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意波罗蜜

 天地虚怀xia 2018-08-17

决意波罗蜜


决意的巴利原文是adhitthana。若有人想修决意波罗蜜,那么他的决意必须是坚定与稳固地深植于心中。这是为何当须弥陀菩萨在省察决意波罗蜜时,他把它比喻为一座不受狂风动摇的岩岳。

 

这比喻很清楚地显示,决意是指心中对已决定去做的事绝不动摇。因此,若有人想要证悟道果智或一切知智,那么他对修行以证悟它们的决心,必须稳固如岩岳般地深植于心中。

 

经典里提及各种不同的决意,关于布萨的决意,《律藏.大品》里的布萨犍度提及三种布萨,即:僧伽布萨、组合布萨和个人布萨。

 

僧伽布萨是在满月及新月那一天,至少四位比丘在戒堂里所进行的布萨。其中一位比丘会诵出别解脱戒,其它比丘则恭敬地聆听,这布萨被称为诵经布萨。

 

若当天只有两位或三位比丘,他们应该实行组合布萨,因为至少需要四位比丘才能组成僧团,所以在只有两或三位比丘的时候,他们必须先宣说动议;

 

若只有两位比丘的话则不需要动议,然后每位比丘都以巴利文宣说自己的戒是清净的。所以它也被称为遍净布萨。

 

若只有一位比丘的话,他就必须实行个人布萨。在他还没有这么做时,若还有时间的话他应该等其它比丘来参与。当时间到时还没有其它比丘来的话,他只好独自实行布萨。

 

根据佛陀的训示,他应该决意地说:今天是我的布萨日。这是指他时常警觉到今天是布萨日。这种布萨是为决意布萨。这即是关于布萨的决意。

 

关于袈裟的决意:在接受袈裟之后的十天之内,比丘必须对那袈裟作出决意或说净,即与其它比丘共有那袈裟。

 

若过了十天还未对那袈裟作出决意或说净,那么他必须根据戒律舍弃它。那比丘也犯了尼萨耆波逸提罪。

 

因此在接受袈裟之后的十天之内,他必须决意地说:‘这是我的袈裟。’那么他就不必舍弃那袈裟,也没有犯罪。对那袈裟作出决意,是指心要坚定地决定用那袈裟为下衣,或上衣,或外衣,或作为一般的用途。

 

关于钵的决意:同样地,当比丘获得钵之后,他必须在十天之内决意它的用途,说:‘这是我的钵。’若他没有在十天之内这么做,他也犯了尼萨耆波逸提罪,必须根据戒律舍弃它。

 

对钵作出决意是指心要坚定地决意:‘这是我的钵。’决意在以上三个事件里是属于戒律的术语,它与以下的三个事件是无关的。

 

关于禅那的决意:在证得初禅后,禅修者应培育初禅的五种自在,这点在《清净道论》的‘说地遍品’及其它地方都有解释。

 

五自在是五种掌握的善巧,在证得初禅后,禅修者必须继续修习初禅,直到能够掌握初禅的五种自在。第一种自在是‘转向自在’,即转向于禅那的禅支,以及各禅支的相。

 

开始时,他不能很容易地省察它们,可能会稍微慢一点,因为他还不善巧于转向。当他有经验后,他就会比较容易省察它们。那时他已具备转向自在。

 

第二种自在是‘入定自在’。禅修者在掌握了转向自在后,必须再掌握入定自在。他可以不断重复进入他已证得的禅那,来培育入定自在。就好象通过重复背诵,人们就能掌握早已能记得的课文一般。

 

在还没有掌握入定自在时,若他尝试进入禅那,禅那心是不会很容易在他的心流中生起的。只有在他已掌握了入定自在时,才能比较容易地办到。

 

第三种自在是‘决意自在’或‘住定自在’,即决定入禅多久。在还没有掌握决意自在时,若他尝试决定入禅的时间,他可能会入禅比原先决定的时间来得长或短。

 

譬如,他决定‘让我入定一小时’,他可能在一小时之前或之后出定。这是因为他还未掌握决意自在。当他已经很熟练时,他就能很准确地根据自己的决定入定多久。

 

第四种自在是‘出定自在’,即准确地在所决定的时间出定。第五种自在是‘省察自在’,即省察禅那里的所有禅支。

 

就好象转向自在一般,在还未掌握好时,那些禅支是不易显现的。只有在掌握了省察自在后,它们才比较容易显现。

 

