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表实证——麻黄汤证

 鉴益堂 2018-08-18

麻黄汤方《伤寒论》

麻黄三两(去节)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成本》二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温覆出汗,《成本》作缓取微汗,不合全书通例。今从《玉函》。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成本》法下,有‘将息’二字,今从《玉函》删。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辨证提要】 本条提出太阳伤寒证证治。本条应与1、3条原文合参。应有恶寒无汗,身疼痛,脉浮紧等症。由于风寒外束,太阳经气郁滞,气血运行不畅,故身疼,腰痛,周身骨节疼痛,头项强痛,以紧束痛为特点。卫阳郁遏,故恶寒,卫阳与邪抗争则发热,肺合皮毛,肌表闭塞,则肺气不宣,故无汗而喘。治疗用麻黄汤辛温峻汗解表,宣肺平喘。本方麻黄配桂枝,发汗力强,杏仁宣肺,肋开腠解表,且能止咳平喘。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适用于腠理闭塞,无汗出的伤寒表实证。

【疑难分析】 无汗而喘有何意义?本条明述无汗是太阳伤寒证的重要特点,以资与太阳中风证相区别。无汗而喘,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症状,无汗而喘有三层意义:

1.说明病机:风寒外束,皮毛敛缩闭塞,故病人无汗出,扪皮肤灼热无丝毫汗意。肺合皮毛,皮毛闭塞,肺气宣发受阻,且寒邪通过皮毛,可射于肺,肺失宣降,上逆故喘。肺主气,肺气失宣如影响胃气和降还可见到呕逆的症状。

2.提示治疗:既然是寒邪闭遏无汗,导致肺气失宣而作喘,那么提示在发汗后,汗出肺恢复其肃降功能则喘可平,故治疗时应立足于“发汗”勿以“治喘”为念。

3.鉴别症状:63条麻杏甘石汤证是汗出而喘;34条葛根芩连汤证是喘而汗出;而本条麻黄汤证是无汗而喘。

【鉴别诊断】 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证治有何异同?两者均有发热,恶风寒,头痛,脉浮,均为风寒袭表,营卫受病,正气抗邪,正邪相争于表。治疗皆用辛温解表之法,都用桂枝、甘草以宣通卫阳。不同之处:桂枝汤证以自汗出、脉浮缓为特征,恶风寒相对较轻,是卫强营弱营阴外泄所致,治疗桂枝芍药相配,解表发汗调和营卫,生姜发表,大枣和营;麻黄汤证以无汗,脉浮紧为特征,可有咳喘,身疼痛,乃风寒外束,卫遏营郁所治,并有肺气失宣的病理改变,治疗以麻黄配桂枝,发汗力强,麻黄、杏仁,甘草宣肺平喘。

〔原文〕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辨证提要】 本条论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的治法。太阳阳明合病,表寒外束,肺气被遏,故喘而胸满。此与阳明病实喘而腹满不同,病位偏重于太阳,故不可下。本证虽为太阳阳明合病,但以表寒为主,故治以麻黄汤解表宣肺定喘,胸满自除。

【疑难分析】 喘而胸满为何宜麻黄汤?喘而胸满从病机性质而论,所属情形甚多,并非全属麻黄汤证。36条所论者太阳与阳明合病,且不可下,说明病情偏重于太阳。气喘而不见腹满为主症,说明属太阳病所致肺失肃降而喘,如腹满而喘,则病在里,不可与麻黄汤,如原文208条阳明腹满而喘,就不属麻黄汤证。故胸满是审证要点,因胸为肺之所居,喘而胸满必须治肺,单纯胸满亦当治肺,临床对胸满证使用其他理气药无效时,改用宣肺之剂,常有显著效果。

〔原文〕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辨证提要】 太阳病十日已去,有三种不同的证治变化。其一为脉浮细而嗜卧,是邪已去,正气尚未全复之状;其二为胸满胁痛,为邪传少阳,应以小柴胡汤和解之;其三为脉浮不变,代表证仍在表,虽时日已久,仍应与麻黄汤辛温汗解。

【疑难分析】 麻黄汤证主脉为脉浮紧,为什么浮数之脉亦可用麻黄汤?麻黄汤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适用于表寒实证。临证时,应知常达变,主脉是浮紧,设若病人发热,可因体温升高则出现浮数之脉,或仅见浮脉,均可用麻黄汤治疗。

麻黄汤中的杏仁起什么作用?没有喘咳的伤寒证治疗是否去杏仁?

