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青春期是父母的一场修行,我们要如何取胜?

 长沙7喜 2018-08-16


愤怒扔出去的书包


慧来到咨询师,带着一脸的疲惫,这个我觉得事事都做得井井有条的女高管,此刻蜷缩在沙发的一角,我们细细谈开了。


原来,是几天前和儿子发生的激烈事件。因为工作的原因,慧对儿子的管理,也一向开明,粗中带细,儿子在她的培养下,成绩也不错。中考将近,慧也对儿子的学习有个计划,这个暑假希望孩子能把考试的几门课补习一番,为此还多方打听,找到了相对应的好老师。


谁知道,刚把这件事和儿子说了,儿子情绪激动,当时就和慧嚷起来,“你凭什么给我做主,我暑假有自己的计划,你干嘛给我报班,我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没有别的了吗?我又不是学习的机器”。说着还激动地,把书包扔到了阳台上。



慧一夜难眠,一直以为自己和儿子的沟通是无障碍的,曾经也为自己和孩子之间能有这样良性的互动很欣慰,没想到孩子大了,原来在儿子眼里,自己竟然已经是个只逼他学习,冷漠的母亲了。


「原本纯真无邪的小天使,某天突然有了扎眼的举动,说起令人咋舌的话,开始怀揣一堆别人看不懂的心思……」


当我们从惊讶、慌乱之中回过神来,重新观察小家伙才发现:儿子像雨后的竹笋一样已经长高了一大截,五官变得宽阔有棱角了;女儿的体态丰满起来,动静之间开始显现婀娜多姿的样态。



2哦,青春期,你好!


「青春期是一个显微镜,孩子在儿童时期从父母那里习得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开始爆发式地显现出来;青春期也是一个放大镜,再微小的涟漪,也可能在他们身上激起汹涌的波涛。」


叛逆期的“情绪炸药包”是如何被引爆的?


“已经和你说过多少遍了,不长记性啊?”


“叫你不要随便扔袜子,你就是不听,非要我用强的啊?”


“怎么你同桌每次都比你考得好,妈妈叫你要预习,你就是不听!”


究竟我和孩子怎么了,原本的“母慈子孝”,怎么就“剑拔弩张”了?



罪魁祸首——抱怨式沟通


孩子做错事,父母急于纠正错误。一怒之下,就会教育孩子。这种抱怨式的教育,传达给孩子一种不被信任、不被父母理解的心态。


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识和对社会家庭的认可度,又是逐渐上升的过程。这对矛盾,也就是抱怨式沟通的引爆点。当父母用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实质上,就是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导在孩子身上,只会让孩子的不良行为加剧。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有几个特写描绘了青春期孩子的群像:


1、 年龄特点——13岁左右是青少年叛逆行为的高峰年龄。


2、 性别特点——具有反叛性格的学生当中, 男生多于女生,但女生一旦叛逆,激烈程度往往高于男生。


3、性格特点——内向的孩子往往比外显性格的孩子,更容易行为叛逆。


4、 诱因特点——主要表现在孩子与师长间激烈的对抗。


他的一项实验也表明,「青少年时期,也是一个人身体里的5-羟色胺以及多巴胺水平降到最低。这两种神经激素都与兴奋度和快乐情绪有关,所以青少年时期常常会觉得不快乐和无聊。」


情绪的爆发也会不受控制,稍一激惹,就爆炸了。




是否有种“双赢”的沟通模式?


1F  预设敌意,只管说孩子的表现


周末一大早,大家都想好好补个觉,你家熊孩子,自己High起来,一大早就听起了摇滚乐,好好的一个懒觉时间,又被他搅黄了。


你和老公气急败坏,一推门,就是一顿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吵得还让人睡吗?这么大了,还这么不懂事,这个家又不是你一个人的!”


