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虹老师传授的照奎公家传传统陈氏太极拳,集健身性、技击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是一套性命双修、内外兼练的优秀拳种。久练之可以祛病疗疾、强身健体、修养心性、延缓衰老,提高生命的能量和生活的质量。 但是,好经也需好好念,若念歪了就修不成正果了! 那么,这本好“经”究该如何“念”? 比如“预备势”一式,拳法上从头顶到脚趾对身体各主要部位都作了具体要求,却并没有具体的肢体动作,说白了就是一个站立姿势。在一站即能达到拳法要求之后还怎么深入练呢?站定之后若能找找这么一些感觉——“百会”上领与松胯圆裆“海底”下沉有腰脊对拉拔长的感觉,舒展“慧中”与五趾抓地“涌泉”虚圆有收接天地气场的感觉,心静体松息平有“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感觉,人如站立水中有载沉载浮的感觉,等等,若能领悟并把握这些感觉,那就不仅仅是一个站姿,那就会感到站也很有滋味了。传统陈氏拳充满哲理,博大精深,要练好她绝非易事。如若能在演练中不断地找感觉、悟感觉,认真把握住诸如“手中之气仅仅领起手与臂”、“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的感觉,“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的感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行气如九曲珠”、“运劲如百炼钢”的感觉,“无物无念、穆穆皇皇”的感觉,“气沉丹田、丹田内转、内气鼓荡、出肾入肾”的感觉,“雪里花开、水中火发、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的感觉,乃至推手中“不丢不顶、沾连粘随、引进落空”的感觉;那么,这些感觉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体能中一种“我亦不知玄又玄”的生物场能,也就是功夫上了身,所谓是“用功日久,豁然贯通,默会融贯,渐臻神圣”。 传统陈氏拳很强调“以心为主宰”,要求一上场即洗心涤虑,摒弃杂念;不允许象“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找感觉、悟感觉、把握感觉就是在“势势存心”、“刻刻留心”,就是“运用在心”的“意”。练拳中如能每招每式都用心找感觉、悟感觉、把握感觉,自然就能专心致志,一志凝神,从而“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若有鬼神、助我虚灵”。 传统陈氏拳又很重视练家个人的天资悟性,找感觉、悟感觉、把握感觉也就是练家个人天资悟性在功夫修炼中的具体运用。 只是,有时练了多时也没有所期望的感觉;有时感觉似如缥缈的飞烟,朦胧似有,认真品味却无影踪;有时感觉又如掠空流星,来得快去得也快,虽已见光芒却把握不住它;有时又多个感觉此消彼现,孰是孰非让人一时难于捉摸。即不同时日不同环境不同心绪乃至功夫的不同阶段,感觉也是形形色色,比如“内气鼓荡”,即如水的鼓荡,或微波荡漾,或浊浪排空,或激流回旋,或静水深流、表面平静如止而水下暗流涌动……似此则好感觉究该如何找寻如何把握? 以个人从马虹老师学拳改拳悟拳中所得之粗浅体会,愚以为: ——好感觉从读书明理中来。太极拳在数百年来的演化发展中,名家辈出,代有宗师大师在精心修炼拳学功夫的同时精心研究探讨,缘笔著文,遂使太极拳的拳学理论日臻完备严密,从理论上为后学者提炼概括了可供模拟可资借鉴参照的经验总结,不少论著堪称经典。这些拳学论著集中反映了太极拳所凝聚的传统文化。离开传统文化,太极拳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若离开这些拳学论著,太极拳也就会失却传统文化的光辉。研读宗师大师的拳学论著是太极拳的必修功夫。 陈鑫拳论强调,“学太极拳必先明理,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认真研读那些经典拳著,尤其是认真学习照奎公和马老师关于拳理拳法的论述,将使我们从中触摸到宗师大师们对拳学修炼的心灵感受,从而使自己增长练拳悟拳所不可或缺的灵感,明确在哪一个阶段应该找怎样的感觉,从而少走弯路少出偏差乃至不走弯路不出偏差;即走了弯路出了偏差也能及时醒悟及时纠正。