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谚道“太极十年不出门”,果真要十年才能练好太极拳吗?其实掌握好练习方法,一年的学习足胜三年的盲目练习。 下面这些,或于你练拳有益。 1、必要的练习量 再好的方法,没有一定的练习量也不可能真正起效。所以爱好太极拳的朋友,首先要练。比如打太极套路,一天起码要练上三遍才谈得上进步。要进步快,一天练十遍八遍也不为过。当然,过度习练也不好。只是多数人能保证基本的练习量就不错,远远谈不上过度。 2、基本功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太极拳也不外如此。我的老师常说,练太极拳开始要练基本功,最后还是练基本功。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太极拳虽然讲究四两拨千斤,可要是你连“四两力”都没有,如何学以致用?所谓“四两”,其实只是个简化的比喻,实际上你要掌握的基本功并不少,起码要掌握这些:基本的力量训练;伸筋拔骨;下盘稳固,中盘灵活,头不丢顶;扎实基本的动作要领;百日筑基功;套路之不可少;听劲、推手、抖大杆……这些都属于基本功范畴,切不可马虎对待。 总之,正如拳谚所说,力不敌巧,巧不敌法,法不敌功。功夫在身,才是实力所在。任功夫千变万化,神乎其神,都不过是基本功练到高阶的灵活运用。 3、抓住要点练太极 从理论上说,太极拳确如美国《时代》杂志说的那样完美,连发劲放劲都十分优雅,但实际练习过程中,绝不可拘泥于理想标准,你不可能同时把所有细节都做好。 因此要学会抓住重难点练习。比如反复锤炼以掌握虚领顶劲,尾闾中正,松肩沉肩,松腰松胯,含胸拔背,圆裆扣膝等数十个动作要领,牢记“腰为主宰”,牢记逢转必沉,将内劲发放了然于胸,膝盖与脚尖对齐,掤劲的贯穿,虚实分明,刚柔相济,等等。 4、以慢求快 慢练之意,一要一招一式先慢慢练习,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慢是为了将行拳走架过程中的微妙处掌握在身上;二要遵循循序渐进之道。一开始就快,练习三五年也多半是毛毛躁躁的,真功夫必来自于日常点滴的进步。 慢练是为了更好地蓄劲。蓄得饱满,蓄得充足,方能发得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古人云“台下十年功,台上十分钟”,慢练快用之理亦如此也。 5、身知才是真知 现代社会往往理论旺盛而实践不足,这是练拳大病。拳理拳法,可能一两天就背熟了,但要练上身,三五年也未必有效。古人一个起势练三年,这是很有道理的。太极拳是技艺,光心知远远不够,身知才是真知。达芬奇这样的天才,一个鸡蛋尚且画三年,更何况我们凡庸之辈! 6、拳之道,博杂不如精专 功夫技艺都是实打实的,耍嘴皮子只能诓骗无知之人。懂一千种功夫的理论知识,不如只精通其中一种。哪里须懂得千招万法才称得上大师。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半步崩拳”便笑傲衮衮诸侠,李小龙也说他怕的不是会千万种招法的人,而是将一招千锤万练的人。有些拳法精妙的太极老前辈,一辈子就会一套拳,还打不全,可他们却在少数几个式子中悟到了太极的真谛。太极宗师杨露禅,一套“绵拳”打得武林豪杰心服口服,实乃精专之典范也。 7、先守规矩,才能化乎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超实用的中国式进取之道。初练太极,尤其要尊师重道。拳论云:始则遵守规矩,继而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人之初,各方面浑浑噩噩一团,最终能练出澄明境界,万不可少了规矩雕琢磨练。用西人的话讲,就是自由源于人的自律。 太极的规矩,守什么?一守老师传习之规,二守经典拳理拳法之规,三守宗师大德之规,四守良知感悟之规。得此四规矩者,大器可期也。 8、闭门练,不如与众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闭门练,不如与众练。正所谓孤掌难鸣,一个人纵然日思夜练,也难免闭门造车。难怪夫子也说“我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学也”。若得良师指点,益友交流,则百日千日之惑可于须臾豁然贯通也。 杨式太极宗师澄甫公曾指出:切要处若无明师指点,恐习三世而不得。学者不可不详辨,毕竟真传一张纸,假书万卷传。况且真金不怕火炼,没有经过众人的考研,自己练得再熟也可能是纸上谈兵。 与众练:首先和同门的良师益友切磋琢磨;其次是与武林同道争长论短,精益求精;再次是赛场检验,以胜负彰显;最后思及天下能人异士,了悟拳之大道,修己度人。说是练,其实就是直面现实,一路过关斩将,不断提升自己。 9、以拳安身,归于平常。 佛家有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拳之道,亦是于千磨万炼中永葆赤子之心。 习拳,要入得其中也出得其外。功夫虽有高低,但万变莫不在乎人,是以君子不器,惟不失良知而能通权变达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一旦执于功夫,不免作茧自缚,自凿井以观天。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此多为拳者之大成者必走之路。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此乃拳者之返璞归真,用今人的话说,就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