麻黄汤中配伍杏仁,取其降气平喘的作用,且麻黄与杏仁相伍,宣发与肃降配合,有利于肺的宣降功能恢复正常。故太阳伤寒证无论有无喘咳症状,均可用杏仁调节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以利于解表。

〔原文〕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宜麻黄汤发汗解表,条末之麻黄汤宜结于此处)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辨证提要】 本条补述太阳伤寒之脉,阐述服麻黄汤后不从汗解而从衄解的机理。太阳病“八九日不解”与前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相同,均属表证未解,治法用方不变。

用麻黄汤主治太阳伤寒,本多应手而效。但因本证为患病多日,服药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服麻黄汤后,邪已微除,其人阳气怫郁较甚而发烦目瞑;其二,外邪郁闭较重者,郁阳得辛温药物鼓动伤及阳络可能衄血,邪随衄解。

〔原文〕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

【辨证提要】 本条阐述太阳伤寒证自衄而病愈的机转。太阳伤寒表实证卫表郁闭日甚,邪无出路,阳气怫郁,势必波及营阴而迫血外溢。自衄者愈即邪随衄解。

【疑难分析】 太阳表实证,为什么出现衄血呢?太阳表实,当汗失汗,卫表郁闭日甚,邪无出路,阳气怫郁,势必波及营阴而迫血外溢。《医宗金鉴》说:“失汗则寒闭于卫,热郁于营”黄坤载说:“卫郁莫泄,蓄极思通,势必逆冲鼻窍而为衄证”(《伤寒悬解》),邪随衄解,属于人体自然疗能的一种,不论是药后致衄,还是不药自衄,都是正气抗邪于外的一种形式,同战汗的作用,多见于青壮年。

〔原文〕 伤寒脉浮紧,无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辨证提要】 伤寒失汗致衄,衄后表实未除,仍可用麻黄汤发汗。但衄后病剧或不再是表实证,则不可再用麻黄汤。有的医家主张于方中佐凉血育阴之品,如东垣的麻芍人参汤治伤寒吐血案,张路玉用越婢汤治伤寒衄血案,均可作为本条的补充。这里衄后使用麻黄汤务必结合脉诊是否衄后还有脉浮紧之麻黄汤脉证,若是衄后脉浮弱浮微则不宜麻黄汤。

【疑难分析】 本证“致衄”之后,为何仍用麻黄汤治疗?仍用麻黄汤治疗是因为虽有衄血,但邪未得解,太阳表实之证仍在。这是因为涓滴之衄血,不足以排除过盛之邪,衄而不畅,不能载邪外出。犹如汗出不彻,表仍不解,此时用麻黄汤再汗,使汗出邪越而衄宁,这种再汗称“汗以代衄”。

【辨证提要】 麻黄汤属辛温峻汗法的代表方,容易伤津耗液,损伤正气,故临床使用时必须慎重。凡属气血亏虚的疮家,亡血家,尺中脉迟,尺中脉微;湿热或温热;阴虚火旺的咽喉干燥者、淋家,以及表阳不固的汗家,胃中虚冷者均不可用辛温发汗峻剂麻黄汤。

【病机关键】 寒邪闭表,肺气不利。

【治疗要点】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煎服法及护理:先煮麻黄去上沫:减其悍烈之性,以免发生心烦;温服:一般辛温发表汤剂均宜温服。刑锡波认为麻黄冷服,颇得利水之效,而始终不见发汗。夫尿与汗,皆所以排除水气。温服则外排为汗,冷服则内排而为尿;复取微似汗:凡表证发汗药,均当注意微汗原则,因为微汗,太阳经气始得周遍全身而病解,若大汗淋漓,正气大伤,抗病力降低病反不除;无须啜粥:麻黄汤具有直接发汗作用,故无须啜粥,不比桂枝汤是调和营卫之剂,非啜粥以助药力不可;余如桂枝汤将息:获效停药法,守方继进法,药后忌口法。

