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前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一扫封建社会几千年的陈俗陋习。体现在一些年轻人的穿着上,长袍马褂被列宁服、中山装取代,显得朝气蓬勃。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一时期农民的衣着消费仍然十分简易和单调。 新中国刚成立时,农民的服装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村里成年男性天冷时多穿带大襟的长袍或大褂(左边开襟),天暖和时穿对襟的褂子,一般都用布腰带束着腰。天暖和时男女下身多穿着大腰的缅腰裤子(不用裤带),裤腰是用白布单独接上去的,有时勒上腰带看上去腰里像四周打伞,为了暖和冬天用扎腿带子将裤腿扎紧。妇女都是穿右开襟的褂子,大腰裤子,扎腿。男女儿童一般随父母服装样式,或长或短,但用扎腿带子相对较少。冬天,为了御寒,大人孩子多穿大棉袄,长腰棉裤。服装的颜色,当时多是自染布,一般用白布到染坊染成蓝大布。后来才慢慢出现鱼白色、海香兰色或青色的洋布。严格意义上说,大襟袄这种装束,更注重的是实用效果。在缺吃少穿的年代,经济条件所限,寒冷季节里,不具备现在穿衣服可以里三层外三层御寒的条件。一件光板棉袄、一件肥硕臃肿的棉裤,大人穿过孩子穿,男人穿过女人穿,冬天能有棉衣棉裤穿,那就是日子过得不错的人家了,至于颜色、款式、做工,就没那么多讲究了。冬天,寒风凛冽,冷风会直接冲击胸口,人不仅容易受寒,更容易得病,大襟袄便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长长的大襟,正好把整个胸腹部包裹起来。这种着装看似是人们的无奈之举,但仔细想来,却是前辈们为适应大自然环境,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聪明才智的发挥。 由于生活困难和衣料缺乏,人们不得不千方百计地争取一衣多用或因陋就简,冬天穿的是棉衣,春秋季节则把里面的棉花掏出来,当夹衣穿;“舍不得给孩子们买衣服,做衣服大点肥点不要紧,不能小。这样,大孩子能当短衣服穿,小孩子能当长的穿;春天能当单衣,冬天能套棉袄。可谓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襟袄是相对于对襟袄而言。顾名思义,大襟袄两侧的衣襟不是象现在的上衣那样对称的,而是一大一小,有左开襟的,也有右开襟的,一般男左女右。穿它时,大襟覆盖小襟,并一直延长到小襟一侧的腋窝下边系扣。扣子也不是现在我们衣服上的那种塑料纽扣,而是自己制作的。方法是用一片剪裁好的布条缝制成筒状,犹如现在的鞋带,这个过程称为“缲”(读作qiao,一种缝纫方法,做衣服边或带子时把布边儿往里卷,特点是缝制时针脚藏到里边,从外面看不到针脚)。用缲好的布带按照一定的编织方法,编成蒜疙瘩形状,缝在大襟上。扣门也是用同样的布带做成环状,缝缀在小襟一侧的腋窝下,这样具有纽扣功能的疙瘩扣门就齐全了。民间有一种说法叫“疙瘩轮扣门”,用于比喻做事要讲究秩序,其原意便是来自于这种缝制方法。扣门有九扣的、有七扣的,最常见的是五扣的。扣门的个数绝对不能缝制成双数,那叫“四六不成人”,指的是,如果扣门是四个或六个这样的双数,那这人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望子成龙的母亲,谁也不会甘心让子女给人留下这种印象。虽然这只是风俗习惯,但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东西,肯定有它的道理,只是我们还没有揣摩透它的意义罢了。 大襟袄过去男女都穿,但后来以女性穿着为最多,这是由它的实用性决定的。清贫的生活条件下,大人们穿暖都实属不易,更不用说还在襁褓里的孩子们了。天寒地冻的冬天,母亲要给孩子喂奶,把光溜溜的婴儿从被窝里抱出来,裹在大襟袄里面,恐怕再也没有这个方法让孩子更暖和了。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肌肤相贴,温暖自不必说,舒服、惬意、恬静,这是农村的孩子们在幼儿时代都曾经体验过的,这也是中华民族亲情关系在生活中的一种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母亲温暖的体温呵护下,吸吮着母亲的奶汁,婴儿很快进入了梦乡。衣裳两个字密不可分,上衣下裳,是一个整体。与大襟袄搭配的裤子就是缅裆裤了。在温饱尚未解决的条件下,无论是衣,还是裳,最大的功用还是遮体、御寒、保温,缅裆裤把这些功能充分地揉合在了一起。