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表半里”及“枢机”理论的证伪

 真诚快乐c9ehmt 2018-08-18

经毕伟博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大夫)同意,今天刊出他的一篇文章,曾经在陕西中医杂志发表过,对“半表半里”及“枢机”理论证伪的讨论。

原文来源:毕伟博,崔红生,黄飞. “半表半里”及“枢机”理论的证伪[J]. 陕西中医,2015,36(6): 746-748.



 “半表半里”及“枢机”理论的证伪

摘要 “半表半里”和“枢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由此延伸出许多相关理法方药,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科学理论研究最基本的原理和原则出发,循着“证伪”和“试错”的思路,结合对《伤寒论》及《素问》有关条文的分析,提出七点看法,论证对这些理论进行修正的必要性。

关键词 半表半里,枢机    

【中图分类号】R22  

【文章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5.02.000


卡尔·波普(Sir Karl Raimund Popper)的理性批判主义认为,“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这就是波普爵士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证伪原则”,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标准。即采用“试错法”,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再提出新的修正后的假说,如此反复,直到得到较好的假说或者理论。一切有科学精神的理论体系都应如此。于是,理性批判主义反对用经验来证实理论。

    人体存在着“半表半里”和“枢机”,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为枢机,甚至可以更简单的用八纲辨证中的“表、里、半表半里”来囊括六经及杂病。虽然存在争议,但这样的理论仍被认为是中医经典理论的重要部分[1],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学派的理论。也可能真实存在很多应用此理论而收效的病例,但仅仅因为是由来已久的共识或者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即确信其理论,这是与科学精神相悖的。借用“证伪”的思路,对该理论分析如下。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并没有“半表半里”的提法,首见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第148条注:“与小柴胡汤以除半表半里之邪”,可能由此衍生出后世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的提法,再与《内经》“开阖枢”的概念糅合,进一步产生“少阳”为表里之“枢机”的理论。张会卿讲:“欲清其流,必澄其源。”本文首先分析《素问·阴阳离合论》相关文字,辨析开、阖、枢与表、里、半表半里的异同,而后分析《伤寒论》第148条及前后条文,理清表、里、半表半里等概念。以上为本文的立论支撑点,由此提出七点质疑,如果其中任何一点不能被圆满解释,那么“半表半里”及“枢机”的理论体系就不能成立。本文引用《素问》原文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明人顾从德刻本);引用《伤寒论》原文均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承印的恽铁樵氏影印伤寒论(赵开美刻本);论及《金匮要略》时,版本遵照赵开美刻本。

    1 《阴阳离合论》的“开”、“阖”、“枢”不等于“表”、“里”、“半表半里”    一般认为,“半表半里”等提法来自《素问·阴阳离合论第六》,而“半表半里论者”通常认为,《阴阳离合论》的“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分别对应“表”、“里”及“半表半里”,果真如此吗?

    原文中这样引入“开”与“阖”的概念,先是设问:“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之后是回答:“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不难推知,“开”对应“离”,“阖”对应“合”,四个词都是用来说明状态的形容词;而“表”、“里”是用来说明位置的名词。假设文中“开”、“阖”果真用“表”、“里”来替换,则语法、文义皆不通,而且答非所问。同时,“离”、“合”,也就是文中所说的“阴阳之变”,作为文章的题目,自然是全文论证的中心,岂是“表”、“里”的概念。

    “离”与“合”又作何解?原文开篇引论常被忽视,却是传统的“比兴”文法,后文意象皆寓于此中,是破解原文的关键点。引论先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后文则具体讲“阴阳之变”的内容,即本文主题“阴阳离合”。引论是用比喻、举例来说理,地为阴,未出于地者,完全处于阴中,在本文暂名为“阴处”、“阴中之阴”,未与阳气交,离开阳气,可称之为“离”。于是,出地者为阴中之阳,由阴入阳,阴与阳相交相合,可称之为“合”。在引论提出阴气的离合变化,在后文详论三阴,云太阴为“阴中之阴”,为开,厥阴为“阴之绝阳”,为阖,前后比兴,附丽而行。至于三阳,则“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可能作者认为三阳乃是以阳为名号,以阴为主体,于是后文论三阳皆曰阴中之阳。

    可以作为佐证的是,阴阳的离合变化在古代文化中是普遍接受的观念,并不是《阴阳离合论》的创见。《易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比之《黄帝内经》更为核心,文中古人以阴阳相交相合为“泰”的意象(参见泰卦),阴阳相离为“否”的意象(参见否卦),常以和合为吉,以开离为凶。如此深邃的哲学意象,岂是门板门轴的浅陋比喻,或者表、里的简单概念所能企及。