【运用思路】

 麻黄汤是《伤寒论》治疗太阳病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运用以恶寒发热,无寒而喘,身体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

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较强,为发汗之峻剂;

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对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有双向调节作用。

太阳既主肤表与肺主皮毛的功能相关,故太阳受病之时会影响肺卫不利,太阳经脉运行不利而出现临床症候,也可涉及肺主水之上源等功能。运用麻黄汤汤应该把握太阳的生理特点和太阳与肺的生理病理联系。

1.风寒外束,卫闭营郁:麻黄汤是《伤寒论》治疗太阳病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麻黄汤辨证要点:着重辨别无汗,恶寒,脉浮紧,不渴,舌苔薄白为要。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多用于冬春季无汗的重感冒及流感而有上述症状者。

2.风寒袭表,肺气失宣:《伤寒论》“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此合病是太阳受风寒之邪,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麻黄汤外解风寒,内宣肺气,对肺内素有痰饮内伏,又受风寒外感引发者,疗效显著。《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形寒寒饮则伤肺。”外感风寒,闭塞皮毛,阻塞肺窍,可致肺窍不利,出现鼻不闻香臭,或突发音哑,所谓“金实不鸣”也。用麻黄汤宣通肺气宣散“金实”,邪气外解,则肺窍通利,诸症自消。

3.肺气郁闭,水道不畅:肺为水之上源,感受风邪,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从而小便不利,水邪内停。治疗当启上闸而开支流,此先贤所谓“提壶揭盖”之法也。同理麻黄汤可以用于治疗肺受寒邪导致的小便不禁或频数证。因肺主皮毛,又通调水道,风寒外束,肺气不宣,则汗闭而小便失常。用麻黄汤宣通肺气,以开鬼门,则汗出小便畅也。如水邪泛滥于肌肤而还可以致肿,治之当以宣通肺气,通调水道为法。麻黄汤通宣肺气,发汗利尿,可用于治疗水肿初起证。伤寒论中就有“脉浮,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的论述。临床常用麻黄汤发汗利水消肿,治疗水肿病(急性肾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如小便不利,还可致湿蕴体内,湿无去路,郁而化热,熏蒸肌肤,而致发黄。麻黄汤既能开皮毛以发汗解表,又能宣肺气以通调水道,汗通尿畅,则湿邪自无藏身之处,故可用于治疗肺失宣降,湿郁黄疸。

4.卫闭营郁,隐疹身痒:因感风寒,令卫闭营郁,气血郁滞,肌肤搔痒,《伤寒论》谓之:“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可用麻黄汤发汗治之。说明因感寒邪,令卫闭营郁,见隐疹身痒,肢冷,脉沉者可发散之,邪去则疹消。故多用于过敏性疾病。麻黄汤具有和营卫,畅血行,宣调肺气,舒畅气机功效,可用于治疗寒凝表郁为特征的多种心血管疾病,如胸痹﹑冠心病﹑高血压﹑末梢循环障碍等。

5.肺卫郁闭,胃肠气逆:肺主气,肺气宣肃,关系到胃肠功能是否正常。肺胃同主肃降,经脉相互连属,又手太阳经贯膈络胃,故风寒束表,肺卫闭遏,太阳经俞不利,可致鼻鸣干呕,脘腹疼痛,膈肌痉挛,顽固性腹胀、大便闭结。治以麻黄汤祛其病因治本,则霍然而愈。

6.风寒凝滞,经气郁滞:伤寒论麻黄八证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其中疼痛占半,可见本方具有辛温通阳作用,擅长治疗风寒凝滞太阳经腑所致疼痛。临床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证。以痹证初期,恶寒发热,关节疼痛,无汗,脉浮紧为应用指针。亦可治疗寒凝痛经,为寒与血凝,结聚于太阳膀胱之府所致者。用麻黄汤以散太阳府寒,寒去则经通,经通则痛止。

7.肺气失调,宣肃失司:肺主气功能表现为清宣和肃降两方面,向上向外为宣,向下向内为肃.肺气宣发,则呼气顺畅,腠理开合有致,浊气外泄。肺气肃降,则吸气平稳,气液通利调达,清气内收。肺的宣发和肃降正常,有助全身气机调达。故用于治疗肺气不利证。

