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戏落下帷幕,但高考相关的话题从不曾结束,就像是以前的科举一般,牵动着全社会的关心和注目。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高考就是古代的科举。但其实很有些不同的。 首先,是考试的内容。 高考,分文科、理科,考试的时候都是分四项:语文、数学、综合、英语。 文科综合是: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是:物理、化学、生物。 科举呢?早先,唐朝时期,科举考试项目包含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等加起来有五十多种!但最后最重视的只有:明经和进士。 所谓的明经,考的就是背书。打开四书五经任意一本,任意翻开一页,盖上其他字只漏出一行,然后补全这一行后边的几个字。随意挑一句话,让考生解释其中的意思。 而进士是最重要的一科,这一科考的是写诗做文章,还有对时政的点评。 苏轼便是凭借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考中进士,主考官是欧阳修。 到了明朝,是科举制度最鼎盛的时期,这这个时候八股文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了最重要的考试手段。 所谓八股文,就是要求考生写文章的时候严格按照要求来。对文章的字数、句式,每一句的声调等等都有严格要求,在各种条条框框下写出立意深远,文采丰韵的文章来是极需功底的。 考试等级 现在的高考是两天四场,每年一次,可以说是为十多年学习设置的考验关卡。相比之下科举更是一个向上的漫漫长路。 秀才 经过童生试,成为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和资格。秀才可免除差徭,见官不跪拜,诉状不经县吏,直接呈送县官。 举人 之后是乡试,明清时代,每三年在当地省城举行的考试。通过的人很少,一省也就百八十人,这就是举人的身份了,一个县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出一个举人也不奇怪。 这标志着你有了做官的资格,再身份上其实已经和当地县官平起平坐了。重要的是举人可以不用纳税,没有田赋。 所以很多人会把田产挂在举人名下的(比起朝廷的税赋,给举人老爷的佃租要更划算),自得到举人身份那一刻起,就已经是地主阶级了。了解了这些东西,才会知道“范进中举”这故事的真实。 贡士 再后面是会试,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进士 之后是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进士分三等,第一等只有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 高考是一个跨过门槛的机会,等待你的只有本二,本一(或者还有985、211)的区别,但无论怎么样,后面还有考研、考博、考公务员的机会。 但科举是一个奋斗的过程,要向上只有一条路,一直考下去。多少人皓首穷经,也只是穷酸秀才,自古就有“三十少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四十六岁考中进士的孟郊老先生就是这么兴奋。 录取率 现代高考是分省组织的选拔考试,如果以科举中的地方考试——乡试为对照,可以统计出,明代各地的乡试录取率平均在2.2%~6%之间浮动。 ![]() 据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招生计划,各省今年步入高考考场的莘莘学子,将有43%~68%的可能进入本科院校学习。 ![]() 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40年,高考录取率也一路走高。 从当年的4.8%,到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大潮的百分之三四十。如今差不多一半的学生都能考上大学,与古代科举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