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供邮品该休矣

 过往邮客 2018-08-18
周凤迟 驿路邮缘 

特供就是特殊供应的意思,主要是指商品,这种做法在集邮领域也颇为盛行。


那么,特供邮品这种模式的效果究竟如何呢?

远的不说,就从1995年发行的“桂花”无齿小全张和“龙门石窟”加字小型张吧。


当时的邮票市场也是相当低迷,热点难觅,

而此时推出的“龙门石窟”加字小型张无疑起到了点燃导火索的作用。



在此之后发行的“世乒赛”小全张和“桂花”无齿小全更是使这种作用得到了充分的放大,成为市场上一颗最为耀眼的明星,

其中“桂花”无齿小全张价格最高的时候达到了不可思议的1000元,令许多JT小型张俯首称臣,特供邮品可以说是大放异彩。


但是,随着市场大潮的逐步,以“桂花”无齿小全张为代表的特供邮品也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许多集邮者因此一败涂地,成为特供邮品的牺牲品。


特供邮品的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发行量、价格和销售渠道三个方面,

从而给集邮者留下了供应紧俏的第一印象,某些对其感兴趣的集邮为此四处奔波;


当得到它那一瞬间之时,其满足感都写在了那张如同孩童般的笑脸上;但是,过了若干年甚至若干天之后,


当集邮者再拿出欣赏的时候,早已没有了当初那份兴高采烈的心境,有的不是酸楚就是苦涩,

因为它们给集邮者带来的就是财富,而是一种痛苦的记忆。



倘若从发行量大小的角度来衡量,发行量高达2000万枚的“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绝对算不上特供邮品,

但其120元的高售价和有关部门所造出的巨大声势,从而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全国性的抢购热潮,凭此一点,足以称得上特供邮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了;

其价格最高的时候超过了500元,集邮者越是踊跃争购越是快速下跌,最低的时候不及销售价的十分之一,演绎了史无前例的全国性的“集邮灾难”;

直到现在,“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事件对于集邮者所造成的巨大创伤仍旧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因为其价格当下不足50元.,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成为集邮者心中永远的痛。

 

提到特供邮品,不能不说到于2000年发行的“春节”小版张,有关部门经过包装之后以卡书的形式对外销售,它可以说是正式开启了发行小版张的大门,因而有着特别的意义。

“春节”小版张卡书的销售价为86元,上市之初的价格就超过了300元,成为当时市场上屈指可数的热门品种,顿时吊起了集邮者的胃口。



有关部门的决策者看到这一情景之后,当即决定:

将全力打造一个特供邮品发行规划,

而“神舟飞船”小版张、“奥运”双连小型张、“乙巳蛇”兑奖小版张等品种的面世,就成为了特供邮品的基本雏形。


为什么说是基本雏形呢?

因为这些品种的销售渠道还是比较广泛的,并且未被发行部门正是纳入特供邮品的序列,

只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为它在销售渠道上并没有设定某种限制,

也就说还能体现出一定的大众性色彩,

无论是集邮者还是投资者也没有将其列为特供邮品的范畴。

 


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特供邮品的特别之处最为主要的就是体现在特别的销售渠道上,

目前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一年一度的邮票钱币博览会(现改为集藏博览会)、一年一度的最佳邮票评选活动、集邮协会会员,还有偶尔出现的全国、亚洲或世界邮展等大型集邮活动,

“国旗国徽”不干胶小版张、“文房四宝”绢质小版张、“奥运开幕”全息彩印邮票、“亚洲邮展”叠色样张、“金器”样张、“长征”无齿张、“十七大”小全张、“九龙壁”加字小型张等品种就是这些活动的产物,


当然还有像“亚洲邮展”加字小版张、“柳毅传书”加字小本票、“邮联六大”双连小型张等这样的集邮协会会员特供邮品。



在编年邮票长期的、大面积的、深幅打折的市场背景之下,在发行特供邮品就好比是负薪救火,只能给市场带来阵阵冲击波。

从特供邮品的市场走势来看,不论是面向市场的邮票钱币博览会(现改为集藏博览会)或者最佳邮票评选活动特供邮品,还是面向集邮协会会员的特供邮品都是空前的;

协会会员是集邮队伍中的“精英”,连他们都对面向自己的特供邮品都嗤之以鼻了,你说这样的特供邮品还有继续发行的意义吗!


有关部门发行会员特供邮品乃是一大败笔,发行会员特供邮品就等于在会员沉重的头上又加上了一个“紧箍咒”,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市场价值规律,目前已发行的会员特供邮品一是做不到艺术上的享受,二是带不来财富上的视觉冲击,有的只是时间上与经济上的双重煎熬。


发行部门发行会员特供邮品的目的或者是主旨思想究竟是什么?


是为了满足会员的特别需求还是发行部门为了自身利益而去掏空会员本来就已经丧失的集邮热情。


在编年邮票长期的、大面积的、深幅打折的市场背景之下,在发行会员特供邮品就好比是负薪救火,只能给市场带来阵阵冲击波;

在编年邮票都没有得到基本的消化状态下,发行会员特供邮品就等于在会员沉重的头上又加上了一个“紧箍咒”,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市场价值规律,


目前已发行的会员特供邮品,一是做不到艺术上的享受,二是带不来财富上的视觉冲击,有的只是时间上与经济上的双重煎熬。


这样看来,发行部门发行会员特供邮品的核心目的并不是为会员着想,而完全是以自己的价值取向为惟一出发点。


倘若如此下去,最终消散的绝非一个简单单单的集邮问题,

而是广大集邮者最为本质的信心或者信任危机问题,

这才是最为可怕的,发行部门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切切实实地认识当下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否则最终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 致敬周凤迟老师

编辑:柯汝,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