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父亲 25

 博览529 2018-08-16
(接上)

第三节: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名录墙、抗战老兵纪念墙

1944914日中国远征军歼灭日寇、收复滇西重镇腾冲县城的时候,全城一片瓦砾,远征军官兵阵亡8671名伫】。为纪念在滇西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1944914日腾冲光复后,时任云贵监察使的腾冲邑人、老同盟会员李根源等倡导筹建腾冲国殇墓园,园陵规划由毕业于金陵大学的建筑设计工程师吴正承担 】。194577日,腾冲各界举行了纪念“七·七”八周年、国殇墓园落成暨公祭大会 。落成的墓园占地53300平方米,由外而内依次为墓园大门、忠烈祠、3346方将士墓冢和纪念塔。墓园落成后设有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其进行日常管理;蒋介石还签署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用于腾冲国殇墓园的保护 ;李根源提出将每年的914日腾冲光复日定为“重光节”,每逢此节日,全县人士均以菊花献英烈嘲。当时国民党政府对于腾冲国殇墓园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这个国殇墓园曾经被破坏。

国殇墓园的修复和重建工作一直延滞到1983年前后才得以开展。19846月,腾冲国殇墓园成为县级重点116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1日,“文革”以来被党校占用的国殇墓园由腾冲县城建局接管,重新恢复为其专有功能;10月初,腾冲县政府组建了国殇墓园复修筹备组 对原有建筑及烈士塔、墓加以复原,增设展览馆。1987年,国殇墓园被公布为第三批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914日,滇西抗战纪念馆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增加的两个实物展室中成立。19961120日, 国务院将腾冲国殇墓园列入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公布为国家级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腾冲国殇墓园和滇西抗战纪念馆于20051120日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3815日,原属国殇墓园管辖的滇西抗战纪念馆与腾冲民间收藏者创办的滇西抗战博物馆合并,在两馆藏品的基础上共同组建了新的滇西抗战纪念馆。2014824日,腾冲国殇墓园、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等一批国民党军队抗日遗址被国务院纳入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腾冲国殇墓园的影响力与重要性逐渐得到凸显。

2007年国殇墓园在全国范围收集曾经在抗日战争在岛国滇西、缅甸打仗的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南洋机工等部队团体的人员名单,在“国殇墓园”与“滇西抗战纪念馆”之间建造一面《中国远征军名录墙》直到现在已经镌刻在这面墙壁上的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将士及南洋机工英雄的名单10万多,约占全部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南洋机工的1/3,主办单位是想全部收集,但牺牲在胡康河谷、缅北战场、松山战场、腾冲战场、龙陵县城战场的10多万将士大部分是年轻人,除牺牲腾冲县城9000多有名字的外,其余几个大战场牺牲的年轻士兵很少有记录,并且也没有后人为他们申报。

但是云南省对于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的纪念工作是做的很好。

1、云南省腾冲市“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名录墙》的纪念

 
 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云贵监察使李根源老先生倡议下,在1945年7.7落成的“国殇墓园”

 

 国殇墓园内的“忠烈祠”

 

 “国殇墓园”内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纪念墙”

 

 “国殇墓园”中阵亡将士碑

 

 “国殇墓园”内远征军士兵青铜塑像  国殇墓园外广场的警钟

 

 滇西抗战纪念馆

 

 中国远征军名录墙

 

 父亲的名字镌刻在10多万中国远征军将士名字的《中国远征军 名录墙》上

2、云南省德宏州的《滇西抗战老兵纪念墙》的纪念

2016年9月7日纪念“中国远征军”攻克松山战役胜利72周年暨安放“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遗像安放仪式

 

2016年9月7日是中国远征军攻克龙陵松山的日子,今天在这里举行“滇西抗战老兵遗像安放仪式

 

 指挥滇西抗战对日大反攻的“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将军的后人与远征军老兵的后人一起参加“滇西抗战老兵纪念墙”老兵遗像安放议式

 

 华侨机工后代穿着整齐的当年的服装进入会场与抗战老兵后代一起活动

 

 中国远征军军医李介甫之子李明友夫妇和军医付心德之子付永辉夫妇在仪式上

 

