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艺术教学——王文芳

 月照长川 2018-08-18

从中央美院毕业来到画院34年只是一瞬间,但是可堪回首的事情还真不少,正在这期间,我开始了艺术教学。20世纪80年代,我在河南、甘肃等地讲课最长一次达四个月,连续在五个地区办了学习班,每班四五十人。1984年正式在画院里教进修生,一年一期,一期最多时达27人。刚开始时,由于自己的创作水平所限,教学讲课肯定也是很幼稚的,但那时充满了激情,与同学们一起进山写生,风餐露宿,回来搞创作,忙起来一夜不睡觉。犯了病,嘴里含着“救心丸”继续讲。累得说不出话来就以画作示范。进修生在学院里没有住处,我就把床让出来,自己睡了一年的桌子,不够长再接上一块木板。辛苦点,累点,也就坚持下来了。现在画家们都很忙,想进修想学点东西就更困难了。我在许多艺术院校办的学习班代过课,大家都师资紧张。有一次我已经上完了课,过了一个月又把我拉了回去,因为请不到老师,同学们要造反。救场如救火,就这样我当了一次救火队员。每当看到学生们那求知若渴的眼神和学到一点东西就高兴的样子,我总会想到我们这一代人是如何在老师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我在青岛上中学,郭老师教美术总是手把手,星期天不休息,经常带美术小组外出写生。有一次我们去市体育场.胸前挎着画板,警察以为我是香烟小贩,把我轰了出来。美院头三年,蒋兆和先生课最多,每次都来苦口婆心反复讲解,亲自示范;萧淑芳先生教水彩,要求很严,不准随地丢笔,我们总是改不了。偏偏有一次我们班同学于润把水甩到了萧先生的绣花鞋上,我们都吓坏了,可先生没生气,什么也没说。那时李可染先生教山水和书法,我们曾两次到先生家听先生讲艺术,侃侃而谈,有论有据有真知灼见。回来的路上还激动地议论着,立誓将来像先生那样做个有胆有识有思想有头脑的艺术家。直到90年代,李先生每次给同学们讲课都还要备课,一紧张血压就高。先生对艺术教学的负责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1962年我刚到画院,跟秦仲文先生进修山水,他让临王石谷,我就不愿意学。学院刚出来的学生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还有点门户之见,这一切秦先生不会不察觉到,但先生很大度很坦然,每次上课又讲又改,握笔示范,极其认真,结果一年多过去,我临摹吴历和秦先生的画大有收获,成了我进步最快的一年,每每想到这些自然就增加了一种责任感,把艺术教学工作坚持了下来。同时,教学相长,教学的要求,也促进了自己对艺术的本质、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从认识和掌握上更加自觉,上升到理性的总结和归纳。

画院现在的进修班是师傅带徒弟,不管利弊如何,限于条件只能如此,关键是看老师如何带如何教。带什么教什么,许多问题我也是逐渐明确起来的。

关于艺术教学——王文芳

关于艺术教学——王文芳

关于艺术教学——王文芳

关于艺术教学——王文芳

两个基本功

一说基本功,好像就是指技术的、笔墨的,以为素描画好了,笔墨好了便会搞创作。其实情况并不是这样,不知有人统计过没有,从艺术院校出来的有多少搞不了创作的,甚至有人画了一辈子也没有迈进这道门坎,事情就是很残酷的。除了如何深入生活,如何加强文化修养,如何锻炼艺术想象力,如何加强人格修养等所谓“画外’’功夫这一基本功外,还有一个技巧的基本功,即艺术处理、艺术手段、艺术规律的基本功,这个是更为重要的基本功。所以说道基本功,至少有这两个。技术的基本功主要是造型问题,控制笔墨能力的问题,是直观的,具体的,高低好坏容易认识到、体会到。技巧的基本功对艺术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则是抽象的,千变万化的,充满了辩证关系的,需要用心去领悟的。

技巧的基本功就是创作的基本功,使你的画进入到创作的层面上。进修一年,时间很短,有老师指导,当面锣对面鼓,应该在哪个基本功上下功夫,是显而易见的。这绝不是不重视技术的重要性,其实技术也不能孤立、绝对起来,抛开创造的要求将怎样判断技术的优劣呢?技术的磨炼最好用创作来带,比如最简单的例子:山水画讲“石分三面,树有四周”,要表现出体积感,这是山水画的当家本领,但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要求,可能并不要求每石必“三面”都凸显出来,有的更立体、有的更放松,甚至平面化。画给人看的是一种感觉、感受和感情,而绝不是山头的堆砌、技术的罗列,应该把技术也变成表现这些感受感情的有生命的技术。

