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元琉璃发簪赏析

 芝润斋 2018-08-18


簪钗,古而有之。先民渔猎穴居的年代,便已懂得束盘长发,以不使行动受碍,而后由实用转为装饰。至新石器时代,精致的笄和簪已不鲜见,河北仰韶遗址、西安半坡遗址、山东大汶口遗址等都出土过发笄实物。从文字上看,最初的发笄材质应该是细竹条,而后有骨笄、玉笄、铜笄,并演变成簪、钗、步摇之类型,饰以花鸟鱼虫之纹样。



古人皆是长发,因而男女都可用笄或簪,以固定发髻或帽冠。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发钗成为女子最常用的首饰。细圆的一根金丝或银丝弯做两股为钗脚,钗梁有窄有宽,几乎都是光素无纹。钗身长短都有,亦或成对使用,当时壁画中常见妇人高耸的云髻顶上发钗插作一排。《玉台新咏》录:“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和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诗中描写莫愁女的发饰装扮,与同期石刻绘画中女子的穿戴完全一致。



首饰贴身相伴,不仅需要小巧玲珑,在取材工艺上也必须华美精致,方能展示品味。因而,无论古今,簪钗等首饰成为人们最亲密最容易炫耀的珍宝。从古代遗留的小小饰品,便可窥见当时的社会经济、艺术文化及个人审美。



盛开的鲜花常被作为发饰,簪花风俗自秦汉以降盛行不衰。晚唐时,钗首的花叶日渐写实,莲叶、慈姑叶、鱼形、鸳鸯戏水、凤鸟纹比较多见。此时,素朴的折股钗与新风并存,被两宋乃至元代所继承。



起初,琉璃堪比美玉,非寻常百姓能用得起。到了繁华的宋代,“里巷妇女以琉璃为首饰”,琉璃簪钗之流行,市民阶层都可以佩戴得起。咸淳五年有诗云:“京师禁珠翠,天下尽琉璃。”



和唐代相比,宋代的簪钗更为简洁朴实,不太喜欢另作缀饰,花头及纹样也更为凝练写实。材质上以金银器居多,也可见琉璃、玉石等。花头簪、竹节钗、花筒钗、桥梁钗也都是两宋时期流行的发饰。花头簪的簪首通常是单独一朵菊、梅,或者其他花型。竹节钗会在钗梁上做出粗细变化的节状,除装饰外也可增加穿戴牢固度。花筒钗较为粗壮,有些真可插放鲜花。桥梁钗又名“接二连三式”,钗梁以三五支乃至十余支相连作为簪首,其下仍是钗脚两支,非常有宋代特色。



宋人无边风雅,一枚簪钗也是如此。宋代琉璃簪钗具有纯净而独特的色彩、造型多简洁雅致,有一份优雅清丽的气质。宋元的琉璃簪钗纹饰和形态多样,有直簪、折股簪、竹节簪、过桥钗等等。有的簪首保留汉唐遗风,绞丝纹、宝相花纹线条流畅,纹饰清新。


宋代审美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质朴内敛,文学书画名家辈出。艺术成就尤其是工艺造物空前繁荣,金银铜器、陶瓷、玉器、漆器等,无不硕果累累。官作器物法度庄严,民间工艺婉约生动。譬如官窑瓷器,成为后代陶瓷烧造的典范。



与唐代多大件艺术品的雄强威武相比,宋代作品多在股掌之间,显得细腻幽柔,温和内敛。当时的生活美学,完全可用现在的流行语“低调奢华”来诠释。日常生活的饮食用器、珥簪穿戴等随身饰物,文房用具的几案陈设,曲艺书画的传播熏陶,都显得那么丰饶优雅。宋太宗墓中有“太宗玩好弓剑笔砚琴棋之属”随同伴葬,杭州茶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街市商家尽展“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雅玩风气由上而下,民众自得安逸。


宋瓷收藏者的学习交流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