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南通人的裤子

 连云港海之阔 2018-08-17
    旧时南通人的裤子 旧时,南通人穿的裤子,无论是非,质料,也无论单夹棉裤,其裤腰都特别肥大,穿着颇为麻烦:先要用手将裤腰提起向前拉直,然后右手压住腰部,左手将多余部分向右贴腹压实,最后用裤带系紧。由于先后有这样三个程序,老百姓戏称之为“幺二三”裤子。裤子不仅穿着费事,而且不美观,因为裤腰在腹部多层折叠,使下腹隆起,看上去象个“担身婆娘”(怀孕妇女),因而年轻人很不乐意穿棉裤,宁可在夹裤里多穿两条单裤。老人们对此很反感,讥讽他们“浪子好穿单,眼仁儿(眼珠)冻得着个(方言,一直、不断的意思)翻,”老人认为,人体中最易着凉的部位有三,一是头,二是脚,三是小肚子(腹部)。“幺二三”裤子由于前腹折层较多,能护腹保热,不至引起风寒肚痛腹泻。 小孩穿开当裤子。这种裤子裤腰正好合身,后面用纽扣绊住,用两根背带自身后经两肩系于前腰的扣眼中。开裆裤子无裆,便于孩子大小解。为了遮住臀部,剪裁时专门做成两个“煽膀儿”,左右对合,将小屁股遮盖得严严实实。南通人所谓“穿开裆裤朋友”,就是说从小一起长大的。到了七、八岁,便开始穿“满(方言读“瞒”)裆”裤子,其式样与大人裤子已无大异。 冬天,人们穿棉裤,外面一般不再罩裤。为防止裤管“钻风”,更为了便于劳作,不少人常在裤脚下面用一根长布带,于近腰骨处开始裹扎,从小腿一直裹到膝下,类似旧时军队士兵的“绑腿”,除保热外,还能预防长时间站立劳动所引起的小腿静脉曲张。 “套裤”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裤子,无腰无裆,只有两条裤腿。每只裤腿的外侧缝有一根长布带。穿时,将布带系于腰带之上。套裤有夹套裤、棉套裤之分,因时制宜。旧时代穿套裤者多为劳动人民,尤其是推小车的车夫,穿了套裤,便不会因长途跋涉,汗水淋漓而造成“搅裆”。此外,老年人冬天也喜欢穿棉套裤或皮套裤,既暖和,又不影响行走。小孩子穿套裤时,一般不用腰带,而是直接将带子套于颈间,这样不易掉落。套裤是古代传留下来的一种样式,历史悠久,而且经济实惠,但实在是不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套裤现已难觅踪迹了。 乡村农民过去插秧时穿“莳秧裤”。其式样与“幺二三”大腰裤相同,只是裤管短些,便于水田劳作。农村妇女下田,裤管用板带扎紧,预防蛇虫钻人,发生意外。“莳秧裤”和“扎管裤”可以视作旧时的劳动服饰。 沿海渔民海上作业,下身通常穿“灯笼裤”。这种裤子裤管特别肥大,裤脚口用布带或松紧带收紧。海风吹来,裤腿鼓得象两只大灯笼,故名。“灯笼裤”的优点是通风透气,即使沾了汗水、海水,也不致粘住身体,影响劳作。如今,每天清早晨练的人都爱穿“灯笼裤”,说来它还是渔民的服饰遗风呢。 油衣油裤,多为渔民和船户使用。用白土布缝制而成,式样与普通小褂裤一样,只是尺码放大,缝制时针脚细密严实,然后上两遍熟桐油风干。其防水原理与从前的油布伞相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