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书有益|如果回到古代参加高考

 启书有益 2023-06-09 发布于四川










启书有益,给你好看

据说,古代的高考很难。到什么程度呢?不如干脆举一堆栗子。

下面列举一群大咖,理论上,你不一定了解,但应该很眼熟。

这里,简单用了一下音序排列法:曹雪芹、杜甫、顾炎武、关汉卿、归有光、洪秀全、黄巢、贾岛、孔尚任、李白、李贺、李林甫、李时珍、刘光第、柳永、孟浩然、蒲松龄、戚继光、石达开、赵孟頫、汤显祖、唐伯虎、吴承恩、吴敬梓、徐霞客、袁世凯、岳飞、张继……

他们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参加过高考,但都没有考过。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行。毕竟,他们的诗,他们的文章,他们的故事,都是必须要的。

话说回来,这些牛哄哄的大咖们居然都没有考过,可以想象,古代的高考得有多难。

要想搞清楚古代的高考到底有多难,首先必须要了解一下古代的高考制度,那就是科举制。

一般认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开始,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结束,前后刚好跨度1300年。

1300,科举制度给了无数社会底层普通人当官的机会,也给了无数咸鱼得以翻身的最后希望,更给了很多九漏鱼奋斗的动力。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玩命一般的挤破脑袋纷纷加入科举考试的内卷

但我们必须搞懂一个事实,要想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并不那么简单。我们以科举制度最为成熟的明清时期为例,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想通过科举这一渠道实现咸鱼翻身往上爬,在顺利的情况下,一般要经历以下个阶段,分别是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下面我们依次说。

第一层次,童生。

要想参加科举,首先的基础条件,就是必须成为童生。看这名字就基本了解,属于基础阶段,差不多就是识字,大概了解一些基本常识水平,有点文化,但不多。

如何才能成为童生呢?首先要通过两场摸底考试,一是县试,二是府试。通过之后,就有了考科举的资格。

不过,虽然名字是童生,但并不代表必须是小朋友才能参加,实际上啥年龄段的都有。比如,很有可能你在考试现场见到一白胡子老人,但他并不是考生的爷爷,他自己就是考生。

说起来这是基础,但有些人就算是读书一辈子,也很难考上。就拿清朝来说,整个清朝,296年历史,数亿人口,童生算完算尽,一共有200多万名。

这是啥概念呢?平均几百个人里面,才有一个童生。比如,我们的老朋友孔乙己,就是一个纯粹的童生。

这个淘汰率不能计算,因为不知道参考基数,总不可能全国人民都参加这个考试吧。

第二层次,秀才。

考完童生,就可以在所在州县,参加更高层次的院试。通过了院试之后,就有了一个新的马甲,是为秀才。

一说到秀才,大多数人都以为,秀才绝逼迂腐穷酸,说起话来一准是之乎者也、摇头晃脑,手头必须有一把扇子,手无缚鸡之力。

浅了,知识浅了!格局没有打开

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个知识点,当时的秀才是十分体面的,不仅社会地位高,而且还有特权。

当年,春秋时期管仲变法,其中有一项政策四民分业,士农工商尽管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是他把老百姓分成了个等次,其中,秀才在这个层次,商人垫底。

那么,秀才有啥特权呢?

普通人要给官府纳税交钱交粮,秀才完全不必。普通人要参加政府组织的义务劳动(徭役),秀才完全不必。普通人看见了政府官员要下跪行礼、客客气气、战战兢兢,秀才完全不必。

秀才的待遇很好,地位很高。可以想象,秀才一定不好考。到底有多难考呢?

清朝200多万的童生中,能够通过院试考中秀才的,差不多50万。淘汰率高达75%

而且就算是你的运气来登了,考中了,成为了剩下突出重围的那25%,那也只是于士大夫鄙视链的最底层。要想继续往上爬,还必须要接着考。

第三层次,举人。

继续考试,就要去省城参加省考,这就是乡试。这个考试等级较高,一般在八月举行,所以也叫秋闱。

相比之前的考试,这个乡试就难度大了很多。

以考试内容为例,主要的教材是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表面上看起来,只有九本书,好像也没得啥吧。但,每本都有一个明确要求,那就是熟读并背诵全文

是很明确的,不存在啥争议。五经稍微有点复杂中,《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梁传》合刊。