故麻黄汤临床应用应把握寒邪闭肺,肺气不利的病机关键。

【参考文选】 吴谦: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膀内,挟脊抵腰中,至足小趾出其端。寒邪客于其经,则营血凝涩,所伤之处无不痛也。营病者恶寒,卫病者恶风,今营病而言恶风者,盖以风动则寒生,恶则皆恶,未有恶寒而不恶风、恶风而不恶寒者。所以仲景于中风、伤寒证中,每互言之,是以知中风、伤寒,不在恶风、恶寒上辨,而在微甚之中别之也。无汗者,伤寒实邪,腠理致密,虽发热而不汗出,不似中风虚邪,发热而汗自出也。阳经被寒邪所遏,故逆而为喘,主之以麻黄汤者,解表发汗,逐邪安正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二)麻黄汤禁例

〔原文〕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8)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85)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6)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87)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经方例释》

 麻黄汤方《伤寒论》《玉函经》《金匮要略》名还魂汤。《外台》引《备急》名小投杯汤。

麻黄三两(去节)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成本》二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温覆出汗,《成本》作缓取微汗,不合全书通例。今从《玉函》。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成本》法下,有‘将息’二字,今从《玉函》删。

【成注】 《本草》有曰:轻可去实,即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实为寒邪在表,皮腠坚实,荣卫胜,津液内内当作禁固之表实,非腹满、便难之内实也。《圣济》经曰:汗不出而腠密,邪气胜而内蕴,轻剂所以扬之,即麻黄、葛根之轻剂耳。麻黄味甘苦,用以为君者,以麻黄为轻剂,而专主发散,是以为君也。桂枝为臣者,以风邪在表,又缓而肤理疏者,则必以桂枝解其肌,是用桂枝为主此主字或作臣,非。寒邪在经,表实而腠密者,则非桂枝所能独散,必专麻黄以发汗,是当麻黄为主,故麻黄为君,而桂枝为臣也。《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辛苦者,兹是类与。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温,用以为佐使者,《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者荣之主也。伤寒荣胜卫固,血脉不利,是专味甘之物以缓之,故以甘草、杏仁为之佐使。且桂枝汤主中风,风则伤卫,风邪并于卫,则卫实而荣弱。仲景所谓:汗出恶风者,此为荣弱卫强是矣。故桂枝汤佐以芍药,用和荣也。麻黄汤主伤寒,寒则伤荣,寒邪并于荣,则荣实而卫虚。《内经》所谓: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是矣。故麻黄佐以杏仁,用利气也。若是之论,实处方之妙理,制剂之渊微。该通君子,熟明察之,乃见功焉。【泉案】 此桂枝甘草汤减二之一,加麻、杏以治喘也。桂、甘主腠实,麻、杏主肺实,肺合皮腠,此方兼治之。惟麻、杏治喘,故后世治喘诸方,如《摄生》定喘汤之类皆宗此。夫麻黄汤所以能发汗者,以有桂枝。故试以麻杏甘石汤例之,麻杏甘石汤治有汗而喘;麻黄汤治无汗而喘,二方治喘则同,而所异在石、桂二味,有石膏,则宜于有汗,有桂枝,则宜于无汗,足见麻黄之专主疏滞,不专主发汗,而桂枝有汗止汗,无汗发汗之说,不攻自破矣。《外台》引《备急》小投杯汤,治上气。《千金》名此为还魂,治中恶。中恶症,多胀急,与上气皆气病。是亦治喘之引申也。补加减法:《经》无,今以《备急》小投杯汤加减法补。冷多者,加干姜三两;淡唾者,加半夏三两淡,古痰字。

《中医十大类方》

麻黄证

这是应用麻黄的关键指征。就像桂枝类方皆有桂枝证的特性一样,麻黄类方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带有麻黄证的痕迹。所以,理解了麻黄证,对熟悉整个麻黄类方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麻黄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痛、身痛;

2.无汗、咳喘、鼻塞;

