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魏氏联谱的重大问题研究

 昵称58756742 2018-08-17
原文作者:熊耳山庄
贵州会议发言二
魏成刚2016.06.18
        在实现世界魏氏大合谱之前,我们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例如,魏氏得姓祖先毕万的生年?有无芒季?有无魏悼子?有无魏赢?有无魏哀王?魏桓子驹与魏文候斯是什么关系?毕万与魏犨是什么关系?把谁定为一世祖更合适?多少年繁衍一世人?目前共同在世的一般是几代人?没有历史资料可查的支系如何合谱?合谱有没有较为简便易行的方法?等等。这些难题不解决,全国魏氏合谱就是一个空想。
笔者就上述问题,花费十多年的功夫,先后搜集并反复查阅对比了有关魏氏家谱世系的《世本八种》、左丘明的《左传》、魏国王室成员编纂的《竹书纪年》、司马迁的《史记》、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篡》、宋代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南北朝魏收的《魏書.列傳九二.魏收自序》等史籍,整理出以下研究成果,供有志于家谱合并的宗亲们参考和批判,希望对推进世界魏氏家谱合并工作有所裨益。
一、关于魏犨的生年考证
史书中虽然查不到魏犨的生年,但能够查到他与晋文公重耳是同龄人。我们可以通过晋文公重耳的生年来推知魏犨的生年。据《左传》记载,在重耳17岁时,魏犨就代表魏氏诸子追随重耳左右,从重耳的五位追随者的情况看,魏犨的职责就是重耳的贴身护卫,其年龄只能比重耳年龄大,不可能比重耳小。
关于晋文公重耳的生年,古今共有公元前671年、697年和680年前后三种说法:
一是根據《國語》及《左傳》,生於周惠王六年,晉獻公六年(西元前671年),十七歲流亡,其間十九年,三十六歲歸國即位,四十四歲卒;
二是根據《史記》,生於周桓王二十三年,晉(翼)侯緡八年,曲沃武公十九年(西元前697年),四十三歲流亡,其間十九年,六十二歲歸國即位,七十歲卒。
三是现代史学家对《竹书纪年》、《世本》、《左传》、《国语》、《史记》综合对比分析后,倾向于公元前697-671年之间的前680年前后。
我们还可以用与重耳相差一两岁的大子(太子)申生的生年来旁证晋文公重耳的生年。
如果按照《史记》之说,重耳生于公元前697年,到公元前661年,重耳已经36,其哥哥大子申生已经37-38岁,带兵作战才更合乎逻辑。能够带领一路大军作战,申生的年龄不应当小于18岁,即申生至少生于公元前680年之前。
如 果按照《国语》、《左传》的观点,重耳生于公元前672年,那么,到公元前661年重耳才11岁,作为比重耳大一两岁的申生至多也就12-13岁,12-13岁的儿童怎么能够带兵打仗?最小也得18岁以上,即:申生不可能生于公元前680年之后!
不论是按照《左传》还是按照《史记》的观点,大子申生都不可能生于公元前680年之后。不能排除重耳的生年既不是公元前697年,也不是公元前671年,而是公元前680年前后的可能。
所以,魏犨的生年应在公元前680年前后。
二、关于毕万的生年考证
毕万,魏氏家族得姓祖先,其生年可以用他带兵作战的时间来推算,也可以用魏犨的生年来推算。
(一)据毕万带兵打仗的时间来推算。《左传》记载: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灭耿,以赐大夫赵夙;灭魏,以赐大夫毕万”。
公元前661年时,晋献公率领大子申生和毕万征伐霍国、耿国、魏国,献公与大子申生各带领一路大军作战。毕万在公元前661年时还能带兵作战,其年龄最大不会超过70岁,即其生年最早也得在公元前730年之后。
(二)根据魏犨的生年来推算。根据《世本》之说,“毕万生芒季,芒季生魏犨”。如果魏犨是毕万之孙,作为祖父的毕万至少要比孙子魏犨大40-60岁,即至少生于公元前740--720年之间。即使按照《史记》之说:魏犨是毕万的儿子,如果儿子魏犨生于公元680年之前,那么毕万最多比魏犨大60岁,即毕万生年应当在公元前740年前后。
综合《世本》、《左传》、《史记》的观点,笔者认为,毕万的生年应当在公元前730年前后。
三、关于芒季的有无考证
芒季,详细资料待考证。《世本》有芒季,《左传》、《竹书纪年》、《史记》等其它史书中无芒季。
《世本八种·茆泮林辑本》:“魏氏.畢萬生芒季.芒季生武仲州.”左閔元年正義.