据统计《大学1753字,《中庸》3568字,《论语》有15919字,《孟子》150000字,四书总字数为十七万多字。

《毛诗》39224《尚书》25800《仪礼》56115《周礼》45806《礼记》99020《周易》24207《左传》196845《公羊》44075《縠梁》41512《孝经》1903《尔雅》13113五经具体字数多少,自己算。

反正一句话,四书五经,总字数为622970字。这六十多万字的教材,题库一共有16万道。就算是每天刷题10道,也要43.8年!考试的时候,是从中随机抽题,考默写、作诗、写八股文……

想象一下场景。就连只有320个字的《桃花源记》、738字的《出师表》背下来都累德够呛的,要想背下来这万字的书,只能是自挂东南枝

而且,如果单独是背诵的话,肯定是不达标的。那个程度的只是书呆子,国家哪可能需要这种人。

要考时务策,差不多就是现代的《申论》,要看你对政治时事有啥看法。这玩意相当灵活,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毕竟,有些问题,皇帝都不知道该如何操作

至于考场环境,那真是一言难尽。

文具必须自带,纸张由考场提供。考室是几平米一个小单间,厕所是没有的,隔断是没有的,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面完成。一考就是三场,场考三天。前后下来一共九天时间不准随意走动,不准外出透气,不准打瞌睡不准惹是生非。外面随时有人盯着,一旦逾矩,现场一顿敲打。

简单点说,这个考试和坐牢相比,不能说十分接近,只能说完全相同你说这特喵的够憋屈不?

不过,考中之后,就成了举人。这个比起秀才,档次明显上升。整个清代,五十多万秀才,通过历年的乡试淘汰下来,剩下的举人,大约十万多。淘汰率高达80%

不过考上也不代表就是成功。因为,就算是考上了,也不一定能当官。要想进入干部队伍,为人民办事服务,还要继续考试。

第四层次,贡生。

继续破关进步,考试的下一站,是前往朝廷的礼部,参加会试。礼部,是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学校人才选拔,是礼部的“三定”职责。

这个考试,一般是在乡试第二年的二三月举行,所以叫做春闱。

会试的形式和流程,和乡试大同小异。考试的场景也差不多,内容也没有啥分别。

考中之后,就能够得到一个新的封号,是为贡士。整个清朝,十多万的举人,能够考上贡士的差不多三万左右。这个淘汰率高达70%

因为人少,所以到这个层次,基本上就是出头了,可以当官了。至于当什么层次的官当大还是当小官,这需要皇帝表态。

第五层次,进士。

要想最终成为人上人,真正出人头地,必须继续晋级。下一站,就是去皇宫参加殿试。

和前面的四个层次有所不同,殿试不是淘汰赛,而是由皇帝亲自监考,根据考试的成绩,给排名,给职位、安排工作。

考完殿试,这些人就叫做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就是传说中的状元、榜眼、探花。其中,能够考上状元的,绝逼是人间极品,万里挑一,人中龙凤。整个清朝,状元这个档次的算完算尽,也就114个,数量绝对少于大熊猫。

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总结梳理出一个结论,科举制度实际上就是一个重复的过程,不断刷人,不断淘汰,不断给人希望,也不断给人绝望。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古代高考的晋级之路,大约有以下几步。

首先,要通过县试、府试,取得考试资格。考中之后,就获得封号,是为童生。

其次,要在自己户籍所在的州县,参加院试,考中之后,取得封号,是为秀才。

然后,要前往省城参加乡试,考中之后,获得封号,是为举人。其中第一名叫做解元。

再次,前往朝廷礼部,参加会试。考中之后,获得封号,是为贡士。其中第一名,叫做会元。

最后,进入皇宫,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中之后,获得封号,是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做状元。

如果一路考下来,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就叫做连中三元。达到这个层次的,已经不是普通的祖坟冒青烟,而是直接着火了。

历史上1300年之间,能够达到祖坟着火的人,文科武科算完算尽,只有18其中文三元有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戴衢亨。武三元有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万历年间的王名世和清朝顺治年间的王玉璧。

对于上面连中三元”的人名字,你是不是感觉一脸懵逼?可能对于一般的人来说,确实是一脸懵逼。但对于我这种经常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只不过是一脸茫然。

人能够在历史上真正留名,不只是需要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需要德行,需要奉献,需要为民请命的崇高精神。

祝愿今年高考的学子都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