要能在拳学修炼中不断地找对感觉悟对感觉并牢牢把握住使之成为自己身上的功夫,必须自觉地坚持不懈地研读宗师大师的拳学论著。而找感觉、悟感觉、把握感觉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明理的过程。当自己还没练到这个境界时,拳论将指引你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还将指导你努力的方法和途径;一旦你触摸到了这一境界的感觉,拳论又会使你豁然贯通,让你“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住足之地矣”。 照奎公说,“拳理是练拳的指路明灯。”那么,这盏明灯不仅现在照耀着我们的拳学修炼之路,还将继续照耀后学者前行的方向。 ——好感觉从老师口传身授中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在学太极拳的物质条件相比旧时代不知丰富了多少倍,不仅到处都有各种类型的**,而且可以通过光碟、电讯、网络等现代科技器材与及丰富的图书资料,不出家门就能学拳观拳并了解到相关信息。只是,传统陈氏拳博大精深,有很多东西仅靠看光碟看图书是很难弄明白的,必须通过老师口传身授,而且还得按老师口传身授的要领练到一定量之后才可能体验得到。比如,传统陈氏拳理精法密,动作很细腻。其中每招每式之“接骨斗榫”、“转关旋圈”,都是“层累曲折、胥致其极”;如没有老师的口传身授,即很有天赋也很难领悟很难把握。即或听过老师一两次讲课,也难于做到招招式式都合乎规矩,拳架中那些自己知觉不了的毛病仍然离不开老师口传身授的修改订正。尤其是她的缠丝劲,如仅仅靠图书资料靠光碟,就可能一辈子也见不到“庐山真面目”。照奎公曾说过,“陈氏太极拳是一种高级拳术,她有博大精深的内涵。这不是短时间能掌握的,即使你有一定的聪明,也得有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弄懂学会。至于练到身上,练到高级功夫,完全掌握,非十几年到几十年不可。”但若没有老师的口传身授,则这“十几年到几十年”也不一定能有什么收获。又比如丹田内转功法,这是传统陈氏拳的精华,不懂丹田内转功法,就练不好陈氏拳。而该功法具体到拳架中如何运作?即以“预备式”之后的“金刚捣碓”第一个动作1、2两个小动作为例,拳法要求“身微螺旋右转下沉”,再螺旋左转下沉。这是静极而动的第一动,如果仅仅看书看光碟,即有很好的悟性也恐怕会云里雾里;但经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先沉右腹翻左胯使“身微螺旋右转下沉”,再沉左腹翻右胯使身螺旋左转下沉,整个腹胯犹如一个大圆球,正好走了一个立体横∞字;配合长呼气气沉丹田,丹田通过右沉左翻又左沉右翻沿立体横∞字运行轨迹内转了一个圈次。这也就是一动即以丹田内转带动,一动即“腰不动手不发”。一经过老师的细致讲解和具体示范,这样一个深奥的功法也就不那么深奥了。 陈鑫拳论指出,“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从马虹老师学拳这些年来,每参加一次老师的**,都感到有新的收获新的进步,都感到不虚此行。我体会,能随从一个德技双馨、堪为师表的好老师学拳,对于一开始即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后使功夫与时俱进、乃至德性修养、为人处世等等,可谓至关重要! ——好感觉从拳架规矩中来。历代宗师乃至近现代大师名家无不十分重视拳的规矩,都要求要“严守规矩”,“自合准绳”,从“遵”规矩至“化”规矩再至“神”规矩,循序渐进把功夫练到高深层次。在第六期传统陈氏太极拳传人讲习班上,马虹老师再次特别强调了拳架的规矩,要求学员既为传人,必须坚持不懈地把拳架“搞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扎扎实实”,起承转合每个动作的起点、运行路线、角度、方位变化、落点,倒换重心转换虚实是裆走锅底弧还是锅边弧,丹田内转是沉左翻右还是沉右翻左,重心是二八分三七分还是四六分,内外呼吸与动作的协调,眼神注视的方向,等等,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说有了好老师把拳架学规矩就有了入门引路人,但也必须学拳人能不断地提高思想认识。