“萬生芒.芒生季.季生武仲州.州生莊子降.”史魏
世家索隱引。
各地魏氏家谱多数认为:毕万生芒季,芒季生魏犨。
既然《世本》里面有记载,在没有更加确切的不存在芒季的证据之前,我们还是不能轻易否定《世本》的观点。为了慎重起见,也是为了体现对已有魏氏家谱的尊重、减少合谱的分歧阻力,笔者主张采纳《世本》的观点:芒季承袭父亲毕万担任魏氏领袖,仕晋献公,死后,魏犨继位。
四、关于魏悼子和魏寿余的关系考证
魏悼子,古书中只有其谥而无其名,但肯定是有其人。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说魏悼子是魏犨之子,而没有说魏悼子叫什么名字。《世本.居篇》记载:武子(魏犨)居魏.悼子(?)徙霍.昭子徙安邑。古时的“悼子”就是“卓子”的意思,悼子是谥号。魏悼子能与毕万和魏犨一样享受被赐予新的封地(霍国)的待遇,肯定是不能漏掉的功绩卓著的一代魏氏领袖。
魏寿余,公元前614年以“苦肉计诈降”而著名的晋国人物,其事迹记载于《左传·文公十三年》、《史记·秦本纪》、《史记·晋世家》中。考察其实施苦肉计的时间(前614年),与魏悼子得封霍国的时间(公元前618-614年)一致;与魏犨陪同重耳流亡时间(公元前655年)相差41年,大约相差一代人,这说明:魏寿余既可能是魏悼子的弟兄,也可能就是有谥无名的魏悼子。
五、关于魏犨、魏悼子、魏降(绛)的关系考证
1、《世本八种·張澍稡集补注本》(下)王侯大夫谱.魏譜:
毕万生芒,芒生季,季生武仲州,州(犨)生庄子(昭子)降(绛)。这里没有魏悼子。
2、《世本八种.秦嘉谟辑补本》卿大夫居篇:
畢萬居魏.魏武子居魏.悼子徙霍.昭子居安邑.文侯亦居之.惠王徙大梁。这里有魏悼子。
3、《史记.魏世家十四》:晉文公令魏武子襲魏氏之封.列為大夫.治於魏.生悼子.悼子徙治霍.生魏絳.徙治安邑.魏絳卒.諡為昭子.这里有魏悼子。
4、许多《魏氏家谱》都记载有:魏犨生魏悼子,魏悼子生魏绛。
5、古今多数史学者都认为:魏犨生魏悼子,魏悼子生魏绛。
笔者认为:魏犨生魏悼子,魏悼子生魏绛。
六、关于魏赢一代的有无考证
魏赢,生年不详,未得卿大夫传位,仅《史记》中有“绛生魏赢,赢生魏献子”,其他如《竹书纪年》、《世本八部》、《左传》等关于魏氏公卿大夫世系史料中均无魏赢的记载。因为其名不见经传,故现代多数史学者认为,不应有魏赢单独的一代。
七、关于魏桓子驹与魏文侯斯(都)的关系考证
《世本八部》均记载:舒(荼)生简子取(侈),取生襄子多(曼多),多生桓子驹,驹生文侯斯。
《史记》称:文侯都(斯)是桓子的孙子,但未注其名字。
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自序》称:《史记》本无据,而勉强为说以致误者。如魏文侯本魏桓子之子,《史记》移文侯之年于后,遂谓文侯乃桓子孙,然亦不能说桓子子为何人。
现代学者多不认同《史记》,而是认同“驹生文侯斯”
八、关于魏襄王魏哀王乃襄哀王一君两谥的考证
《史记》:“梁惠王三十六年卒,子襄王立。十六年卒,子哀王立。”这是太史公的误解。
《竹书纪年》:“梁惠王立三十六年改元,又十六年而卒。其后称今王,至二十年而书止。”
杜预《左传后序》谓:“《史记》误分惠成之世以为后王之年。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谥,谓之今王。”