3.浮肿,小便不利。

临床上可能三者皆具,也有可能仅见其中之一,但只要有一项出现,就有使用麻黄类方的可能性。例如流行性感冒的发热无汗、身体痛,风湿性关节炎的骨关节痛,花粉症、过敏性鼻炎的鼻塞、气喘,急性肾炎的浮肿以及湿疹等皮肤病,均常常有麻黄证的出现。当然,对这些疾患,麻黄类方的应用频率也是比较高的。

麻黄证中,无汗一证最为重要。这可以说是麻黄证与桂枝证的区别所在。前面说过,桂枝证为表虚证,指身体肌表不固,汗腺分泌过多以致失常的状态。而麻黄证正好与此相反,适用于表实证,即肌表闭塞,汗腺分泌抑制的状态。所以前人有“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的说法,无汗的发热恶寒,无汗的身体痛,无汗的咳喘,无汗的浮肿,均可考虑麻黄证的存在。

 第2项的无汗、咳喘、鼻塞,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闭塞的充实的状态。中医学有“肺气郁闭”的说法,认为皮肤、肺与鼻均为同一系统。“肺主皮毛”、“鼻为肺窍”,所以肺气郁闭,不仅可见气喘胸满,也可见鼻塞不通及恶寒无汗。

小便不利,主要指小便的量少,正常人每昼夜的尿量为1.0~1.5升,门诊则可以通过询问患者的昼夜尿次及每次的排尿量,患者通过与正常情况的对比,可以作出判断。麻黄证的浮肿、小便不利是并见的。临床上单纯的浮肿或小便不利,即虽然下肢浮肿但小便量尚多,或有小便不利而无浮肿,往往与麻黄证相差甚远,应注意有无其他方证存在,不可轻易使用麻黄。

麻黄体质

是易于出现麻黄证的一种体质类型。或者说,是依靠医生的望诊与问诊来获得的麻黄证。麻黄体质更是安全有效地使用麻黄类方的重要依据。

外观特征:

体格壮实,肌肉发达或肥胖,面色黄暗或有浮肿貌,皮肤较粗糙,干燥。腹肌有弹性,腹壁脂肪较厚,脉象有力,唇暗或紫红,舌体偏大,舌质淡红。

好发症状:

易闭汗或汗出不畅,易受寒,易喘,易鼻塞流清涕,肌肉酸重感,全身困倦感,感觉不敏感,反应较迟钝,身体沉重感,有浮肿倾向。

外观特征是临床使用麻黄及麻黄剂的重要指征。简单地说,黄胖或黑胖者,多可使用麻黄及麻黄剂。若体型消瘦、肌肉坚紧、面红赤、身热多汗、舌质红,或血压高、心动过速者,麻黄及麻黄剂宜慎用或忌用。而对好发症状的问诊,对于确定具体方证极为重要。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有发汗解热、显著舒张气管平滑肌、抗过敏、抗炎、镇痛、利尿、兴奋中枢及交感神经等多种作用。从麻黄类方众多的成员来看,中医学已在实践中熟悉了麻黄的多种用途,尽管古人无法从麻黄中分离出各种有效成份,但通过各种巧妙的组合配合,使麻黄的各种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三两(15g) 桂枝二两(10g) 杏仁七十个(15g) 甘草一两(5g)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

麻黄汤是麻黄类方的代表方剂。《伤寒论》中将麻黄汤作为治疗太阳伤寒的主方。后世凡发散风寒、发汗定喘皆离不开本方。但清代温病学派兴起后,许多医者用药多偏辛凉,对应用辛温的麻黄汤颇多顾虑。而日本汉医却无此种偏见,不仅用于成人的流行性感冒、关节痛、喘息,还用于婴儿感冒、鼻塞、哺乳困难等。其实,麻黄汤并不可怕,只要掌握适应证,麻黄汤是完全可以安全有效地使用。麻黄汤证如下:

1.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2.无汗而喘;