回顾当年从马老师初次学拳时我对拳架规矩就很不以为然,“我们都这个年纪了,学太极拳主要就是活动活动健健身,又不是要参加奥运会亚运会,规矩不规矩要什么紧,能比划下来就行了。”练了几年感到不得劲了,练过后常感到气紧心慌、腰软膝酸,连健健身都成了疑虑,更别说什么“功夫”了。于是再去参加老师的**,这才知道尽管初学时老师教得极为认真严格,每招每式的规矩都讲得很详尽,而自己仍不过是照葫芦画瓢,仅止于把动作能粗粗比划下来,离开老师之后自己练来练去就练得变了形状。因为拳架动作变了形走了样,所以练起来就感到很多别扭,别人看了不舒服,自己也感到不舒服。经过一次次改拳,我才越来越清楚地体会到,传统陈氏拳既是健身术,又是技击术,她的一招一式都是前辈宗师依据人体经络结构,结合实战动作精心编排而成的。做到“身手足规矩绳束”,对于松活经络、调理气血、强壮筋骨、平衡体内阴阳、促进身心健康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把拳练走了形状,将会造成经络的别扭和气血的滞碍,不仅无缘于功夫,还会影响身体的健康。为此,不管是为养生健身,还是为技击为功夫,都应该严格按照拳理拳法要求把拳架练规矩。那怕是一个细小的动作,合规矩与不合规矩或不太规距,得到的气的感觉劲的感觉都是大不一样的。几次北上石家庄,我曾对陈氏拳学校杨合发校长一个早晨一路拳可以连着打五、六遍甚至十几遍感到既惊奇又钦羡。随着改拳的进步,自己也能连着打三几遍而不觉累,也才真正品味到拳架趋于规矩演练之后心旷神怡、身舒体畅的乐趣。 ——好感觉从专一持恒中来。马虹老师常谆谆诫勉学员要“专一持恒”,不断加强对传统陈氏拳正宗拳架可靠性的认识,一辈子专注于演练、琢磨、研讨、传扬陈氏太极拳,在“老老实实继承传统拳的种种规矩、外形不能乱变、动作不能乱改”的同时,不断充实、提高她的内涵;要“下苦功夫多练拳”,“不论环境如何变化,每天必须练拳”,而且要“尽可能多练几遍”。传统陈氏拳是一门实验科学,找感觉、悟感觉、把握感觉必须通过实践体验,必须经过练拳架练推手及其他功力训练实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升华。实践证明,唯有专一持恒,才有希望感悟到这套传统陈氏拳之一二奥秘,“只要功夫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但若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时断时续;即便能找到一些感觉这感觉也不可能被把握住并在体内凝聚上升成为功夫。或如兴趣多变,朝三暮四,这也学那也练;由于各种套路顺逆缠丝的方位、角度、缠丝劲的劲点、劲路,以及胸腰折叠、丹田内转、内气鼓荡的幅度、频率等方面的差别,所获得的气的感觉劲的感觉根本不同,由此产生的机体条件反射作用也就很不一样,这势必影响拳学功夫的造诣。人皆知武术界有句名言叫“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人生苦短,精力有限,与其练得太多太杂,到头来练多少年还只是空架子,不如集中精力持之以恒地把自己认定的套路练精细练深刻,在拳理拳法等方面不断地有新感觉新收获。 要专一持恒,一是要能坚持不懈,二是要不断地有进步。这两者是紧密相联的,没有坚持就谈不上什么进步,而没有进步也就很难坚持下去。就如练书法,若不能坚持不懈地练笔,书法水平就不可能进步;但如练了多少年书法水平都没什么进步,很可能就把兴趣练没了,没兴趣了的事又怎能再坚持下去? “所难者功夫,所尤难者长久功夫。”面对太极拳,专一持恒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闲,不是灯红酒绿的惬意;专一持恒意味着要吃苦流汗下苦功夫,意味着要耐得住练拳悟拳中的清苦、寂寥与烦难,意味着必须百折不回万难不屈,意味着有所得就要有所失——获得了拳的进步,却可能失去仕途升迁、商场发财,乃至失去锦衣美食之类物质生活的享受。专一持恒是一种坚毅顽强、坚忍不拔精神的修养! 在太极拳的演化发展史上,那些成名的宗师大师大都是专一持恒的典范,他们往往就一套拳练一辈子。照奎公一生专练这套家传之拳而成为一代宗师;马老师学成这套传统陈氏拳之后,至今几十年孜孜不倦地研练传授的也就这套拳。师祖老师的这种“专一持恒”精神,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好感觉从“静运无慌”中来。