崔述辨之云:“杜氏以《史记》襄王之年为惠王后元之年,是已。至谓《竹书》之今王乃哀王而无襄王,则非也。《孟子》书称见梁襄王,孟子门人记此书者,皆当时目覩(睹)之人,不容误哀为襄。则是梁固有襄王也。《世本》称惠王生襄王,襄王生昭王,则是梁有襄王,无哀王也。”
黄式三辨之曰:“韩宣惠王之子谥襄哀王,见《留侯传》。魏惠成王之子意亦谥襄哀王,二君薨同年,亦同谥欤?史止称襄者,正如魏惠成王之称惠王,韩襄哀王之称襄王也。《史记》既分惠王之一世为二世,因分襄哀之一谥为二谥矣。”
三晋之君,自梁惠成以下,率多一君二谥,且有三四谥者。黄以韩有襄哀证魏襄哀为一君,说最可信。《史》误分襄哀二君,犹如后人误以韩威侯与韩宣王为二人也。史公记魏诸君名皆可考,独哀王名无闻,亦一证。
河南新乡卫辉山彪镇汲城村魏国王陵考古发掘时,其他魏王墓都有,并没有发现哀王陵墓。
不少学者已对太史公的错误作了更正:
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魏襄王薨,子昭王立。”
元代吴师道补注《战国策》写道:“《史》,张仪留魏四岁而襄王卒,实惠王;哀王立,实襄王。”
《战国策》年表、《辞海》年表和《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从襄王到昭王,中间并没有哀王。
《史记》中的“哀王”一代属于太史公的误解,应当不予采信。
襄王名字叫赫不叫嗣。《四书集注》中也注得分明:“襄王,赫。”一说叫“倉”。以为襄王名嗣者,大概是把“襄王嗣立”误解为“襄王嗣即位”。其实“嗣”不是名,而是“继承”的意思。应解为“襄王继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魏襄王名赫,魏襄王魏哀王乃襄哀王一君两谥。
九、关于先秦时期魏氏九代卿大夫、八代君主
(一)《世本八种.秦嘉谟辑补本》卿大夫、王侯谥法中只有魏犨之后的十五代,而没有把毕万和芒季列入公卿序列。
魏州諡武仲;
魏諡悼子.魏世子餘諡共伯;
魏絳諡莊子.魏錡諡武子;
魏荼諡獻子.晉魏頡諡文子;
魏取諡簡子;
魏多諡襄子;
魏駒諡桓子;
魏侯斯諡文侯.
魏侯擊諡武侯.
魏侯罃諡惠王
魏侯倉諡襄王。
魏侯遫諡昭王.
魏侯圉諡安僖王.
魏侯午諡景愍王.
(二)笔者综合考证魏氏前十七世祖先世系如下:
1、毕万:(25) 生于公元前730年前后,公元前661年庚申受封于魏邑,为晋卿,魏氏得姓先祖,其后代改称魏氏(男性称氏不称姓,女性称姓不称氏)。
2、芒季:生年和事迹待考。
3、魏犨 武子,(7)乙酉 公元前636年袭封魏地、魏氏,与晋文公重耳同龄,生于公元前680年前后。
4、魏? 悼子(56)长支 受封于壬辰 公元前629年
次支 魏锜(改姓吕)
三支 魏颗(改姓令狐)
5、魏绛 庄子(昭子)(23) 戊子 公元前573年
6、魏舒(荼)献子 (23) 约前565年—前509年
7、魏取 (8) 简子 长支 甲戌 公元前517年
次支:魏戊,任魏相
8、魏曼多(54)襄子 壬辰 公元前509年
9、魏驹 (10)桓子 丙戌 公元前455年
10、魏斯(50)文侯(长支)丙申 公元前446年
次支:魏季成,任魏相
11、魏击 (26)武侯(长支)丙戌 公元前396年
次支:魏挚、女:公子倾
12、魏罂(51)前400--319,惠王 辛亥 公元前370年
次支:缓,与罂争位;三支:魏卬(仰)
13、魏赫 (23) 襄王 ?--前296癸卯 公元前318年
14、魏遫 (19) 昭王 ?--前277 丙寅 公元前295年