    可见,太阴、太阳的“开”与“离”是指,太阴经是与阳经相离的阴经,太阳经是与阴经相离的阳经;厥阴、阳明的“阖”与“合”是指,厥阴经是与阳经相合的阴经,阳明经是与阴经相合的阳经。至于为什么太阴太阳为开、厥阴阳明为阖、少阴少阳为枢,则只能根据文意推测如下:太阳为三阳、太阴为三阴,“太”意为大,少阳为一阳、少阴为二阴,“少”意为小,大则开离,阳气全盛无阴象为离,阴气全盛无阳象为离。厥阴为“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本阴阳并见,可称为“合”。《素问》有《太阴阳明论》专论阳明与太阴之密切关系,气化学说又认为阳明从乎中见之气,也就是从太阴湿化,因此说阳明是阖于太阴的经脉,不无道理。至于为何小则为枢,以及“枢”的准确含义,都无法从原文中获知,只是文中开阖枢的排序耐人寻味,不是半表半里论者心目中理想的由“表”至“半表半里”、以至“里”的顺序,而是“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两处文字都是如此的顺序,不可能出于巧合,只可能出于作者心中的逻辑:从离至合,之后为枢,而非从“表”至“半表半里”,之后为“里”。

      总之,至少作者原意中“离”与“合”完全不是后世所说“表”与“里”的概念,风马牛不相及,与“离”、“合”并列的“枢”更不是什么“半表半里”,至于“枢机”则更是后人的创造,不能强加给原文作者。“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的理论有悖于原文精神(理论的支撑点),甚至存在对原文的误解或曲解。

    2 《阴阳离合论》的“开”、“阖”、“枢”概念局限于经络,不是后世“病理”意义上的“表”、“里”、“半表半里” 假设“离、合、枢”意为“表、里、半表半里”,原文中“离、合、枢”也只局限于经络。《伤寒论》“六经病”不同于《素问·热论》等基于经络学说的“六经病”,比之广大而复杂得多。《阴阳离合论》开阖枢的经络概念没有扩大到“阴阳之气”的层面,更不能涵盖《伤寒论》的“六经”概念,将其扩大化的行为需要其他理论支撑点。

    3 《阴阳离合论》的“表”的问题值得注意 原文的“表”非后世的“表”,原文中已经提到“表”的概念,语在“厥阴之表,名曰少阳”,这与后世所谓“太阳为表、阳明为里”中的“表”并非一意。原文中,此处关于“表”的问题是一个次要问题,而“开”的问题是主题问题。文中有“表”的文字和概念,假设作者心中的“开”就是后世所说的“表”,那么文题中“开”应写做“表”而非“开”,这才符合中医经典的严谨和严肃的文风。

    4 《伤寒论》中“半在里半在外”的论述与今天的“半表半里”观点完全不同  如果说《伤寒论》原文有“接近”于“半表半里”的论述,那就在于第148条,这也可能是“半表半里论者”心目中唯一的“原文依据”,所以分析此条文是破解问题的关键。将全文引述如下:“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4.1 原文“半在里半在外”非大类证候群的概念 显而易见,第148条“半在里半在外”所论病症局限于条文描述的范围,没有证据表明少阳或者作为少阳主证的小柴胡汤证病机在于“半在里半在外”或者“半表半里”(在此暂遵照小柴胡汤证是“少阳本证”的观点,即通行教材的说法,不予讨论);而且,原文讲“可与”小柴胡汤,而非小柴胡汤“主之”,且服后可能“不了了”,所以说此证与小柴胡汤的对应关系并不紧密。

    4.2 第148条条文分析 条文有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在描述证侯,其一讲“阳微”,具体证候为“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其二讲“结”,具体证候为“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条文第二个层次是在分析“阳微”:“汗出为阳微”,又从反面论证:“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依据原文可得出结论:①从本条来看,“外”与“表”在概念上基本一致,可以同意替换;②文中所说“外”、“表”仅仅是指“阳微”、“头汗出”,远远不能等同于太阳病。因此“半表半里”的“表”在原文中远远不是“太阳”。在这里小柴胡仅仅只能说是“可与”,来治疗“阳微”、“头汗出”表证,也就是说,也“可与”其他方药。而“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可参考原文104条来理解:“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同样的道理,如果服小柴胡汤后,外已解而病证仍然“不了了”,则需要由“里”而解,即“得屎而解”。以小柴胡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得屎而解,是论治主旨,不存在什么“半表半里”以及太阳、阳明之间的“枢机”等等,这些远远超出原文本意。条文第三个层次是在分析“里”:“脉沉亦在里也”。本条之后3条、即原文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加上本条的核心是阳微之“结”,而且148条前后都是在讨论“结胸”、“痞”、“结”等,可以认定,原文所指的“里”证是“结”证。就如原文论述小柴胡汤“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中的“结”证,因本质近似,故在此仲师考虑试予小柴胡汤论治。总之,此“里”证绝非“阳明”,而是“结证”。条文第四个层次是辨析此条“不得为少阴病”,第五层次是论述“可与”的方药和服后的转归。

