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饶名胜】德兴妙元观:江西千年道医文化发祥地

 唯我英才 2018-08-18

       妙元观,原名妙玄观。因避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名讳改为妙元观。在德兴城区小东门外,今银城街道康复路东,现为德兴市中医院院址。

妙元观旧址图

       据旧志记载,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于升平年间(357—361)在此“开山结室、凿井炼丹”。唐赐额名“仙鹤观”。宋代德兴县内二十二都道士万直臣,号元隐,“精通阴阳百家,幼不娶,修真于邑之妙玄观。”据《宋会要》载,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妙玄观为神宵宫下院,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还在被金国人追得四处逃窜的宋高宗仍不忘下旨赐还旧名。元代诗人德兴人董寿民曾在《题张月潭楼亭十二景·葛坛丹炉》一诗中写下“仙鹤高飞慨稚川,丹炉灰冷久无烟。亭中饮客思浇渴,犹有当年旧井泉。”的诗句。元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改名“仙台寺”。明洪武年间,张真人奏请兴复妙玄观,明万历年间毁,后又重建。康熙年间又因战乱毁坏。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县人重建。改今名。观前有丹井,为葛洪所凿,故设葛仙翁坛。清代著名道教学者、江西丰城人黄裳题诗云:“万垒山中仙子家,沉沉洞府锁烟霞。涧边瑶草秋不老,岩畔碧桃春自花。人在乾坤无甲子,火传文武有丹砂。夜深羽客朝元罢,铁笛一声山月斜。”1958年尚有僧道居住,1961年改建为德兴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后改为德兴市中医院院址。


 葛洪(公元284—364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晚年隐居罗浮山炼丹而终。著有《肘后方》等医学名著。

葛洪其人:抱朴于内,仙逸其外


虽几易其名,几度兴废,但德兴妙元观在道医史中一直是江西千年道医文化的发祥地。

医道同源,十道九医。道医学是中国中医学的源头。其核心内容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易、道、医并举,倡导人类要用中国道家“道法自然”规律的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来进行养生、康复。葛洪辞官隐居,云游德兴,在妙元观结庐炼丹,而后又在德兴境东的三清山玉京峰下三清宫旁安身,一面炼丹,一面著书立说。他在德兴留下了许多验方,如三清山北麓的德兴皈大村民沿用端午节家门口挂艾条和菖蒲避邪的习俗,用松节油治疗关节炎,覆盆子补肾缩尿等疗疾,均得益于葛洪传授的验方。

葛洪遗著《抱朴子》

妙元观葛仙翁造像

受葛洪影响,德兴道医文化积淀深厚,道士和僧人中名医辈出。元代长居院僧普映精医术,元武宗取为太医;四都烧香院僧拳衡,至治三年(1323年)皇后得病,他献药有功,赐号忠顺药师,领五省采药史。

加之德兴独有的地缘优势,德兴后又成为新安医学、衢江医学与江西道医文化的交融之所。南宋以来,朱子理学熏陶,德兴道医渐渐沁透出新儒学与医学缔姻的芬芳。到明清以至民国,明代一都张宗煊,精医术;八都邹士绮,精方脉。清代三十五都余逢源,著有《脉诀全书》传世;八都董承谦,有扁鹊之称,所治多险症;三十六者余文佩,有“一时救三命”的佳话,平生集有《医学秘诀》及《临症按脉》等书。民国时期,张村中医笪道腴擅长中医妇科;新营中医舒而安曾在苏州开设国医馆,擅长中医内科,誉满江浙沪;银城中医袁祖祥擅长中医外科。他们都在浙赣两省交界区域享有盛名,其医术至今仍“薪尽火传”。

葛洪在德兴妙元观和德兴境内的长期活动,开启了江西千年道医文化历史,为德兴中医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建国后,德兴中草药群众运动成为全国典型,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并指示北京中医研究院组建了八批北京医疗队来德兴研究中草药。近年来,德兴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健全的中医药服务网络,扶持了一大批中医药和健康农产品种植企业发展,这些都为德兴中医药健康旅游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往事越千年”,小小的妙元观,见证了江西千年道医的大历史。

素材来源:德兴市档案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