15、魏圉(34)安釐王 前310-243 乙酉 公元前276年
次支:无忌 子:康 ,孙:无知;曾孙:魏均 魏城
16、魏增(15)景缗王 ?--前228 乙未 公元前242年
17、魏假(3)假(嘉)王 约前250 --甲申 225年
十、关于承前启后的魏无忌和魏无知
信陵君魏无忌,约生于公元前300年,毕万的十四代孙(十五世)。魏国传至魏昭王战祸频繁,传嗣子魏安厘王圉公,庶子<信宁君>魏无忌公为宰相,曾率五国之兵逐秦军至函谷关、威振天下。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安厘王的同父异母弟弟。魏安厘王时期官至魏国上将军,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外交才能,他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魏无忌的惊世之作就是“窃符救赵”。通过“窃符救赵”,魏无忌树立了在诸侯国中的威望,打击了强大的秦国。公元前247年,秦国进攻魏国,魏无忌成为魏军最高统帅,在他的感召下,各国纷纷驰援,魏无忌统领五国联军,大败秦军于黄河以南,并乘胜追击到函谷关。可惜的是,魏安厘王是个平庸之辈,关键时刻,他竟然猜忌起这位同父异母弟来,担心他功高震主,便削夺了他的兵权。信宁君盗兵符救赵被贬至安阳。英明一世的魏无忌无奈,最后竟然在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惨淡中死去。
魏无忌的死,其实也就意味着魏国的日薄西山。传至第四代魏王假,秦将王奔屡攻大梁不下,遂于公元前222年引黄河之水灌大梁。公元前225年,秦军攻破魏国都城大梁,俘虏了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魏王假举城投降,魏氏子孙数百人均遭刀刃屠毒。幸存的魏国的公子王孙四散逃离。其中,被贬至安阳之信宁君与十四个子孙逃至山西太行山以王族自居改姓“王”,秦灭魏国后,仅魏无忌之孙三人恢复本姓“魏”。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至汉高祖时,魏卑子奉诏进京做官,被封为兰陵君。当时因其是王侯家之后,其族被称为“王家”,从此以王为氏。由于魏国王室成员后人基本被秦所杀光,魏无忌的子孙们就成了天下魏氏关键的传承人!
魏无知,约生于公元前240年,魏无忌的孙子之一,是目前全国多数魏氏的共同祖先、毕万的十六代孙(十七世),西汉时任高良侯,助刘邦、举陈平等灭项羽有功,早期子孙传于秦、汉中原廿六郡(相当现在行省)之二,河北省西南部“巨鹿郡”和山东省济宁枣庄一带的“任城郡”,世代为官宦之家。魏无知的四世孙(玄孙)魏歆定居于巨鹿(今属河北),创建了“巨鹿堂”。魏无知还有两个四世孙,一个叫魏谌,定居清河;一个叫魏汉,定居任城,创建了“大名堂”。目前,全国各地魏氏堂号基本以“巨鹿堂”和“大名堂”为多数。魏无知应当是全国各地魏氏共同的一代祖先、毕万的十六代孙。
十一、魏征世次考证
(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孙无知,汉高梁侯。生均。均生恢,恢生二子:伯纶、彦。彦字叔纶,张掖太守。生歆,字子胡,巨鹿太守,初居下曲阳。二子:愉、悦。愉字修长,侍中……”
以上是对巨鹿堂魏氏祖先最明确的记载!