“沿路缠绵、静运无慌”是陈鑫拳论中一句很经典的话,他以很精辟的词语,高度概括和总结了练好太极拳必须把握和做到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在初学太极拳时,练拳人往往因情绪紧张而带来诸如僵硬、拘谨、努目、绷嘴、拱肩、架肘、晃腰、撅臀、动作扁直、手脚不协调等诸多毛病,拳也往往打得慌里慌张、稀里哗啦的,这种状态下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感觉。马老师指出,要克服精神紧张之病,“非从放松、入静上下功夫不可”;“要强调练慢”,“慢方可动作到位、劲力到位,处处规矩。”老师所说的入静、放松、练慢,就是“静运无慌”;入静就是要清除杂念、洗心涤虑、全神贯注,放松要求“百分之百放松”的同时要“周身处处有劲”,练慢要慢而不呆、慢而不滞,“能慢尽管慢”。如果每一趟拳都能入静至于“心无妄象”,“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静中触动动犹静”;放松能松透到“周身骨节处处开张”,松得两臂如绳悬着重物,松到如举鸿毛如牵蜘丝;练慢能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慢慢运行,慢到十分功夫,慢到“让人跟不上”;拳就一定能够打得舒柔轻灵、从容潇洒、安静沉稳、圆活自如,同时也就能很好地修养心性、强健脑力、增长智慧、启明灵感,太极拳中那些只可心领而难于言传的好东西也就能从从容容细细地品味到手。但能如此入静、放松、练慢,“沿路缠绵,静运无慌”,好感觉也自然会不期然而然,犹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处处柳軃花娇、招招山明水秀”。 ——好感觉从拳友指导帮助中来。“拳架是太极拳全部功夫的基础。”拳架可以一个人练一辈子。诸如抖大杆练弹抖劲、打沙袋找拳击实体的感觉等,也都可以一个人想练就练。但是太极拳中有些好东西却不是一个人练就能感觉到,除了通过老师口传身授之外,拳友的指导帮助也是获得好感觉的一个重要渠道。比如拳论要求要“劲力到位”,如果单纯一个人练多少年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这是怎样的感觉。去年十月份在石家庄时,师兄牛俊杰给我看拳,对我做的一些动作加以试力,如我做的“六封四闭”动作三两手相粘向右上的动作,他略加力我的两手便扁了下来,“你这个劲就没有到位,是不及之病。”我再加力上,他略带一带我又向右前前倾了,“你看你这个劲又过了。”于是我品了品刚才劲力“不及”和劲力“过了”的感觉,再重新做这个动作。他加了加劲又带了带,“你这个劲道就对啦。”若不是他指点,我还自以为动作到了位劲力就“到位”了。经他这么点拨一下,我豁然领悟到:“劲力到位”必须动作到位,但是动作到了位并不等于“劲力到位”了;“拳法之妙、在于运劲”,以后练拳必须每招每式都找找“劲力到位”的感觉,才不至于“单摆浮搁”练空架子!又比如“沾连粘随”,就必须通过推手,而且还必须与素养较高者推手才能够找到那种感觉。在第六期讲习班上,川省石磊师兄带我练推手“乱踩花”。当时不论我随意走哪个方位,也不论我走多少步,走快些或者走慢些,他都好象事先就知晓我会怎么走似的,始终不即不离地“贴”在我的身边;他的两手也始终轻轻粘着我的两个手臂,既不会与我顶劲让我难受,也不会走丢了劲让我落空。我不知不觉整个人好象也很放松了,整个推手过程都感到很舒畅。当时他那“沾连粘随”留给我的感觉,至今回味仍感到在心底韵味悠然! 总而言之,若能从上述诸环节找感觉、悟感觉、把握感觉,“再加终日乾乾之功”,即能“妙理循环自然通”;而太极拳独具特色的健身作用也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诚然,囿于个人资质悟性文化修养等诸多条件局限,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名师大师;但只要能坚持不懈地找感觉、悟感觉、把握感觉,即有可能突破个人智能的局限和体能的极限,有希望使自己尽可能地接近太极拳之真谛。能如此,对太极拳的一片痴爱方无憾矣! 北宋黄庭坚词曰,“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大凡能修成正果者,必是那好好“念”好“经”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