缝制方法是,在肥硕裤子的基础上,再接上1尺多长的白布作为裤腰,一方面是便于系裤腰带,防止干活时裤子脱落,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温,有利于腰部保暖。两片硕大的前裆,互相叠压在一起,再冷的天,再大的风都难以直接侵袭身体了。缅裆裤的制作也很简单,量体裁衣是没有必要的,大致估算一下身高腿长就行了,腰围臀围更不用考虑,反正裤腰肥大是缅裆裤的传统风格,那么缅裆裤的裤腰到底肥大到什么程度呢?一是裤腰长,长到棉裤腰能够顶到胳肢窝,冬天穿着暖和前开门或是侧开门也是没有的,即使是男士,要想小小地“方便”一下也得把裤子褪到裆下才行;腰带呢?就是一根稍粗一点的布条,束腰时先把肥大的裤腰缅好,再用腰带勒紧,然后系上个活扣就行了。这样的腰带用起来自然不很方便,所以在“方便”的时候为了避免腰带掉在地上,大家通常都是搭在脖子上的。不过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特定情况下能对别人起到警示作用——那时候的农家即使是三世同堂也往往只有一个露天茅厕,而且还没有严谨的厕所门,在一名家庭成员使用厕所时,只要把腰带搭在厕所的门旁,即使其他家庭成员急于如厕,在看到门上的腰带后也只好耐心等待,这样就能避免误闯误入造成的尴尬。当时穷,别说夏天穿单衣了,就是冬天穿棉裤棉袄的时候,好多人穿不起或舍不得穿衬衣衬裤,有人就风趣地说这是“一进一出的买卖,好算账”。穿缅裆裤还有一个好处呢——逮起虱子来方便。农村集体干活歇着的时候,如果跟前没有女人,你就看吧,准就有人耐不住虱子的骚扰,当众解开裤裆捉拿虱子。在那个年代虱子是大众宠物,每人身上都养着一大群,谁笑话谁! 你看下图,缅裆裤穿的放羊娃,你看那裤腰都堆在腰间,你说裤腰有多长。 1949年后,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社会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独特的价值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朴素成为普遍崇尚的价值追求。强大的社会舆论制造了这样一种政治逻辑:爱美是资产阶级的本性,而朴素乃无产阶级的本色。所以,人们竞相比赛朴素,以朴素为荣耀。50年代中后期,中山装渐成青壮年男子主流服装,60年代后期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 。记得1962年每人每年发一尺六寸布票,有时一年一人发两尺半布票,全家把一年的布票凑起来才够给一个人做件衣服。当时如果谁穿的衣服上没有补丁,就显得很特殊。 1955年5月17日上海《青年报》刊登了署名“启新”的文章《支持姑娘们穿花衣服》,文章认为,现在有条件可以打扮得美丽一些了,然而姑娘们的服装大都还是“清一色”,有的姑娘全身一色蓝。我们不但要把国家打扮得像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那样,也要把姑娘们打扮得像一朵鲜花、一颗宝石一样。文章最后呼吁:姑娘们,你们大胆地穿起花衣服来吧。1956年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举办了花布、丝绸、织锦图案展览会,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其中有不少鲜艳丰富、健康而富有生命力的花布图案,如红枫小菊、小玫瑰等,深受人们喜爱。1月10日上海《青年报》报道了这次展览会,并再次提出:姑娘们,别老是穿得灰溜溜的,穿得漂亮些,把自己打扮得和鲜花一样。当电影《护士日记》中的女护士简素华哼唱着“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时,看过这部影片的中国男性,也为这位有点小资情调的美丽护士所倾倒。 1956年,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宽松的短袖、褶皱裙、简单的圆领、碎花、格子和条纹,腰际系一条布带。 文革兴起,破四旧、立四新,无论男女老少,军便服成为唯一的着装模式。军便服穿起来比大襟袄、缅裆裤更舒适,干活时更方便。70年代后期农民服装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紧跟着时代的脚步迅速地融入到世界的多彩的服装潮流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