从魏无知开始的世系是:
17世 魏无知
18世 魏均(长支)
次支 魏城,四世孙魏汉是任城太守、大名堂始祖。
19世 魏恢
20世 (长子伯纶)、彦(叔纶)
21世 魏歆(叔纶之子,巨鹿魏氏始祖)
(二)《福建玉融魏氏遷省族谱》记载:“魏无知生魏城,魏城的24代孙就是唐朝郑国公魏徵。”照此推算,魏征就是毕万的41代孙(42世)。
(三)据河北馆陶史学者王远哲考证: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館陶魏氏本出漢兗州刺史衡曾孫岷,始居館陶。”魏珉生魏处,魏处生魏钊,魏钊生魏彦,魏彦生魏长贤,魏长贤生魏徵。魏征是魏衡的8代孙。魏徵五世孙是魏谟。魏衡至魏谟是完整的14代人的家谱。
唐太宗编写的《晉書‧魏舒傳》记载,“魏舒字陽元,任城樊人也。少孤,‧‧遲鈍質樸;不為鄉親所重。從叔父吏部郎衡,有名當世,亦不之知,使守水碓。每嘆曰:舒堪數百戶長,我願畢矣。及山濤薨,以舒領司徒。‧‧‧太熙元年〔公元二九○年〕薨,時年八十二。”
魏衡,約比魏舒年長四十歲,生卒年代在公元一六八年至二五六年之間,任城樊〔今屬山東省濟寧市〕人。東漢建安年間〔公元一九六至二一九年〕,曾一度膺任兗州刺史公元,二二○年東漢亡,其即回到故里任城閑居;三國時期,曹魏詔令其為史部郎〔按:三國曹魏始有吏部稱謂〕,未赴任,壽終正寢,卒于家。
據王远哲推算,任城魏氏的始祖即魏無知,魏衡則是魏無知的17代孫。魏征属于山东任城魏氏,魏征是魏衡的8代孙、魏无知的25代孙(毕万的41代孙、魏犨的39代孙)。
十二、关于30年一世繁衍规律的论证
(一)魏姓:
从毕万(生于前730年)至魏惠王(生于前400年)共330年,传11代人,平均30年一世。从魏惠王(前400)至魏假(生于公元前250年前后),共约150年,传5代,平均30年一世。
山东莒州魏氏族谱:始迁祖于洪武二年(1369)迁此,生有四子,到1999年九修时,共有21代人。假定一世祖迁徙时在20至40岁,则一世祖生于1329-1349年,即660年传20代人,平均33年一世。
山东《滕阳魏氏宗谱》(元朝至正十四年创修)记载,滕阳掌大村始迁祖魏七公始迁于宋高宗年间(1127-1162)、金大定元年(1161),又一说是宋熙宁(1068-1077)年间(不合逻辑)。七公迁居时应当至少20岁以上,所以,其生年应当在1140-1160年间,取1150年。到元至正十四年(1354)五世魏珍率其孙立碑碑刻记有7代人。到2010年,传至31世(昆字辈),从1150至2010,860年繁衍30代,平均29年(28.7)年一世。
(二)孔姓: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至今第86世在韩国出生,2600年,繁衍了85代,平均30.6年繁衍一世。
(三)朱姓:
始祖朱夷鸿,原名邾夷鸿。公元前468年小邾国被灭后改姓朱,至公元2007年,共2475年,又传83世,最前沿已至84世。平均30年传一世(29.8)。
《山东朱氏家谱》,从朱元璋(1328年生)至2007,共679年,已到达24世,又传23 世。平均30.3年传一世。
(四)傅姓:福州《鳌峰傅氏家谱》第13世傅进我生于1625年,到2006年已到26世,平均29.3年一世。
(五)覃姓:湖北施州覃汝先支系,一世覃汝先生于1098年,到2012年共914年,繁衍33代,平均28年一世(27.7)。
1960年以前中国各姓氏都规定,族谱要30年一修。就是说,一代人要修一次。
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对“三十年一世”有了基本的认识,甲骨文 “世”字就是由三十转化而成。经查证:“三十年一世”出自孔子的论语。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三十年为一世。论语。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孔曰。三十年曰世,按父子相继曰世。孔子的“三十年一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普遍繁衍规律。可见我国人民对人类自身生育繁衍的一些基本现象有了基本的了解。
在当代,我国社会学、人口学等科研工作者经过对我国众多姓氏家族的长期生育繁衍情况进行深入统计研究分析之后,验证了“三十一世”这一基本结论,即我国各族氏繁衍一代人的速度大约为三十年。由此揭示了 “三十年一代人”统计规律。因此,三十年则可认为是我国家族繁衍一代人的理论值。这一结论内容也被《 辞海》所收录。随后,这一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家谱编修,世系研究之中。
必须说明两点:一是有地域差异。南方与北方的繁衍规律有地域差异。平均30年一世更符合北方人的繁衍规律,不一定适用于南方。二是战乱灾荒时期与和平兴盛时期繁衍也有差异,30年一世不适用于1960年以后到现在的时期。“三十年一世”只能用于估算多少年大致有多少代,而修谱时不能单独用于确定各支始迁祖的世次,必须与后对齐法(前沿对齐)相配合。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