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五脏六腑各有所主,胰腺在中医里没出现过吗,为什么?

 阿坤学医 2018-08-17

中西医在脏腑的认识和分类上之所以不同,主要原因是中西医各自医理产生于不同的世界观,中西医的世界观有非常大的不同,西医的世界观来自于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是哲学的本源。而中医的世界观来自于太极、阴阳、五行,认为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哲学的根本,从而产生了阴阳和五行,中医中的脏腑分类是按相互作用关系来分的,比如,肝胆为什么同属木?脾胃为什么同属土?五行为什么要这样分?是因为肝胆的功能都是对脾胃起到制约作用,对心脏眼目系统都是起到促进作用,当肝胆的功能长时间出现异常时,就会引起脾胃或心脏眼目等出现问题,所以才会出现脾胃出问题了,却去治疗肝胆的治疗方法,或者心脏眼目有问题时也去治疗肝胆,是因为肝胆才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而脾胃之所以同属土是因为,脾胃两个脏腑都对肾脏起到制约作用,对肺脏系统起到促进作用,所以中医中才会出现当肾脏或肺脏出现问题时,却治疗脾胃的治疗方法,因为引起肾脏或肺脏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脾胃。所以中医的脏腑分类是看一脏腑对什么脏腑起制约作用,也就是“克”,还要看这一脏腑对什么脏腑起促进作用,也就是“生”,也就是即要看“我”对那些脏腑起制约或促进作用,还要看什么脏腑对“我”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也就是说一个脏腑要分别看与别的脏腑之间的四种关系,这四种关系是决定脏腑五行属性的重要标准,并不是那个人随意乱指定的。

而西医因为是通过解剖来认识人体的,在解剖中你是无法看到器官与器官之间是一种什么作用关系的,因此把每个器官孤立起来看,中医认为没有那一个器官是孤立存在的,器官与器官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有些是制约作用,有些是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关系并不是乱作用,是有方向性的,器官与器官之间的作用关系并非实体,是无法肉眼看到的,只能通过检测或分析能认识到器官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西医到现在还没认识清楚器官之间的关系,所以西医认识的是器官,中医认识的是脏腑,脏腑是器官之间通过作用关系分类的总称。所以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中西医在医学理论上的根本区别,很多人,包括很多现在的中医都没认识到这一点,因为这一认识上的不同,不但在脏腑分类认识上不同,而且在药理、病理、诊断、治疗也因为这一理论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诊断和治疗方法。这一理论在《周易》系辞,《黄皇内经》上都有大量介绍,只是现在很多人已经看不懂了。

也因为这一理论的原因,虽然现在很多人恨不得把中医打到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通过自身的体验,本能的认识到,中医能治慢性病和治疑难杂症,只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其实原因就在中医的这一理论上。西医因为没有这一理论,所以现在都还没认识到脏腑之间的关系,比如,检查时发现胃有炎症西的治法就是消炎,认为没有炎症了就算病治好了,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复发,然后又消炎,总之就是断不了根。而中医如果发现胃有炎症时,首先要分析是慢性还是急性,急性一般是饮食不当引起,这种好治中西都是一样消炎就能治好,如果是慢性,中医就要分析是肝胆引起的,还是心脏系统引起的,为什么是这两个脏腑而不是别的脏腑呢?是因为这两个脏腑,肝胆对脾胃起制约作用,肝胆功能太强或太弱都会引起脾胃疾病,肝胆功能太强对脾胃制约太过造成脾胃功能低于正常水平就是脾胃虚弱,如果肝胆功能不足,制约脾胃的为量不足,就是脾胃的实症。而心火对脾胃具有促进作用,心火不足也会引起脾胃的功能低于正常水平,称之为虚症,心火太过会引起脾胃功能过强称之为实证,这两个脏腑引起的脾胃病,肯定治疗方法也就大不相同。但西医就没有这些认识,所以总是治不断根。不过西医这样挣钱不错,你一辈子都要吃他的药,才可以不断挣你的钱,西医很多疾病的治疗都是这个思路。而中医因为找到了病根,一次就治好了,也就没下次了,所以挣钱不行,很多人认为中医能治慢性病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中西医,在医理、药理、病理上有很多认识上的不同,只是现在学中医的都不学习太极、阴阳、五行这些根本的理论了,就更不用说用这些理论去认识、解释分辨中西医在这些理论上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当你真正懂得太极、阴阳、五行这一中国的哲学理论后,自然就能分辨中西医理论谁对谁错,到那时你就再也不会认为西医是科学的。

再我看来近代以来或者说在西医大发展的这段时间里人们在医理、药理、病理的认识上是到退了,而不是进步了。很多人把药物制造能力的提高,把诊断和治疗仪器的大量增加称之为医学发达了,总之只要有高大上昂贵的仪器就是先进,医学仪器的制造能力强大了就等于医学理论的正确与先进吗?错,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只是现在根本没有人能分清楚,医药、医学仪器制造能力的加强与医学理论是否正确有什么分别,常常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以上这些问题要讲清楚,恐怕要写一本书,这里也无法一一展开说,只能随性的谈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