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阿毗达摩的问答

 天地虚怀xia 2018-08-18

有关阿毗达摩的问答


某善友:当善心生起时,必须要如理作意吗?如理作意时,必定要伴随着慧心所吗?

 

淡然:多数的凡夫,并不能时刻的如理作意。但他们还是会有善心生起。因此,当善心生起时,不一定非要如理作意。

 

而如理作意时,不一定必须伴随着慧心所。因为善心有二种,三因善心与二因善心。所以当二因善心生起时,并没有伴随着慧心所。

 

某善友:什么是善心或不善心?

 

淡然:不善心是与不善因──痴;或贪与痴;或嗔与痴──相应的心。这类心称为不善,是因为它们在精神上不健全,在道德上应受指责,以及会带来痛苦的果报。

 

善心则是与善因──无贪、无嗔;或无贪、无嗔、无痴(慧)──相应的心。这类心在精神上是健全的,在道德上是无可指责的,以及会带来愉悦的果报。
 
某善友:请解释一下三因善心与二因善心。

 

淡然:三因善心=无贪、无嗔、无痴(慧心所)的善心。 二因善心=无贪、无嗔的善心。
 
某善友:此生所遇,全为前世所造吗?

 

淡然:不是的。此生所遇,与前世的业力有关,也与今世的造作有关。

 

某善友:请问慧心所是什么?

 

淡然:慧心所=无痴心所=慧根。 慧根:巴利文pabba是慧,或如实知见诸法。在此称它为根,是因为对于如实知见诸法,它占了主要的地位。

 

慧心所(无痴)的特相,是透彻地如实知见,究竟法的自性相;作用是如照亮目标的油灯一般;现起是不迷惑;近因是如理作意。

 

根据《清净道论》第十四章:‘由于佛陀说,有定者能如实知见诸法,所以慧心所的近因,是禅定力。’

 

某善友:慧的一个近因,是如理作意。那么是否可以说,如理作意的心,都伴随着慧心所?

 

淡然:可以这样说。

 

某善友:慧和智有何区别?

 

淡然:在《阿毗达摩论藏》里,慧和智没有区别。因为慧、智、无痴,这三者是同义词。

 

某善友:我是否可以把慧心所,理解成通常所说的智慧?

 

淡然:可以。但佛教里提到的智慧,与世俗人通常所说的聪明或智慧等,是有所不同的。佛教里提到的智慧,主要是指十六种佛法观智。

 

某善友:十六种佛法观智是什么?
                                   
淡然:名色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智、坏灭智、怖畏智、过患智、厌离智、欲解脱智;审察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这些就是十六种观智。

 

更详细的十六种佛法观智的解释,可以参考这里的资料:http://www./books/vipassana_nana.html

 

 

某善友:获得十六种观智后会怎样?

淡然:如果你圆满地证悟了十六种观智,你就成为了圣者,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而没有证悟十六种观智的人,便叫做普通的凡夫。

 

圣者包括了:初果须陀洹圣者、二果斯陀含圣者、三果阿那含圣者、四果阿罗汉圣者、辟支佛、正等正觉的佛陀。

 

某善友:请问,什么是如理作意?

 

淡然:如理作意=视一切有为的行法,为无常、苦、无我。

 

某善友:‘无我’,不是佛的境界吗?怎么和无常、苦放在一起啊?

 

淡然:‘无我’,只是普通凡夫的观智而已。无常、苦、无我,是一切有为法的三实相,凡夫也能通过观智洞见。

 

当凡夫们修习佛法观禅,获得第一种观智——名色分别智的时候,这个凡夫便拥有了‘无我’的智慧。

 

某善友:恭敬心属于善心吗?

 

淡然:恭敬心肯定是属于善心,因为当恭敬心生起的时候,此心肯定是无贪、无嗔的。

 

某善友:谢谢!恭敬心的生起,必定是如理作意的结果吗?

 

淡然:恭敬心的生起,不一定是如理作意的结果,反而可能是不如理作意的结果。因为把所恭敬的对方,看成了常、乐、我、净的人类。

 

譬如,我们会恭敬比丘、老师、领导、老板等,都是把他们看成了常、乐、我、净的人类,这些叫不如理作意。

 

不如理作意=视一切有为的行法,为常、乐、我、净。而如理作意=视一切有为的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

 

假如将佛陀与诸阿罗汉,看作是常、乐、我、净者,这也是不如理作意。所以,一般情况下,人类天天都在不如理作意。

 

如果你认为家庭里的是父母、爱人、儿女、亲戚等,这便是不如理作意。因为事实上,他(她)们只是究竟名色法。

 

一切有为的行法=色法、心、心所=究竟名色法,如果你将这些有为的行法,看成是常、乐、我、净,这便是不如理作意。

 

看成是父母、爱人、儿女、亲戚、比丘、领导、老板等,这便是不如理作意。这些是观智层次的如理作意,帕奥禅师也提到一些低层次的如理作意:

 

“视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是观禅的如理作意,这是高层次的如理作意。也有一些较低层次的如理作意,例如布施、持戒、止禅的如理作意。相信业力果报,也拥有如理作意。”

 

某善友:那么,作意是什么?

 

淡然:‘作意’巴利文直译的意义,是‘心的造作’。作意是令心转向目标的心所;通过它,目标得以呈现于心。

 

作意的特相,是‘指引’相应法朝向目标;作用是把相应法与目标连接起来;现起是面对目标;近因是目标。

 

作意有如船的舵,控制船的方向以朝向目的地;或有如马车夫,指挥已驯服的马(相应法),朝向它们的目的地(目标)。

 

应当分别作意与寻两者:作意是把相应法,转向目标。寻,则是把投入目标。

 

作意,是一切的心,不可或缺的识知因素。寻,则是并非不可缺少的特有心所。

 

 

某善友:请问,我们常说的‘注意力’,是属于什么心所呢?
 
淡然:属于念心所。一般上,我们所说的注意力,也叫做专注力,它们是正念心所。
 
念:巴利文sati的词根意为‘忆念’,然而作为心所,它是心于当下,能够清楚觉知其目标,而不是纯粹只是回忆过去。
 

念心所的特相,是对目标念念分明而不流失;作用是不迷惑或不忘失;现起是守护或心面对目标的状态;近因是强而有力的想或四念处。

 
某善友:我一直不太分得清,这个念与作意、寻、伺有什么不同?
 
淡然:作意,是把心,转向目标。寻,是把心,投入目标。伺,是心呆在目标里。念,则是心忆念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