关于艺术教学——王文芳

关于艺术教学——王文芳

关于艺术教学——王文芳

关于艺术教学——王文芳

眼高和手低

从来都是批评眼高手低,但这是正常规律,我们就需要培养“眼高”。眼高是什么?就是思想观念上的逾前,我对同学们特别要求“慎始” “取法乎上”,就是起步要正,标准要高。有个分析、判断的高标准.比如什么是个性和习气,什么是格调和媚俗,什么是秀丽和纤弱,什么是豪放和狂野,什么是单纯和单调,什么是曲高和寡和皇帝的新衣,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更具体的如什么是灰颜色、灰调子,什么是“画灰了”……对许多同学来说这些要求可能太高太急了点,但是这些问题总会接触到。何况我们也没有指望一下子就能解决。眼高绝不是狂妄,否定一切,谁也不行老子第一。各家各派各有长短,要认真、客观地分析,才能学到真谛。比如有人以为“画黑”了就是黄宾虹、李可染,岂不知黑的透明、黑的丰富、黑的润泽,才能黑出学问、黑出个性、黑出光采。再如黄宾虹,积墨法上有很大的创造,艺术理论上有深厚的造诣,大家推崇备至,但是从其创作实践和画面效果来看,并没有从老程式中“化”出来,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要求先人,但是可以与先人的先人作比较的,比起石涛、吴昌硕,黄宾虹的创作得失还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高山抹不平,大树不怕吹,三言两语否定不了黄宾虹,但是通过平心静气、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思考,对我们后学者提高认识、提高眼力是大有裨益的。当然眼高也是以手高做基础的,手高一截,眼高一截,眼再来指导手的提高,良性循环。完全没有摸过笔墨,没有临过石涛,对国画艺术如何能体会到个中三昧,又怎能体会到石涛的精妙。

关于艺术教学——王文芳

关于艺术教学——王文芳

关于艺术教学——王文芳

关于艺术教学——王文芳

写生和创作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古人把生活与艺术创造的关系讲得那么透彻。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这是外国古人讲的,同样透彻。那么我们还有什么不透彻的吗!?同学们搞了创作拿画来看,我要求同时拿速写来,看你是凭空捏造,还是从生活中提炼来的,对一个有经验的画家并不一定非这样,中国画讲“意象”造型,画家可以根据对生活对景物的感受,塑造出自己意中的境地,但对初学者,不能一开始就空对空搞搬山头游戏,这是第一条。还有第二条更重要,看你从速写中变了没有,怎样变的。一幅速写,回来用毛笔翻译一遍就成为一幅好画,这样的情况有,但很少。大多要从写生素材中重新提炼、组合,构思出特定的情调和意境,构图作了某些必要的处理,方能进入创作,这就是写生和创作的区别。吴冠中、李可染先生早期旅行写生,很多都是对景创作,是艺术。否则,即使回来在家画也是一张写生、素材稿子。

中国画的艺术规律几个关键问题界限清楚了,就该直接谈中国画的艺术规律了,这就是:强调构思,追求意境美;注重形式,追求构图美;创造完美独特的表现力,追求笔墨美。

构思,这是艺术的灵魂。艺术追求意境,是画家感情的一种表述和抒发。对创作来说,我们欣赏的不是一树一石的质感、量感、空间感,而是它们传达出一种什么境界和情调:清新亲和,还是雄伟壮阔?欣欣向荣,还是荒凉孤寂?欣赏者是被一种什么情绪所感染了?有时讲底蕴、内涵、情调、情趣、有看头、有寄托、神韵,甚至讲主题思想都是指此构思的形式或新颖些,或深刻些,那些所谓的“画外功夫”起了决定作用。花鸟画表现的对象都差不多,为什么潘天寿的艺术高一筹?一身铁骨、一股正气,傲然纸上,他的花鸟表现了人的情怀、人的胸襟、人的品格,加之他那大胆破格的构图处理、独具神韵的笔墨表现,他就成为一代巨匠。

