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附子

 昼三夜二205 2018-08-18

附子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 月下旬歪8月上旬采艳,除去母棍、须根及混沙,习称'泥盹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自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药性】辛、甘,太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就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1.亡阳证。

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常与于姜、甘草同用,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如四逆汤({伤寒论});本品能回阳救逆,人参能大补元气,二者同用,可治亡阳兼气脱者,如参附汤({正体类要});若寒邪人里,直中三阴而见四肢厥冷,恶寒蜷卧,吐泻腹痛,脉沉迟无力或无脉者,可与干姜、肉桂、人参同用,如回阳急救汤({伤寒六书})。

2. 阳虚证。

本品辛甘温照,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配肉桂、山莱英、熟地等,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瘦滑精、宫寒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者,如右归丸((景岳全书});配党参、白术、干姜等,可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院腹冷痛、大便搪泻等,如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与夜苓、自术等同用,可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小便不利、肢体津肿者,如真武汤((伤寒论));若治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治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常与麻黄、细辛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3. 事癖证。

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 煎服, 3 阳15g; 本品有毒5 宜先煎0.5 -1 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萎、贝母、白薇、自及。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