这种对话,传达着一种被职责,不被信任的意味,这样的信息在孩子心中会引起强烈的反感,明里暗里与父母对着干。


其实,大部分让我们生气的情况,都是父母的负面情绪引发的反应,对于另一方的孩子,自身并不会觉得行为,有什么不妥。相反,父母的指责,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这个家庭,是被限制、被指责的状态,不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


2F 90秒平息法,只管说“我的感受”


西格尔教授介绍了一种“90秒方法”,很适合情绪激动的孩子。当发生冲突的时候,你需要等90秒——这段时间足够让尖锐的情绪平息下去。然后对他说:“亲爱的,我只想告诉你,刚才我的感受。现在你说说你怎么想的?”只从从父母自己的角度,表达对于事件的感受和对孩子的关心,并不责备孩子,也不暗示孩子的行为使父母有多么痛心、担忧,来个“温柔一刀”,而强调的是父母对自己的情绪负责。父母只说“我很难过”,而不说“你使我很难过”。


还是刚才的例子,如果父母虽然恼怒,但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说:“我昨天加了一天的班,今天想睡会儿,过个舒服的周末,现在我还没睡醒,还要回去补一下觉,对了你昨天作业也做到很晚,要不要再休息一下,那么早起来。”


又或者,更高级的方式,是提出一个“双赢的意见”,例如,“我昨天很晚休息,现在想再睡一会儿,你要不要用耳机听,这样你也尽兴,我们也好”。


只要是讲道理的孩子,我想是不会拒绝父母,善意的建议的。不同的对话方式,对于事件的后续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只强调“你的样子”,只会激化矛盾,而用“我的感受”真诚地与孩子坦露心声,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他会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唤起内心的责任感。


3F 改变沟通模式,其实很难

美国行为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指出,改变一种已有的行为模式,表达一种新的态度,或者采取一种不同的行动,会让人觉得有违本性。


也就是说,已经上演过好多次的局面,绝不会自然而然的改变,试图改变的过程,并不好受。


你会感到,别扭、虚伪,好像自己在假装。


Bregman Parners的首席CEO,就是畅销书《18 Minutes》一书说,详细了讨论了习惯改变的过程,他称,一个习惯的改变,从心理接受预期来看,需要21天的适应期,或者更长。因此,想要改变,就要忍耐那种有违本性的感觉,并新的方式融入自己的本性,直到不必思考便能自然地采用。



这几条建议,帮你打好青春期的仗


1F 稳定情绪


相信每个妈妈,都将教育子女的责任看做自己的天职,毕竟“养不教,父之过”,教育的意义在于能发现一个孩子的长处,并加以培养,而不是急于纠正孩子的每一个错误。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这样的状态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


正如林清玄先生在《清欢》中谈到的教育之道,在那些要命的当下,如果能有一个及时的温柔一瞥,不必在盛怒中伤害亲子的感情,要相信孩子的理解力。母亲情绪的稳定,是孩子自主成长的沃土。


2F 允许


荣格的人格心理学中指出,犯错的过程也是体验快乐的过程。如果叛逆期的孩子能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通过自己努力想方设法避免错误,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那份自信和那种快乐的体验是通过别的方式无法获得的。


青少年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感受错误过程也是磨练意志的过程。我们作为父母,能清醒的意识到犯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前进”,自然心态上是否能更坦然接受孩子的缺点。


3F坚定自己选择


虽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磨合,那么就没有必要再短时间看出改变的效果。家中“炸药桶”,也许这样的改变,并不能让娃就服服帖帖听你的安排了,但是要坚信,就算娃表面没有听从你的安排,但是你的理性与关心,也会对他产生影响,毕竟叛逆期是孩子三观养成的重要时期,说不定未来的“暖男”,就在你的温柔一瞥中呢。


专栏作者简介:齐忆虹,上海市心理学会应用心理学专委,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丁香园、网易等多家亲子平台专栏作者,多年青年女性抗焦以及亲子关系咨询经验。个人公众平台 雨晴手记(yuqingnote) 将与您分享亲子互动微实践,在妈妈和自我间寻找一份从容,与您一同成长,一路相携,做一个精彩的妈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