。

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



反思传统:人间何事可干求?

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传说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织女)乞取智巧。到了明清,则代表了女性的一种觉醒。



《七夕》清·陈炜卿

梧桐金井露秋华,瓜果聊因节物酬。

却语中庭小儿女,人间何事可干求?



感怀身世: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

牛郎织女的爱情本就带有浓浓的悲剧意味,因此对于古代女性而言,七夕在很多时候并不代表着节庆的欢乐,反而容易衬托出现实中闺阁女子的凄清孤寂,她们甚至对爱情产生失望和怀疑:连牛女的山盟海誓到如今都成了倦怠,何况是自己?


《鹊桥仙》宋·严蕊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

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

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戏谑打趣:一宵要话经年别,那有工夫送巧来

由秦至汉的四百年间,人们昂首遥望银河两岸的牛、女二星,感叹一对爱人永远的分离,不禁伤悲,为之舞咏。宋代以后,七夕节已经成了女子们乞求神灵护佑的“女儿节”。


然而在诗人看来,牛郎和织女一年只有一夕能够相见,彼此诉说离情别意都来不及,哪里还有工夫给人间送巧呢?



《七夕》清·徐映玉

银汉横斜玉漏催,穿针瓜果饤妆台。

一宵要话经年别,那有工夫送巧来。





可以看出,从唐宋到明清

女诗人书写七夕的笔触

在痴情和浪漫之外

渐渐多了几分自由和觉醒的意味

对所谓的“女德”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她们也开始予以反思


的确,幸福不是祈求来的

归根结底要靠自己来争取

最浪漫的七夕夜

愿你的万千心事有人

更愿你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七夕快乐!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