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以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而名闻天下。敦煌历史文化人文及自然风光博大精深,远远不是这两个景区景点所能概括的,到底有多厚重,已有'敦煌学'为其佐证。对于一般旅游者短短几天,匆匆而过,所见所感已足够震撼。
喜欢旅游拍照的人都有体会,旅行中的好光影往往可遇而不可求。一大早赶到这里,真的是个极好的安排。
景区门口的骆驼骑乘点,一队队骆驼安静的等待着游客。
游览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方式,首选是骑骆驼,最具沙漠游玩的特色,既安全又省力;其次是沙漠摩托,有专业骑手带游客按规定线路骑行,体验在沙漠上风驰电掣的感觉,年轻人会喜欢;最后一种就是徒步,需要体力,耐力和时间。游览的路线基本按照先骑骆驼去鸣沙山,登沙山,滑沙下来,然后再骑骆驼去月牙泉,游览后步行返回景区大门。
高兴,嘚瑟一下。这种驼队一般由4到6匹骆驼组成,主人牵着第一匹,出发前这位'领队'会给大家做交代,骑行途中有几个适合拍照的点位,如果需要他给拍,走到哪儿会停下,给每个人拍照留念,属附加服务,当然是有偿的。
我的骆驼朋友。骑在骆驼上,因为会晃,所以只能一只手把着把手,一只手端着相机,相机调到自动挡,镜头回到广角端,骑行途中,拍了不少,有些还是值得看的。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7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这片沙漠处于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是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最高海拔1700米左右。
据介绍,这里的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人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会踪迹全无。
这是开始循着刚才来时的方向往月牙泉走,大大的太阳照射下,气温迅速窜升,让人不敢直视热气腾腾的沙丘了。
一上午满眼都是漫漫黄沙,到这里一片翠绿映入眼帘,让人也来了精神。
供游客休息的凉亭。背后那座高高的沙山的后边,就是我们刚才登顶滑沙的方向。
万里晴空传来巨大轰鸣声,滑翔伞编队飞行,他们鸟瞰鸣沙山月牙泉一定更为震撼,羡慕他们。
从有草坪凉亭的休息区到月牙泉边还有一段距离,也铺设了水泥方砖与木质板材相结合的栈道,但是我们还是选择在沙漠里跋涉,尽管此时的沙子已经烫脚了。
早晚太阳初升和日落之前是拍照的最好时段,中午特别是这种大太阳下拍出照片毫无质量可言。随团旅游就是这样,只能赶上啥是啥了。拍照留念,其实也是在慰劳自己。
紧走几步,赶快到月牙泉边的明月阁长廊里歇会儿。这时候,气温应该在接近40度上下,体内水分消耗极大。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称'药泉'。被鸣沙山环抱,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25米,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又有'沙漠第一泉'之称。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埋,'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山似灵而故鸣,水似神而益秀',自古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说。月牙泉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关于月牙泉南岸的这组建筑具体起源于何时,何人兴建,不得而知。百度上说,从西向东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建筑百余间。史载,汗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地,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地'。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为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
不管怎么说,这组建筑建的恰到好处,与月牙泉相得益彰。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现在称为'明月阁'的这组楼阁,只剩孤零零一泓泉水是什么样。
低头看看眼前的这一洼泉水。没有超广角,角度也太低,只好把狭长的'月牙'分成三段了。
拍照,乐此不疲,顶着大太阳,各种角度,拍,拍,拍。这片是与泉水最近距离的接触,把相机镜头伸进泉边栅栏里,可惜时间不对,水中没有迷人的倒影儿。
在此,借用一片网友拍的照片,他一定是爬到前面休息区后面最高的沙山上拍的。如果是自由行,可以慢慢爬上去,等到日落时分,就能得到满意的片片了。
记得十几年前来的时候,不仅那个'高大上'的休息区没有,而且除月牙泉边生长的水草、芦苇外是基本上看不到其他绿色植物的。我们印象中,有沙漠必定干旱,事实是敦煌人硬是在这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百倍以上的大漠里再造一片绿洲!看着景区道路上循环往复的洒水车和挥汗如雨的景区管理人员,难免心生疑虑:现代化的设施,方便了游客,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自然景观带来不利影响。至少,现在的沙山泉水已经大大减少了自然生长的野趣。有关月牙泉将在多少多少年后消失,也不会是危言耸听的推测。
骄阳似火,理解了敦煌人'早穿皮袄午穿纱,守着火盆吃西瓜'习俗了。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城区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自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直到唐末宋初,逐渐衰落,这里是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00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面积约45000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也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参观程序是这样的,先要网上预约购票,确定参观时间(旅行团队由旅行社办理预约),按预约时间抵达距离莫高窟20多公里外的游客集散中心,先观看两个有关敦煌历史文化及发掘保护等方面的纪录片,观影厅有人数限制,片子制作精良,有助于参观前了解莫高窟的背景;观影后排队乘坐景区大巴,前往莫高窟,再排队分配讲解员和耳机,由讲解员带相同人数的队伍参观洞窟,一般每支队伍参观8至10个洞窟。
我们参观结束,依然有参观团队穿梭于各洞窟之间。虽然参观者众多,但安排井然有序,即使在各个洞窟里有时会有两支以上的团队相遇,也会在讲解员带领下互相礼让,且非常安静,每个人只能听到自己团队讲解员的讲解。担任我们团队的讲解员,年轻,漂亮,专业,耐心,讲解内容丰富,语言朴实又不乏幽默,对游客的提问一一回复,大家都紧紧跟随她,听的十分认真。我的评价,这位讲解员与世界级的敦煌莫高窟的管理水准绝对相称。
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外面高33米,内有弥勒坐像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仅次于乐山和荣县的第三大坐佛。每个参观团队安排的8到10个洞窟里有两个是大家都要参观的,一个就是这个96号洞窟,另一个就是16、17号洞窟,也就是曾经让莫高窟名扬天下的藏经洞。
'三危揽胜'牌坊,在九层楼正前方,穿过这个牌坊再过桥,就回到游览区间车停车场了。三危山就是莫高窟前面河对岸的山,莫高窟背靠的是鸣沙山,当年乐尊和尚就是站在鸣沙山的断崖上看到三危山上的佛光,得到启示,并在断崖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的。
喜欢拍照的游客往往是最后上车的,因为他们不管到哪里,都会恋恋不舍,总觉得还有好多东西值得拍而没拍到。
大漠敦煌的参观游览告一段落,敦煌的历史,文化,传说,故事,太多太多,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同。还是老话儿,有条件,有时间,有体力,应该自己亲自去体验。
谢谢朋友们阅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