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制内如何读经典——中小学教学有妙方!

 如水138 2018-08-16

编者按


关于体制内读经,季谦先生在推广读经之初即有构想,《读经教育说明手册》中有一篇《小学“读经教育”实验计划》,详细说明了体制内读经的具体实施方法。二零一六年春,距文礼书院最近的司前小学,组织语文教师来书院参访,季谦先生在为老师们讲座过程中又详细讲解了体制内读经的方法,本文根据讲座内容摘录而成。


2016年5月,季谦先生为司前小学语文老师讲座现场


我和各位的经历非常相似,青年时期读师范学校,20岁当小学老师,一直到60岁,从台中教育大学,也就是小学老师的老师的岗位退休,所以我对于小学教育,是相当熟悉的。我知道教育界,尤其是小学教师,存在一个困难——假如有一个教育理论,我们明知它是有道理的,但是它跟现实的环境并不一定相配合,或者应该说现实环境不一定能够配合这个道理——因为道理的层次比较高,所以应该是环境配合道理。如果环境与道理不相配合,这时候应该怎么办?我觉得,要把道理和现实所有的条件一起考虑之后,才能够做出你的决定,这样的决定才真是 “依照道理” 的。


我们讲道理的时候,首先是纯粹的只管道理,该怎么思考就怎么思考,道理该怎么讲就怎么讲,该怎么决定就怎么决定,不过,这样的思考和决定,还只是在我们的认识当中。至于要落实推行,一定要连带考虑到现实环境的限制,在限制中推行。


所以,贵校如果真要推动读经,第一,要完全了解读经的道理,才能判断它的是与非;第二,要考量现实的环境,能够做到哪里就到哪里,这样才不会产生其他的障碍。综合来看,现在的环境比起一二十年前,已经开明、方便了许多,假如有学校积极地想把读经加入到现行的体制课程中,是很有可行性的。而其实践成果,或者可以作为教育改革的参考,而成为世界教育的典范。


读经教育既然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要了解 “读经教育” 的道理,首先要了解“教育”的道理,从教育的道理来判定读经的是与非。要把握教育的道理,重要的是把握教育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就是 “大道”。而“大道至简”,是很容易把握的,因为它是每一个人的共识,我们只不过重新提出来 :


第一,教育的时机要把握。学基础教育的人,尤其知道“基础”很重要,尤其某些能力的养成有所谓的“关键期”。在打基础的时机里要把基础打好,基础打好了,将来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而如果错过时机,时机将永不再来,成为一生的障碍。


第二,教育的内容要把握。大家都知道教育,一定要教些什么,但要教什么呢?应该是教一些对人生有积极意义,有光明意义,有重大意义,有永远意义的内容,也就是可以开发人性的内容,这才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所以一个教师要做教育,对于教材的选择,一定要想一想,它是不是对人性对整个生命有积极、永久的影响。如果没有这样的效应,那教材的价值就比较低,就可以不选。


第三,教育的方法要把握。教育是一种实操性的工作,当然要有方法。但方法必须依照时机和内容来采择。在哪样的时机,教哪样的内容,则有哪样的方法。因为时机是老天安排的,人都是这样长大的,所以不可随便变,而若面对某个时机,需要教什么内容,也几乎是一定的,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的时候,是有其一定性的,不是随人的意思而可以随便下决定的。如果认为一个人长大以后要面向生活,生活是多元的,教育的内容为了适应生活,也要多元,这样说的多元,是“专业”上的多元,那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是人生有其基础的学问,那基础的学问有相当的固定性,而且必需在基础的时机完成。既然基础的学问有其固定性,那么,基础教育的内容,也就有了一定性,不可以随便采用,除非你把时机忘记了,把“基础”的意义忘了。时机把握后,就一定能够推论出适当的教材,而时机和教材决定之后,就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了,因为每一段教育的时机要有不同的方法,每一种教育的内容要有不同的方法。