“聊写胸中逸气”这是传统中对艺术的特质,艺术的最高要求所做的精辟的表述,但是也有人专与古人同鼻孔出气的,不论“四王”“小四王”取得了多少艺术成就,但是“只得摹古之功”“宛然古人”的艺术主张是不可取的。到了现代,高度的工业文明和经济大潮的冲击,改变了人们许多思维观念和审美取向,所以山水画的意境必有新的开拓。现在人提出了“自我表现”,如同古人提出“陶咏乎我”一样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问题是表现什么样的自我。人们总是追求一种美好、健康向上的情感,而摒弃那些浮躁、丑陋、歇斯底里的东西。艺术是真诚的创造,有灵魂、有生命,才会长青。

构图,形式对于艺术的重要性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绘画就是形式的艺术。讲形式讲构图好像很难讲清楚,但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的轨迹,总有规律可循。构图有各种各样的具体格式,有所谓较传统的形式美,多以变化生动,自然为美;有体现现代审美趣味的形式美,讲构成,对称美、装饰风、平面化。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各有各的美,它们共有的一个任务就是最大限度体现出构思意图,否则构图的变化无从根据,也无从评价其优劣。各种各样的构图格式的变化都遵循着一个总的规律:一、呼应:有主有次有穿有插。二、虚实:这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容易察觉、观察到。三、疏密:正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惊人的发现,伟大的创造,没有高低,没有长短还有音乐吗!?没有呼应、虚实和疏密变化.哪来的节奏感、形式美?!古人讲“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一语中的。虚实是具体的,疏密都是抽象的,我们在构图训练时往往是理性的,但是要慢慢变成一种感性的感知和感觉,变成一种自然的、来自生命的审美要求,虚实和疏密发展的极致,形成了空白,这是中国和东方绘画所独有的,是非常活泼的构图因素,它使中国画家轻易地打破了时空局限,创造出构图上的自由天地。虾在水中游,为什么不画水?空气中的花,水中的鱼为什么同在一张白纸上?同是空白的白纸,为什么这是天空、这是地面,而这是石头的一部分?空白的运用加强了对比,给虚实、疏密发挥其威力以巨大的空间,空白的学问真可做出一篇好文章。四、整体感; 有了呼应、虚实、疏密,总之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但都要统一在一个大的形式中,有一个整体感。传统山水画强调“势”,讲山势,山脉的走向,其实这“势”更是讲整幅画的大动势,现代艺术则更强化了,强调大的形式感给人的第一印象,强调视觉冲击力和展示效果。构图的四大规律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 “变化统一”。多简洁、明确,但演化出多少美妙的画面。

笔墨(包括色彩),我们对笔墨的认识和要求不能停留在表现对象的造型上,笔墨更是表现画家心态、气质、个性的手段,既造型又达情。早年的张大千谙熟石涛的笔墨套路,作得乱真,但这都是别人的须眉,哪是自家面孔?晚年的张大千泼彩泼墨,既传统又现代,既抽象又具象,这才是他伟大的创造。这创造决不止是技术上、笔墨上的突破,更是艺术上认识的突破,寻找到了“自我”。李可染为表现山川的雄浑深厚,用笔强调力度,强调力透纸背、如锥画沙、积点成线,但是走笔又富有变化和感觉,笔性极好,这是画家个性、情怀的自然流露,如果对此不理解,只是表面模仿,线不是画出来而是一点点作出来,真成了纳鞋底。所以对笔墨的认识一定从技术的水平提高到艺术的高度,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不断提高笔墨的水平。

有一年,同学们买来了酒肉食品,说是给我过生日,我一下子愣住了。今天不是我的生日,而且我也从来没有过生日的习惯。大家说“今天就是,我们都打探好了。”不容分说,就在走廊上搭起桌子,二三十人热闹起来。是热忱,是幸福?!我百感交集,就这样被迫过了一个“生日”。端着酒杯,看着一张张笑脸,我仿佛又看到了先辈老师们如何辛勤劳作教书育人的情景。我们搞艺术的,已经穿上了红舞鞋,就得永远跳下去,艺术已经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为了艺术、为了生命,艺术创作和艺术教学都会坚持下去的。

刊于2009年第2期艺术沙龙

关于艺术教学——王文芳

关于艺术教学——王文芳

关于艺术教学——王文芳

关于艺术教学——王文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