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五蕴皆空”

 心容乾坤 2018-08-16

文 / 一心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前最流行的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版本。其初始的一句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么,什么是“照见五蕴皆空”?

首先,我们应该对五蕴有一个基本了解。“五蕴”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佛教传入中原的历史过程中,“五蕴”曾有不同的翻译,如“五众”、“五聚”、“五受阴”、“五阴”等。每一种不同的翻译,其背后都隐含有对“五蕴”涵义的不同理解。

“五蕴”是玄奘法师的翻译,是构成人身心的五种元素。“五蕴”之前,较多运用的是“五阴”,这里的“阴”是覆盖之意,“蕴”是集聚之意,指的是五种要素之聚合,在早期佛教中,指的是一般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但主要还是指现实生活中的的人以及人身心的构成。其中包括色、痛(后翻译为受)、想、行和识。

色蕴,指的是我们一般说的物质,包括内色和外色等,内色即五根,眼、耳、鼻、舌、身;外色即五境,色、声、香、味、触。此外,还包括四大,即地、水、火、风,共十四种。

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

想蕴,通过心对所知境执取形相。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想蕴所起的作用类似于照相机拍照。

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其实,指的是意志一类的心作用。

识蕴,识的作用是了别,即对境了别、识知事物,也就是对外边的环境进行分别。

上述五蕴,色蕴为色法,其余四蕴为心法,五蕴和合,构成人身。众生对五蕴假合的身心产生执着,就是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而五蕴是刹那生灭,并且一直迁流变坏,所以就有了痛苦,这就是五阴盛苦。

其次,为什么“五蕴皆空”?

佛教认为,五蕴皆是空的。《心经》在“照见五蕴皆空”后又有一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实是对“五蕴皆空”的进一步解释,是说五蕴中的每一蕴同时也是空。色身、感受、思维、观念、认识等亦为空。通常来说,“五蕴”是“有”,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昌善法师曾经在给“一万菩萨绕清凉”的队员们开示时指出:说“色即是空”,其实是在说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是不长久的;说“空即是色”,是说今生思维要做的事,有一定的因缘、地点、仪式等。他还以手为喻,指出:掌心代表着“有”,手掌心能抓得着很多的东西;而手背代表着“空”,手反不过来,抓不到手背的另一面,但并不代表不存在。手心手背都是肉,这是一体两面。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五蕴皆空”。

再次,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就是用智慧观察而见到诸法体性空的意思。用“照”而不用“看”,是因为般若智慧犹如灯光。《坛经》云:“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所以祖师在开示时常会说让人点亮智慧心灯。心中的智慧灯亮了,就有“照”的功能,就能照见“五蕴皆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