当三个原则都清楚后,所谓“教育”的工作,就可以用一句话说完: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法,教恰当的内容,使人成为一个“尽情开发”的人。“尽情”的意思是“各尽其性”的意思,有的人资质好,有的资质比较差,资质好的让他更好,资质差的让他好起来。教育不可能把每个人都教成圣贤,都得到一百分,都是第一名,教育是让每个人能在其本有的素质上有所提升。那怎么提升?第一,要把握恰当时机,提升得最快;第二,要用有意义的教材,才能有效地提升;第三,要用正确的方法,才能顺当地达成提升的效应。


十三岁之前是人生打基础的时候,也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期,这是教育学者,乃至于一般百姓默默中的共识。所以,我们注意到十三岁前的教育,小学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里,最好能把语文程度建立起来,以备一生之用。那么,时机把握了,要教些什么内容才最有效呢?我认为:要教“高度”的语文,至于日常语文,就不用教了。因为日常语文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学会了,教日常用的简单语文,是重复了,浪费了。做老师的人一定会发现学生在下课时候讲的话,常比课本还要深;家长也一定会发现孩子在家里看电视剧,那对话常比课本还要深得多,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教语文课本呢?本来,语文的教材有两种,一种是低度语文——日常语文,一种是高度语文——经典语文。


表面上看,经典语文是文言文,日常语文是白话文;经典语文是小学生“不懂”的语文,日常语文是小学生“懂得”的语文。但我们有没有想一想,我们的语文教育,要教的是懂得的语文还是不懂的语文呢?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呢?一百年来,我们小学的语文,一律是白话文,现在,你应该教什么?各位要重新想一想了。你可以教他看白话文,看白话文念白话文当然能认字,但字是认了,而那白话文本身是没有什么大用的。而你如果教他诵读经典,他也能认字,字也认了,而经典的文章本身,能够产生一辈子的效用,这叫事半而功倍,甚至事一而功十,所以我们应该教经典。教经典,也认字,教了经典,不仅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附带地提升了读白话文的能力。所以,一个聪明的教师,应该尽力于教读经,白话文让孩子自己读去。


现今时代的体制学校并没有“读经”的课程,所以读经教育大部分是家长操作的,有的是父母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里自己教,有的是一些热心教育的志愿者,在社区利用假期教。也有少部份的家长认识到读经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几家联合起来开“私塾”,就没有“体制”的限制。——提到“私塾”,体制内的教育人士或许会有些人不高兴,其实也不必不高兴,因为世界是多元的,社会需要多样的人才,我们我们应该支持多元性的教育,尤其私塾并不会妨碍体制。


但如果进一步问:如果在体制内,怎么教读经?这里有多种情况。从老师方面说,有些老师是比较有反省力,比较活泼的,可以在一个班里弹性教学,或者向学校申请试点班。从学校方面说,有些学校是比较有创意,比较有改革意愿的,可以在学校中做成“校本课程”,甚至可以跟教育局申请做一个试点学校。总之,先从小处做起,校里可以有试点班,县市里可以有试点学校。


那读经教学的实务又怎么操作呢?我们先说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一个老师知道了读经教育,他就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把读经融进教学——就是每节打上课铃先读经,再教学。一般的教室,刚开始上课时,学生刚刚从下课间回来,总是要吵个几分钟,但如果一打上课铃就全班读经,孩子读经的时候,心思集中,精神旺盛,班级的气氛马上静下来,当作“收心操”。收完心了,老师开始照“课表”上课以后,不管什么课,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比较好。这样,不用改变课程,不用特别的专家。每节课要读经读多久呢?这要看这位老师对读经理念的认识程度,如果认知得不大清楚,读5分钟也就够了,每节课5分钟,一天也有半个小时,几年下来,效果也很好。对读经理论认知比较清楚的老师,每节打上课铃就可以读10分钟,或15分钟,甚至20分,30分钟,或整天只教读经,不一定。