 参加过滇西抗战健在的中国远征军老战士

 

 参加过滇西抗战健在的中国远征军老战士

 

 会议主持人禾素(傣族)女士、杨卫平先生宣布仪式开始

 

 活动主持人段国庆先生宣读祭文

 

 主办方代表李宏凯先生发言

 

 参加过滇西抗战健在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卢彩文先生代表老兵讲话

 

 滇西抗战对日大反攻的中国远征军总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后人卫修申先生讲话

 

 中国远征军将军后代付晓芳女士讲话

 

 中国远征军后人(驻缅瓦城华人)王健贵先生讲话

 

 南侨机工后代代表汤晓梅讲话

 

 马来西亚抗战历史研究学者林韶华讲话



  

 中国远征军老兵李介甫遗照

 

 中国远征军老兵李介甫之子李明友夫妇分别于20162017在父亲遗像前留影

 

 2018522日,中国远征军军医李介甫之子李明友夫妇、中国远征军军医付心德之子付永辉夫妇来到“滇西抗战老兵纪念墙”自己父亲遗像前留影。

 在云南省德宏州“滇西抗战老兵纪念墙”前儿子敬献给远征军老兵父辈的花篮

后记:

在此收笔的时候,终于可以告慰我敬爱的父亲了,您的一生光明磊落,在八年抗战中,从军医、军医教官、多个野战医院院长、军医大队长、军医视察官、解放军医学院教员。用你在军医学校学习的知识,并将在军医学校学到的知识、沈克非教授所传和20多年的临床经验广泛地传授给学生。用一把“柳叶刀”尽力挽救负伤的前方将士的生命。使他们更好地投入“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中去……

1952年初父亲同川东行署、江津专区的同行们为成功阻止大足县“小儿麻疹”的流行。由于当时县医院的西医极少,因此,奉命调大足县人民卫生院。同年被大足县委列入“爱国民主人士范围、大足县各界人士学习会成员”。从1952年到1966年都参加每年一度的“大足县各代会”。这是对父亲从事军医、医务工作以来的肯定。

1952年~1966年征兵体检工作中,特别是“抗美援朝运动”中,用最简单的器械和20年军医的丰富临床经验为大足县输出合格的兵员;

和平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大足县还没有专业设计单位的时候,就主持新建大足县人民卫生院“门诊部”和“住院部”……

您不顾年老多病,还参加巡回医疗,努力缓解患者痛苦,尽力挽救患者生命。

虽然您老人家一生救治患者,但在那人妖颠倒的年代,还是被揪斗。您一生刚毅,怎经得流言蜚语的刺激?使得您一病不起、枯瘦如柴,1968117日,离开了我们。

大足县人民医院的领导、医护人员和各界领导也为您送上了最后一程……

在笔者的思维里,总还萦绕着您生前的模样:对我两兄妹总是那种父爱的严厉;对患者总是嘘寒问暖的和蔼的身影……

此文完成的时候,除了以父亲在上世纪50年代填写的《干部档案》底稿和1966年下半年到1968年父亲去世是的这段时间,是由笔者在护理他老人家,老人家与我是无话不说,因此知道一些在老人家从军的事情(当时是属于我父子俩的秘密),随着这几十年的环境变化,才有机会写出来。

父亲是“大足县委列入爱国民主人士范围,大足县各界人士学习会成员”,从1952年初每年参加各届人士学习会一事的证明人:张关鑫、徐高文二位老辈子,因为他们是大足县城健在的为数不多当年见证者。能够实事求是地为一个曾经的老军医、老医生见证当年的历史情况,令晚辈感动万分!他们高风亮节、拒绝我送的一切礼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水果。这是令我作为李介甫后人十分敬意和歉意的。

由于现在是网络时代,对父亲的《干部档案》底稿和老人家讲述的那些事情,在后来的网文上也能够得到证实。所以感谢网络的支持。本文有的段落与本文雷同,也是自然的。因此在这里也要感谢网络写作人。

因此,只有教育后代:当外敌侵犯中华大地的时候,要像他们的先辈一样:勇敢地接受祖国的召唤,拿起武器,流血流汗、与外敌抗争,报效国家!

李明友

O一八年于重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