转向自在,发生在心路过程的意门转向心里;省察自在,则发生在接着生起的速行心里,意即它们发生在同一个心路过程的不同心里。

 

若禅修者掌握了转向自在,他也已掌握了省察自在。因此,经典中解说具备了转向自在的心,也已掌握了省察自在。在这五种自在里,关于禅那的决意是指决意自在。

 

神变的巴利文是iddhi,意思是成就,或所愿成就。关于神变的决意:《清净道论》的‘说神变品’述及十种神通,即:一、决意神变;二、变化神变;三、意所成神变;

 

四、智遍满神变;五、定遍满神变;六、圣神变;七、业报生神变;八、具福神变;九、咒术所成神变;十、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变。

 

(一)决意神变:譬如,当某人决意:‘让我现出百身或千身。’而他果真在当时即能现出百身或千身,就有如他所决意数目一样多。

 

这是能够变出多个跟自己一样的身体,而自己在当时并没有消失。那些所变出来的身体的姿势,跟原来身体姿势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二)变化神变:这是隐去本来的形态,而显现为龙或金翅鸟(凤凰)的形态,乃至种种形态的能力。

 

(三)意所成神变:这是用心在自己的身体之内,再造另一个自己的色身的能力。

 

这并不是有如决意神变所映现的色身,也不是有如变化神变般改变自己的形态,而是在自己的体内,再造出一个自己的小色身的能力。

 

(四)智遍满神变:即将生起的阿罗汉道智,所导致的神奇现象。例如两家长老、薄拘罗长老等。

 

以下是《增支部.一集》两家长老的故事的摘要:两家居士,是憍赏弥国的一位富人之子。在庆祝他出生那天,他被带到耶牟那河中沐浴。

 

由于乳母不慎使他掉入河里,而被一条鱼吞了下去。那鱼感到腹部非常炽热,所以就游走了。此鱼游到波罗奈城附近的渡头为渔夫捕获,并且卖给一位长者的妻子。

 

那妇人对此鱼起爱好心,说道:“我自己来煮。”当她剖开鱼时,忽见一幼儿在鱼腹中婉如金像。由于她自己并没有孩子,而且很渴望有个孩子,所以她非常高兴地说:“这就是我的儿子。”

 

当这件事,传到住在憍赏弥国的亲生父母时,他们赶快去到波罗奈城讨回孩子。但那波罗奈城的妇女,却拒绝把孩子还给他们,说:“这婴儿来到这里是因为我们应获得他。我们不能把他还给你们。”

 

当他们去法庭解决这项争论时,法官判决那婴儿平等地属于那两对夫妻。如此,那婴儿有两位母亲和两位父亲,所以他被命名为‘两家’。

 

婴儿能够在被鱼吞下后,毫无损伤的确是一件奇迹。那奇迹的原因,即是智遍满神变,即两家居士,肯定会在那一世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

 

或者是因为,那婴儿具备肯定会令他,在那一世证得阿罗汉道果的波罗蜜智的影响之故。

 

僧结笈小沙弥:当僧结笈沙弥还在母胎时,他的母亲在快要生产前死了。在火葬时,人们用叉刺穿她的尸体以便烧得更好时,有一支叉刺伤了那婴儿的眼睛,令到他哭了。

 

当大家知道婴儿还活着时,人们便取尸剖腹,取出那婴儿。那小孩在长大至七岁时,就出家并成了阿罗汉。那小孩得以逃生的奇迹,也是因为智遍满神变的缘故。

 

(五)定遍满神变:在生起初禅等安止定之前或之后,或那一剎那之间所产生的殊胜妙用,是为定遍满神变。关于这种神变,《清净道论》描述了几个故事,在此我们只提及舍利弗尊者的故事。

 

舍利弗大长老: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住在一个名为迦布德的山峡里时。当时,舍利弗尊者新剃了头发,于月夜中坐在露地入禅。

 

有一位凶恶的夜叉与另一位夜叉朋友来到时,看到了尊者的光头正在发亮,而想用手敲它。他的夜叉朋友劝他别做,但他还是尽全力,给予舍利弗尊者当头一击。

 

那一击的力量,强至所发出的声音有如雷鸣。然而,舍利弗大长老却没有感到任何个疼痛,这是由于大长老的定遍满神变的缘故。

 