我曾经提出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三百读经法。


三百读经法


第一个“一百”:每天进度100个字;


第二个“ 一百 ”:让学生念100遍;


第三个“一百”:给每个人得100分。




那怎么操作呢?老师每天早上来,就规定当天的读经进度,从哪一句读到哪一句,差不多100字左右。每节课上课铃响,不管教室有多少人,就开始读,或带读,或齐读,后进来的就可以跟着读,全班越读越大声。老师和学生一起读最好,也可以去处理他的公务,也可以不在教室。老师可以规定每天两个人来负责督导读经,叫做“读经长”和“纠察长”。第一天,1号当读经长,2号当纠察长;第二天,2号当读经长,3号当纠察长,这样轮下去,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机会当读经长和纠察长。凡是轮到当读经长和纠察长的人,都会很负责,下课时不会跑来跑去,一打上课铃,读经长就站上讲台,说一句:“子曰……预备,起!”就好了,全班就念起来了,100个字反复再反复地念。纠察长要巡视教室,谁没有认真念,就警告,警告不行,就罚站,老师一进来看,就知道那个学生了不认真了。学生管学生往往比老师管得还要严,所以全班没有一个随便的。有人会问:读经不好玩,学生会痛苦,没有兴趣读。这些问题都是想当然尔的,没有实际经验的人提出来的,因为如果让学生做数学,他会痛苦,要他作文,他会痛苦,而整班学生看着书一起念带有拼音的书,并不会痛苦,尤其只有这100个字,熟能生巧,兴趣更浓了。


100个字,一分钟可以念两遍,如果十分钟呢,就可以念20遍了。一节课念20遍,4节课就80遍,况且老师布置作业回家再念20遍。回家念20遍要多久?10分钟。有的孩子在学校里念到30、40遍的时候,他就会背了,也就是第二节课就会背了,他回家的路上就把那100个字也背完20遍以上了,总加起来,就是100遍了。所以,可以说没有读经的家庭作业,当然,他要自动念越多越好。有的学生在家里自愿多念30遍、50遍,甚至再来个100遍,因为他喜欢啊。一个儿童对他熟悉的,会背的文章,反复念起来,是很令他高兴的事。


然后第三个100,就是给每个人都100分。怎么给100分呢?到了隔天,一定要举行考试,考昨天的100个字的背诵。考试?那不是很恐怖的事吗?而且天天要考?谁还有兴趣读经呢?台湾有个老师,把读经的考试进行得相当有趣:学生隔天早上上学,到了教室门口,要有“通关密语”。通关密语就是把昨天那一百个字背出来,背完了才能进教室,背不好,要在门外,拿书再读几遍,读到什么时候呢?读到老师来,准他进教室。而全班学生都很高兴!没有一个人害怕,没有一个家长抗议,因为除非很差的学生,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通过。


但通关密语还不算真的考试,老师要举行真的考试,老师可以规定,或者从第一节下课开始,或者从第二节下课开始,利用下课时间 “考读经。” 小朋友们很喜欢考读经。为什么?因为他们要得100分,尤其那些差生,最喜欢读经考试了,因为他们在别的科目上往往很差,唯独读经这一科容易得100分。那么老师要花多少时间进行考试呢?大概要30秒到一分钟。一个班级五十个学生,老师只考一个班长就可以了,班长应该会背吧,果然会,给班长的记事本上盖一个章——“读经100 分”。然后班长去考组长,一个班分成五六组,组长应该都会背吧,五六个人,不到五分钟考完了,每个组长都得到一个章——“读经100”。由组长去考组员,一个下课就考完了,每一个会背的都给100分。


那如果不会背怎么办?不会背的由老师处理,一班五十个学生,顶多两三个不会背,那老师要怎么处理?找时间把当天没有得100分的都叫过来,问第一个人:你以前不是都会背吗?怎么今天不会了呢?他说:“昨天我爸爸带我去喝喜酒,我喝醉了,回家以后没有复。”老师说:“噢,原来这样啊!那没有关系,你再读20遍。”反正只要10分钟就多读了20遍了。读完20遍,或许他就会了,要背给老师听。老师要说:不必背了,你的登记簿拿来,给你100分!没有检查通过,怎么也可以得100分呢?