3.脉浮紧。

恶寒与桂枝汤证的恶风不同。恶风是对风冷过敏、遇风则自觉怕冷,若覆被或移至温暖处则没有这种感觉。恶寒是体温升高前的寒冷感,虽覆被加衣不解,且恶寒必伴发热。而且,桂枝汤证有自汗,患者皮肤湿润,而麻黄汤证无汗,患者皮肤干燥,也可以鉴别。有人认为,麻黄汤证的发热体温一般不太高。张氏通过对属麻黄汤证的急性发热(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患者的观察发现,患者体温一般不超过39℃,白细胞不超过1200个/mm3[1]。恶寒发热无汗的同时,患者往往诉说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疼痛,有的尚感到腰部特别酸痛。

无汗而喘,是《伤寒论》的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张仲景用“而”字将“无汗”和“喘”相连接,强调了在麻黄汤证中这两者是必须并见的。如果汗出而喘,方证便发生变化,其中有虚喘,也有实喘,必须结合当时脉证鉴别,不可诊为麻黄汤证。

脉浮紧是指用指尖轻按即得,且搏动有力,表明机体的抵抗力处在一种亢盛的状态,患者的体力较强,可以发汗。

——麻黄汤证在一些以发热为表现的病毒性感冒、流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中比较常见。有人报告夏秋季流感流行时,对那些身体壮实的青年,开始用桑菊饮、银翘散治疗,结果表热证有效而表寒证效差,后者用荆防败毒散治疗,有的依然疗效不佳。而改投麻黄汤,一般2~3剂即汗出热退而愈[2]。也有报告用本方治疗小儿发热(39℃以上)患者167例,其中扁桃腺炎者44例,腮腺炎者4例,咳者9例。均用麻黄汤煎服,令取汗。结果两天内体温恢复正常,治愈者164例,治愈率97%[3]。不过需要指出,对小儿发热使用麻黄汤宜注意辨证及辨体质。现在城市的少年儿童体型偏瘦长的颇多,平素好动多汗,过食甘腻的食品,体质多热多风多痰,一旦感冒,多见高热骤起,咽红肿痛,汗出而喘,甚或痉厥,与麻黄汤证相差甚远。

——在以咳喘为主要表现的哮喘、支气管炎、肺炎等病中也有麻黄汤证。胸满痰多、舌苔厚腻,加厚朴、半夏;发热咽痛,有汗,去桂枝,加桔梗,连翘、黄芩、栀子;发热、烦躁,无汗而喘,加生石膏。麻黄汤去桂枝后,名三拗汤。有报告以本方(麻黄5g、杏仁10g、甘草3g)与豆腐、鲜生姜、冰糖同蒸,食豆腐喝药汁,每日1次,治疗哮喘196例,治愈118例,显效52例[4]。还有报告以本方加桑皮、葶苈子、枳壳、苏子、半夏、鱼腥草、车前子治疗小儿喘咳30例,临床症状大多在1~3天内消失[5]。需要指出,咳喘中常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笔者的鉴别经验主要是辨体质,“麻黄体质”面暗壮实少汗,“桂枝体质”面白瘦弱易汗。

麻黄汤加白术或苍术,名麻黄加术汤,能发汗利尿,治麻黄汤证兼见浮肿及肌肉酸重的关节炎、肾炎、感冒等。一般浮肿明显、大便不成形者用白术,腹满、苔白腻者用苍术。笔者曾以本方加干姜治愈1例因夏天汗后受寒的冷库青年工人,即表现为恶寒无汗、身重痛、腹满、舌苔白厚腻,药后一汗而愈。本方的发汗作用比较强,若用之不当,会引起心慌、多汗、肌肉跳动等副作用。尤其是一些体型偏胖、皮肤较白的中老年妇女,常因关节痛、浮肿、肌肉酸重而误诊为本方证,临床应注意(可参见黄芪类方)。

此外,腰椎病、颈椎病、坐骨神经病、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硬皮病、银屑病等皮肤病,也常见麻黄汤证。

《伤寒论》曾规定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表虚自汗、脉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者禁用麻黄汤。一般来说,消耗性疾患、出血性疾患、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疾患以及平素体弱多病者、年老体衰者、产后多汗者不主张应用本方。

[1]张云鹏.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8):10

[2]丰城矿务局尚庄煤矿卫生所.新医药资料,1975,(4):32

[3]李凤林等.新中医,1985,(9):28

[4]龚克昌.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11):691

[5]经捷.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2):11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11600712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