(六)圣神变:证果圣者有能力省察不净为净,或省察净为不净。圣者可以随意省察事物为净或不净的能力,即是圣神变。

 

(七)业报生神变:鸟能够在空中飞,它们在今生并不需要特别努力,即有飞行的能力。这是过去世所造的业的果报。天神、梵天、世间第一代的人类与阿修罗,都有飞行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属于业报生神变。

 

(八)具福神变:转轮圣王等能在天空中飞行。他们能够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过去世所累积的善业。那些和转轮圣王在空中一起飞行的象、马、人等的飞行能力,其真正的来源,是与拥有大福报的转轮圣王相处的缘故。

 

殊胜居士、发髻居士、美音居士和文茶居士等,能够在半天之内获得亿万财富,其财富的真正来源,也是来自具福神变,即他们过去世所累积的布施善业。

 

业报生神变和具福神变之间的差别:业报生神变并不是因为今世所造之业产生的力量,而是由在过去世造下之业产生的力量,它随着那人出生而来。

 

具福神变并不只是由于在过去世造下的业产生,而是在今世的善业,支持过去世的善业之下才能产生。它并没有随着那人出生而来,而必须在那人于今世造了足够的善业时,才能够生效。

 

例如转轮圣王的宝轮,并不是在他出生时即有,而必须在他持守某些戒及实行了转轮圣王的特别任务之后才能出现。

 

所以,具福神变并不只是基于过去善业即能产生,而必须也有今世的善业努力之下,才能产生。

 

(九)咒术所成神变:外道梵志、婆罗门咒术师等,能够在天空中飞行,以及拥有其它的超能力,这些叫咒术所成神变。

 

(十)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变:彼彼处正加行,乃是不断精进、努力的意思。由于某种正加行戒或努力而获得的成就,即是这种缘成神变。

 

此神变包括的范围很广,由于正精进而证语的圣道、圣果智,是最高等的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变。

 

简而言之,由于学习工巧业、三吠陀、三藏,乃至耕种、技术等,而获得的超凡成就,都是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变。

 

在以上十种神变之中,决意神变就有如释迦摩尼时期,周利盘陀迦尊者等所拥有的,他们能够显现出百个身体、千个身体。

 

若没有这种神变的普通人,也决意要现出百身、千身,由于他们没有四禅八定等基本条件,他们不能实现所决意的。

 

反之,拥有这种神变的人能实现其决意,那是因为他们的禅那或定力足够强的缘故。

 

入灭尽定之前的决意:当一位具备八定的阿那含或阿罗汉要入灭尽定时,他会如此决意:

 

“在我入灭尽定的期间里,愿我别处的东西不会遭到毁坏。若僧伽要召见我的话,愿我在传讯的人还未到前已出定。当佛陀要见我时,愿我能够即刻前去。”只有如此决意之后,他才入灭尽定。

 

根据他的决意,在他入灭尽定的期间,他在别处的东西不会遭到五敌摧毁。其时若僧伽召见他,在传讯的人还未到时他已出了定。

 

当佛陀要见他时,他已即刻出定。虽然他没有决意,但五敌也不能摧毁他身上的袈裟等,那是因为他的定力的缘故。

 

根据不同的内容,决意可分为三种,即:一、预兆决意;二、愿望决意;三、任务决意。

 

一、预兆决意:我们可以在《瞻波龙王本生经》和其它故事里看到这种决意,以下是《瞻波龙王本生经》的摘要。

 

当瞻波龙王告诉美意皇后说,他要去人间持戒时,皇后说:“人间充满了危险。若您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相是可令我知道的呢?”

 

龙王就带她到皇家水池,说:“看那水池。若我被敌人捉去了,那池水就会变黑。若我被金翅鸟捉去,那池水就会滚。若我被玩蛇的人捉去了,那池水就变得血红。”过后,龙王就去人间持戒十四天。

 

然而,在过了一个月后龙王还没有回去,因为他被玩蛇的人捉去了。由于担心他的安全,皇后去到那水池,看到池水变得血红。

 

瞻波龙王所作的决意是预兆决意,因为他在预兆还未出现之前已作了决意。

 

同样地,根据《本生经注》,当悉达多太子出家时,他剪断了头发,再把它丢向天空,说:“若我会开悟的话,愿这头发留在空中,不然就让它掉回地面。”

 

那头发有如花圈一般地留在空中,这也是预先作出的预兆决意,以知道他是否能够成佛。

 