因为背书不是我们的目的,让他多读,是我们的目的。他累计已经读了100遍了,一个学生把一段经文读上100遍,就已经有了不起的作用了,老师就应该敬佩他了,即使不会背,也应得100分,怎可以找他茬呢?我们想一想,作为老师,我们以前曾把经典读过100遍吗?没有!我们只能自己感到遗憾,不要为难孩子,他们的前途比我们好,所以要给他100分。再问第二个孩子,你怎么也不会背?他说:“老师,您知道我笨嘛,我向来都不会背的。”老师想想,果然这个孩子资质差,各科考试都是不及格的,果然笨。但他笨,并不是自已愿意笨,而是他没办法啊,这样的孩子应该给予同情。所以老师必须问一下:“昨天大家在教室里念了80遍了,你有没有跟着念呢?”那孩子说:“我没有跟着念,因为我跟不上。”老师不要生气,因为不是他喜欢那样,一个小学的“差生”,明显地,不是他的罪过,而是父母和老师的罪过。所以老师还要再问:“那你耳朵有没有塞起来?你有没有听到别人在念呢?”他说:“没有塞耳朵,都听到了!”老师要说:“好,有听就好,回家有没有试着念20遍啊?”他如果说“有啊!但还是背不起来。”老师要说:“了不起!你已经尽力了,你是一个用功的孩子,老师喜欢用功的孩子。好,把你的登记簿拿来,给你100分!”为什么这样的学生也可以得100分呢?因为这个学生如果每天都把100个字的经文读100遍,他已经在进步中了,所以有资格得到100分。但要知道,这样的学生受到这种100分的鼓励,每天听读100字的经文100遍,他还会永远是差生吗?所以,读经的班级没有差生,三百读经法,就可以让你的班级蒸蒸日上。



我推广读经,只鼓励多读,没有规定背书,也没有强求“理解”。读多了,就会背,会背了,就完成了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而理解是背起来以后,一辈子慢慢完成的事。有的人批评读经而不理解,是死记硬背,其实,我们是自然背起来的,不是硬背,而死记是人生学习语文和文化一定要有的过程,死记多了,将来他自然拿出来活用。所以,不要嘲笑一个孩子对经典死记硬背,他不在这个时候死记硬背,还待何时?但为什么社会上有许多人忌讳死记硬背呢?原来那些嘲笑的人,都是长大了的人,也都是已经没救的人,他们小时候没有下过死记硬背的工夫,到了年纪大了,已经不适合死记硬背了,已经想要理解了,但因为小时候没有熟读没有背过,所以缺乏酝酿的阶段,他对经典文章的理解是无能的,他的文化心灵是苍白的。为了补课,只好死记硬背,而到了那时,死记硬背是痛苦的,于是他也猜测儿童死记硬背是痛苦的,他忘了他在儿童的时候,是乐于死记硬背的




读经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节上课只读10分钟,每天只进100个字,日积月累,就有可观。一个老师如果这样教读经,教久了以后,他就会知道,原来每天不止可以教100个字,随着教师对时间的把握以及学生读经能力的增强,还可以教多点儿。教越久教越多,潜移默化的效应会渐渐显现,全班的秩序好了,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上来了。到最后,可以达到“教学不必教学”的艺术境界。


