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的狂欢,一亿人的孤单!
伤痕累累中,股民们又被玩了一把,从“救市”到“弃疗”的转换只用了一个小时。
晚上十点的时候,经济观察报突然报道证监会召集多个部门开会,研究救市,说得有鼻子有眼。“从下午四点一直开到了晚上九点还没结束。”这话让谁听了都会浮想联翩。
结果一个小时之后,上证报就站出来辟谣,“你们想多了,洗洗睡吧,村长在上海呢!”
如果不曾见到阳光,也不会如此绝望,被“玩弄”一小时后,我们已经不想“村长”了,或许更需要的是“老村长”!
但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救市吗?说几句实话吧!
不赚钱的“大牛”
现在是“熊市”,结果就是我们对市场失望,对自己的操作更是失去信心。
但别着急,大盘只要反弹哪怕一周,我们又会有希望重燃的感觉,如果反弹一个月,那种感觉就会演变为“股神”附体,而假如是两个月呢?
这种心态上的变化,就是牛市中的变化。不断的上涨,只会让我们信心不断爆棚,投入不断增加。陶然清楚的记得,当时某位私募经理一年50%收益,成了大家眼中“失败的典范”。
最后的结果就是,即便是牛市,如果我们不够“老炮儿”,最后也不过是,钱越赚越多,投入越来越多,最后“Duang”一下,空欢喜一场!
平心而论,我们不需要抱怨当下的“熊市”,毕竟投资是一场“马拉松”,“牛市”入场,只能让我们的自我膨胀中,自我毁灭。
此时此刻,“熊市”里的伤,反而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不靠谱的“救市”
不“救市”真的会发生危机吗?
哪有那么容易!
跌再狠,还能超过2015的拆配资盘吗?还能超过2008的1664吗?那都不算危机,现在算个啥?
我们需要考虑清楚两个问题。
1,假如救市又如何? 2,下跌的根源是什么?
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所有救市措施里,最简单直接的就两个。
要么“降印花税”,这个08年就降过,然后第二天大盘都差不多高开到涨停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尘归尘,土归土。
要么,就砸钱去救,这是15年的事。但是我们要明白一点,砸钱进来,是要赚钱的。股市本来就是个“零和游戏”(准确的说是“负和游戏”,因为有印花税)。
我们指望有人来救市,无非就是希望人家把市场拖起来,然后咱们可以反弹赚钱。但换句话说,就是指望大资金去亏钱,而我们赚钱,这可能吗?
君不见,轰轰烈烈救三年,最后谁赚了,谁亏了?“某安”的教训还不够惨痛吗?
至于市场为什么这么不好,长期可以归结为不断的抽血,但这事说白了还是中期经济的问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去年为什么煤炭股和白酒股涨的那么好?长期亏损的行业,利润几十倍的涨,即便不做任何改革,股价也会上去。有钱了,自然也有高消费了。
而今年一方面“运动式”去杠杆玩过头了,让实体缺血。另一方面,去房地产的转型,必然也会有些阵痛。加上出口预期的恶化,这是避不开的现实。
钱没有去年好赚了,股市阵痛也很正常。但转型是必然的选择,阵痛不代表长期萎靡。
不公平的“分配”
股市最大的“毒瘤”,说白了,很简单,就是不公平!
大家每天做交易,肯定是有感觉的。
那些我们经常遇到的冲高回落,上午以为要爆发了,结果发现是个套。心理默默的骂一句:“擦,又被主力给骗了!”最后也只能默默的接受“屠宰”!
这种案例,每天都在无数的个股身上上演着,无非就是人家有钱,咱们没钱,凭什么可以这样?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最为通俗的话,就是现在不公平的一个最直白的诠释。
为什么很多人希望“T 0”和“做空”这两个制度?
我们看看美股和国内的期货市场就知道了,一方面,你稍微感觉被骗了,就可以撒腿跑,主力收割起来难度大增。另一方面,你真敢把价格拉那么高,马上就有另外的资金反手做空,你如果造妖,反而给别人做了“嫁衣”。
到时候,就不是主力收割散户,而是主力和主力之间的“相爱相杀”了。
我们再看一个最现实的例子。
苹果股价不断新高,很牛。但从年初到现在也不过30%而已。再看看咱们的基建典范成都路桥,基本两周就奔着翻倍去了。
这样走,就叫妖股,但如果是放开了“t 0”和“做空”,你还敢这么玩吗?你敢把股价拉上去,就肯定有人敢把股价砸下来,谁能确定自己就是那个最有钱的?
而如果可以在这种谨慎博弈中,让同样的翻倍涨幅在半年内发生,那就是“结构性小牛”了!
但问题来了,目前的“游戏规则”,是大资金们的“红利”,若玩法变了,“不公平博弈”减弱了,会动了谁的“蛋糕”?
现在媒体鼓吹“救市”,就像面对一个本身就生了病的人,你还要在他的面前摆一圈穿着白大褂,拿着手术钳的医生,讨论怎么开刀。即便不病死,也得要吓个半死了!
现在好歹还是“半死”,还有救!但“救市”只能稳一时,“病根”还是那些利用规则把股市当做“提款机”利益集团。“毒瘤”不切,“蛋糕”不动,大家就算喊破嗓子,这市场也没的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