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桂剂为治表证之方,非太阳病专方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235条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首先,这是个阳明病,胡希恕胡老说:“前面这一节说的是太阳中风转属阳明的,这一节呢就说太阳伤寒转属阳明,这个都可以说是太阳阳明了”。这需要商榷,参179条:“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本条肯定不是脾约证。181条:“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各种误治之后,亡津液,胃中干燥,才会转属阳明。本条显然没有误治,不能称为太阳阳明。
《医宗金鉴》:“阳明病,脉应浮大,证应汗出。今脉但浮,表病脉也;无汗而喘,表实证也。是太阳之邪,未悉入阳明,犹在表也。当仍从太阳伤寒治之,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吴谦的观点代表了主流的认知,不承认阳明病有表证,“脉迟,汗出多,微恶寒”是阳明病兼太阳表证,“脉浮,无汗而喘”是阳明病兼太阳表证。229条、230条则是阳明病兼少阳证。好像麻桂剂必须是太阳病的方子,小柴胡汤必须是少阳病的方子,纯正的阳明病不能用似的。在这个问题上,柯琴独具慧眼,他说:“此阳明之表证、表脉也。二证全同太阳,而属之阳明者,不头项强痛故也。要知二方专为表邪而设,不为太阳而设。见麻黄证,即用麻黄汤,见桂枝证,即用桂枝汤,不必问其为太阳阳明也。若恶寒一罢,则二方所必禁矣”。
既然仲师说是阳明病,我们不能因无汗而喘用了麻黄汤就认为是太阳之邪,我从三个角度尝试分析。
1.脉证不同,脉浮而不紧就说明不是太阳病,而是阳明病。太阳伤寒麻黄汤证的脉一定是浮紧的,本条脉浮而不紧就是邪气不在太阳进入阳明之故。
2.兼证不同,参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伤寒无汗而喘伴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等太阳表证,阳明伤寒则是伴随“目痛、鼻干,额痛”等阳明表证。
3.病机不同,同样是无汗而喘,太阳病的是风寒束肺,肺气不宣,阳明病的是大便干,肺气不降。表现一样,病机不同,治法相同,麻黄汤发之。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风寒之邪,会有中太阳、中阳明、中少阳之不同呢?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人之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热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面则下阳明,中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各种原因导致腠理打开是感受风寒之邪的原因,侵袭头面部则发为阳明病,侵袭颈项部则发为太阳病,侵袭两颊部则发为少阳病,受邪的部位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六经病,但都是表证,麻黄汤也好,桂枝汤也罢,治的是六经的表证,不是太阳的表证。
 
第236条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课前思考:
1.为什么热越不能发黄?
2.为什么大陷胸汤先煮大黄,而茵陈蒿汤大黄后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