一节课40分钟,他们30分钟内就把整本语文课本读过三遍。老师问:“你们懂吗?”几乎每个学生都说“懂”。老师再问:“你们会写习作吗?”几乎每个人都说“会”。老师说:“从现在开始,可以自己‘偷’写语文习作,写到哪里算哪里,你会写就再写下去,不会写的就问同学,再不会,问家长,再不会,来问老师。” 


这样,一个学期的语文课,一节课时,就教完了。结果,有的学生在几天之内,把整本语文习作写完了。这样,老师还需要用力教语文吗?况且,不只是语文课本可以这样学,刚才说过,如果语文能力提升了,各科的学习能力也会提升。所以其他功课也都可以这样教。让同学问同学,同学教同学,是最好的教学模式,任何科目都可以采用。尤其数学,是最适合这种教法的,因为由老师讲,学生常听不懂,小朋友讲的,比较容易听懂,小朋友是最好的数学老师。而且那些指导别人的人,要想办法讲出来,他会懂得更深,所以做小老师的学生,他的时间精力也不会浪费。


如果所有功课都是小朋友自己做,老师就轻松了,但如果学生的功课都不需要教了,那老师要做什么呢?当然老师还有工作做,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他就整天以大量的时间教读经,并开放阅读。如果遇到特别聪明的学生,全班读《论语》时,可以教他兼读《老子》,读《易经》。如果一个老师在他负责一个班级的两年内,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背完。只要背完《论语》一部书,一个小学生就可以看懂初中以下程度的白话文,他就可以广泛阅读,他喜欢阅读,喜欢到手不释卷。阅读越多,知识面越广,知识面越广,阅读的能力越强,从此养成一生的自学能力。所以,学生的家长会非常感谢老师,这些学生会一辈子记得这个老师。


总之,教学,尤其是教小学,是非常简单的,我今天讲的,你听着好像天方夜谭似的——你可能会怀疑 :“怎么会这样 ? 跟我们以前的想法完全颠倒,跟当今的世界潮流完全相反,是不是王教授在脑筋急转弯呢?”——我二十几年来常到学校演讲,也遇到不少校长这样警告学校的老师们说:“王教授今天颠覆了传统教育,他在做逆向思考。”我马上申明:不是,第一,我不颠覆任何教育;第二,我从不做逆向思考。”因为任何教育理论都有它的道理,都有它的功效,都值得做,所以我没有反对世界潮流,没有反对体制功课,我只说你可以不要教,我没有说孩子不要学。你如果不教他就会,为什么要教?而如果读过一些经典了,孩子变聪明了,守秩序了,爱学习了,要做体制的功课,是非常简单的,要成才,是简单的,这是顺理成章,不是天方夜谭。所以我所说的,是回归教育的本质,正是 “正向” 的思考,不是逆向的思考。


总结来说 :要在体制内推行读经是很容易的,只要观念转过来,不须变动课程表,老师不须再受训练,只要每节课读十分钟,当作收心操,而我可以跟你保证应试成绩不落后。如果一节课能读二十分钟,可以保证应试成绩向上提升。如果能整天只教读经呢?那将是全国一流的班级。更重要的是:我们司前镇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但你不要老是认为乡下一定比不上城市,其实,天下的孩子都一样聪明受教,只怕是我们不明教育的原理,耽误了孩子。我们乡下的家长已经耽误孩子六年了,学生送来学校的时候,其综合素质已经比城市差了,为什么呢?城市的孩子纵使不读经,他的各种的文化刺激多啊,刺激多头脑就聪明啊。但人生6岁到12岁,还有机会可以翻上来,现在各位的学生已经送到各位的学校了,各位不可以再耽误他六年。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我们是偏远地区,就放弃了这些孩子。读经,就是让乡下孩子有翻身机会,而让偏乡学校可以出人才。全世界的教育都存在着“城乡差距”的烦恼,长久以来,一筹莫展,读经便是拉近城乡差距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本文原标题:体制内读经的妙法——季谦先生为司前小学教师讲座摘录;刊载于《读经》杂志2017年第4期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