    如果说《伤寒论》中有“半表半里”,那么“表”指的是“阳微头汗出”的表证,“里”指的是与柴胡证之“结于胁下”、甚至痞证、结胸等本质近似的“结”证,不是阳明“胃家实”。即使“半表半里”的理论可以成立,《伤寒论》中的“半在里半在外”与之也有极大的区别,换言之,仲景从未提出过与今天的“半表半里”相近的理论。

    4.3 第148条前后条文分析 148条前后的条文,比如心下支结而外证未去的柴胡桂枝汤、胸胁满微结而头汗出的柴胡桂枝干姜汤等,都是在讲“半在里半在外”的证候,即一半是柴胡式外证、一半是结证的证候,只不过148条中的外证比较轻微,所以称“阳微”,这明显与小柴胡汤证是完全不同的。而且148条证候很局限,不具有“半表半里”的概括和代表意义。    5 《伤寒论》中“表证”绝非“太阳主表” 参照以上4.2.2.的分析,结合其他条文和上文关于“离合”的分析,基本上可以澄清《伤寒论》中“表证”或者说“外证”的概念。六经病皆有表证,表证不等于“太阳”,至少基于《伤寒论》的本意,不能说“太阳主表”。比如“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麻黄升麻汤主之……汗出愈”等等原文,凡将“太阳”与“表”相对应的观点都无法解释以上条文。

    6 简单化的“表、里、半表半里”不能概括复杂的六经辨证体系  《伤寒论》原文中从未有过“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枢机”的相关论述或者相近文意;相反,有很多论述“太阳里证”、“阳明表证”的条文,文意明确的如“太阳病身黄,脉沉结……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又如太阳病结胸证、痞证,上文阳明病麻黄汤证等等。如果“太阳为表,阳明为里”正确,如何解释以上条文?而且,据经旨六经各有表证、里证,比如太阴表证“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病桂枝加大黄汤证,少阴病诸急下证,又如上文所论少阴病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等等。诸多论述言之甚明,人所共知。六经病证较为复杂,不管“六经”的本质是什么,绝不是八纲辨证简单化的“表”、“里”、“半表半里”所能涵盖。如果真的存在“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枢机表里”的正确理论,那么至少应该成为其他医学家名下的理论,而绝非伤寒学的理论。

    7 《素问》的观点是否为《伤寒论》作者所认同 用《素问》的观点概括《伤寒论》的问题,需要两本著作有一致的理论体系。《伤寒论》序文讲“撰用《素问》”,但不能由此推论《素问》的观点与仲景的观点相符。因为《素问》八十一篇本非一人一时之作,很多观点各不相同甚至互相抵触,《素问》之内并无严格一致的理论体系,又如何与《素问》之外的《伤寒论》一致?因此,没有更多的证据之前,用《素问》的观点分析《伤寒论》的问题是不严谨的。

以上七点是在学习中看到“半表半里”等理论的缺陷之处,借用波普爵士的提法,算作对此理论的“证伪”。“半表半里”等理论是应当加以修正的假说。但需要指出,本文论证的基点是《素问》、《伤寒论》等经典的有关论述,因此得出结论的适用范围不能超出有关条文涉及的疾病和证候。虽然《伤寒论》中的理法方药常应用于杂病,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学者都倾向于认为所论“伤寒病”,即使是广义的概念,也不能超出“外感热病”的范畴[2]。比如,就“枢机”理论而言,很早就有研究和应用远超出以上范围[3,4]。而现代中医内科学一般将“外感热病”归于“感冒”及其他相关肺系疾病论述,本文的结论若应用于以上范围之外是不甚严谨的。

参考文献

[1] 武 冰,姜元安. “少阳为半表半里”之我见[J]. 环球中医药,2012,5(10):746-747.

[2] 张宏宇,李董男.先秦两汉时期热病、伤寒和温病概念辨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5):1204-1206.

[3] 姬水英,马娟娟,牛菲等.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研究[J]. 陕西中医,2012,33(9):1230-1231.

[4] 鱼麦侠. 柴桂龙牡汤加减临床应用举隅[J]. 陕西中医,2014,35(12):1682-1683.

                               

青年医生毕伟博在授课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