再者,在修了极度的苦行六年之后,当他在尼连禅河边吃完善生所供养的乳饭之后,他把金钵放在河中,决意地说:“若我会成佛,愿这钵向上流漂去,不然的话就让它往下流漂去。”

 

而那钵果真向上流漂去,最终沉入迦罗龙王的龙宫里,这项决意也是预兆决意。同样地,在这世上人们为了预先知道其愿是否能实现而作出决意,以获取其预兆,这也是一种预兆决意。

 

在今天,这种决意还是受到普遍采用的,尤其是在缅甸。有些人会去出名的佛塔前或神庙前,在提起石头之前决意地说:若我的计划会实现,愿这石头是重的,否则就让它是轻的。

 

或是相反的决意。在提起那块石头时,他就以感觉那石头的重量,来判断他是否会成功。

 

二、愿望决意:这是为了实现其愿而作出的决意。我们可以在《比豆梨本生经》里,看到这种决意的例子。

 

注释里提到,当富楼那迦夜叉就快要带走比豆梨大臣时,那大臣勇敢地说:“我并不怕死。”然后,他决意地说:“愿我的下衣不会损坏。”

 

在省察自己的波罗蜜之后,他绑紧自己的衣服,再俨如狮王一般,无畏地捉住富楼那迦的马的尾巴,跟着他离去。比豆梨所作的这项决意是愿望决意。

 

在《芦饮本生经》里,身为猴王的菩萨带领着八万只猴子。他发现到要喝某一座池塘的水会有困难,它就拿起一根长在池边的芦苇,说句真实语再发愿使那根芦苇的节都通了,而那根芦苇也就整根变成中空了。

 

所以,它的随从都得以用那根中空的芦苇饮水。然而其时猴子的数目太多了,猴王不能给它们每只一根中空的芦苇。

 

所以,它就决意地说:“让这池塘四周的芦苇变成中空。”猴王为了实现让每只猴子有得饮水之愿,而作出的决意即是愿望决意。

 

《犬本生经》里述及,有一次波罗奈国梵与王的马车皮带被城里的狗咬坏了。由于误会是城外的狗咬坏的,兵卒们就去追杀城外的狗,所以城外的狗都害怕得躲到坟场去。

 

作为狗群首领的菩萨(当时他是狗),知道是城内的狗咬坏皮带的,因此它叫其它的狗等它,而它自己独自进宫去。

 

当它进城时,它专注于省察自己的波罗蜜,再散播着慈爱,然后决意地说:“愿没有人能够用石头或棍子丢我。”这为了实现城外的狗得以脱离危害之愿,而作出的决意也是愿望决意。

 

《摩登伽本生经》提及,有一次当梵与王统治波罗奈国时,菩萨生为一个低级的首陀罗,名为摩登伽。有一位长者的女儿名为「见吉祥」,因为她相信吉祥的预兆。

 

有一天当她带同侍女们去花园玩乐的途中,她看到正在进城的摩登伽。虽然摩登伽已因为自己是低级的人而避开在一旁,但是看到了他的见吉祥还是感到不快。

 

过后她就转身回去了,因为她觉得看到首陀罗,表示那天对她来说是不吉祥的。她的随从感到非常生气,说:“为了你,我们今天没得好玩。”

 

然后,把摩登伽打得昏死过去才离开。过了一阵子,当摩登伽回复知觉时,他心想:“见吉祥的随从,竟然折磨我这无辜的人。”

 

他就去到见吉祥父亲的家,躺在门口,决意不赢获见吉祥绝不起身。摩登伽为了使见吉祥低头的决意,也是愿望决意。

 

《律藏.大品》的注疏也提到:在刚开悟过后,佛陀在菩提树四周的七个地方入定七个星期,每个地方一个星期。在王处树下过了最后七天之后,达布沙和跋梨伽两兄弟供养糕饼给佛陀。

 

当佛陀在考虑,如何接受他们的供养时(陶师梵天供养的钵,在佛陀接受善生供养乳饭时已消失了),四大天王来到佛前,以及供养四个翠玉钵给佛陀。

 

然而佛陀拒绝了,四大天王再供养四个腰豆色彩的石钵给佛陀。此时,为了增强他们的信心,佛陀接受了他们所供养的钵,然后决意说:“愿这四个钵变成一个。”

 

其时,那四个钵就变成一个有四道环口的钵。佛陀的这项决意,也是愿望决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