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小学数学中还要保留“鸡兔同笼”等难于理解的问题?

 昵称32901809 2018-08-17

在魏巍的经典散文《我的老师》一文中,提到过“鸡兔同笼”这种题型。


当70后的我读小学的时候并没有学过这种题型,只是在课外书里见到,以后在中学里才学到用方程解答过这类题。


现在的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的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介绍了用小学所学的算术解法来解答这类问题。


这类问题,可谓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解答方法其实是很简单的。


但是有些孩子因为课堂上思路没有跟上,回去做题还要家长教。


而学过中学数学的家长一般只会用方程方法去教,那可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啊,孩子一看,完全不接受,说老师上课不是这么讲的。



想起魏巍当时就怎么也没学会,家长们便质疑小学里是否需要学习这种题型。


其实,古人早就用“兔子都抬起两条后腿”这种有趣的算术解法解答了这个问题。


例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就是说: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数头是35个,数脚是94只。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解法:让兔子们都抬起两条后腿,这样兔子也变成两只脚,脚的总数便是:


35×2=70(只)


实际上一共有94只脚,多出的脚就是兔子们抬起来的那些脚,所以兔子的只数就是:


(94-70)÷2=12(只)

鸡的只数便是:35-12=23(只)

检验:23×2+12×4=94(只)与题意相符。


作为高年级的孩子,数学学习已经有了五年多的基础,正常情况应该完全可以理解和学会上述解法。


如果回家写作业仍需要家长重新辅导,一般情况是因为课堂上不爱动脑,思维能力跟不上。


“鸡兔同笼”这类题以前属于奥数题,为什么要把奥数题收到普通数学教材中?


孩子是否需要掌握这种难度较大的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即使学会掌握了这种题,对孩子以后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首先,孩子们学习这类题没有太大困难。


其实,我们小学老师也常常感慨现在的数学教材难度越来越大,在整个小学的数学教材中,加入了许多以前只有奥数书上才出现的题型。


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中等或以上的孩子,学习这类题不仅没有任何障碍,而且还沉迷其中,兴致盎然,比解答普通题的兴趣要更大。


只是那些连基本题都掌握困难的孩子才学不会这类偏题趣题。


所以说,只要孩子智商正常,课堂能够配合老师积极思考,是完全可以学会解答这类题的。


其次,这类题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科。


数学学科知识虽然起源于生活,但它不是百分百为生活实际服务的。


在2017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可见,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思维能力。


所以,这类题是培养孩子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再次,这类题渗透了数学文化知识,提升了数学的价值,有益于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数学文化知识在数学课堂的融入,使得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枯燥和单调,而显得丰富多彩。


譬如还有一道趣题: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道题放在中学,可以用方程解,放在小学,用倒推法就可以解决了。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数学文化知识的阅读和学习,如苏教版一般安排在“你知道吗”一栏。


如在学习比例的知识后,有“黄金比”的知识介绍;


在三年级的“年、月、日”单元中,关于平年、闰年的知识:四年一闰、百年不润、四百年又闰……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数学学科显得尤为重要。


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有较为关键的作用。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