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好看的一本《苏东坡传》:如何在不完美的时代,活出完美的人生

 源源不断 2018-08-19

生命赐我以苦难,我报之以哂笑,面对人生低谷时的样子,展示的就是自己的格局。




“读者荐书032《苏东坡传》

荐书视频



“读者荐书032”我们推荐的是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在现有的苏东坡传记里,林语堂的这本可能不是最严谨的,但绝对算得上最好看的,而且也是林语堂最负盛名的作品。


林语堂自称这本传记的资料是可信的。他1936年前往美国,身边带了不少苏东坡的文献资料,而促使他写这本传记的动因,还是因为他对苏东坡的敬仰和喜爱。


很多人看过周星驰的“西游”系列电影,朱茵和舒淇都出演过女一号,拿她们对比,前者真情流露,后者演技精湛,舒淇比朱茵缺少的就是眼神中无法掩饰的爱意。


朱茵


舒淇


其实,把林语堂和其他苏东坡传记的作者放在一起,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对苏东坡热爱的程度。林语堂喜欢苏东坡,到了迷恋的程度,他在这本书里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谁会不喜欢苏东坡呢,除非他的内心盛不下这么纯粹的人。我们貌似熟悉苏东坡,但很少会有人像林语堂这样执着地喜欢苏东坡。苏东坡身上有林语堂一生追慕的完美人格,在为苏东坡立传时,林语堂常常会入戏,以至于这本书里的苏东坡也有林语堂自己的影子:他们同样热情、幽默、豁达、真诚,也难免天真,并会为此遭受磨难。


写作这本传记时,虽然隔着上千年的时间,林语堂还是无法冷静,他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到苏东坡的身上,牵动自己的悲喜,也让这本书里的苏东坡显得鲜活、立体。下笔作传时,林语堂比别人更冲动、也有更多想象,他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个神奇的综合体: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李公麟作苏东坡画像


整本书里,林语堂按照这段序言里的概括,勾摹出一个看似熟悉又有很多独特细节的苏东坡。官方简介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慢慢隐去,从林语堂这里复活的是一个“造酒师、人道主义者、月夜徘徊者、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是密友嘴里的苏轼,是老友重逢。


林语堂和他的这本《苏东坡传》,想要描述的是一个优雅、智慧、有趣的人,他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但保留着完美的人格,度过了饱经风霜但几近完美的人生。苦难没有让他生活沉重,反倒拓展了他人生的边界,这是林语堂渴望但无法企及的人生。


如果说那些严谨的学术性评传是为了让人了解苏东坡,这本著名的《苏东坡传》是为了让我们爱上苏东坡。



20世纪末,有一帮人自封“王小波门下走狗”,著名导演徐浩峰,就是当年忠实的“走狗”之一。


因为在阅读中感受到纯粹的快乐,会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王小波的生命里,感受到内心自由和轻盈,才会自黑为“走狗”,表示精神上追随。我跟几个朋友,当年都以王小波门下“走狗”自乐,也是我们这些人,一旦开始能读懂苏东坡,心里很快就“跪”了。


苏东坡有一种自然的魅力,让旁人无法抗拒。在这本《苏东坡传》里,随着苏东坡生命的展开,不断有人在精神上亲近和跟随他,他们喜欢苏东坡的诗词,痴迷他的书法作品。中国文人有“诗、书、画”三绝之说,但在苏东坡这里,是诗、书、画、文、词五绝,前所未有,后人绝无,是真正的全能型天才。


苏轼——《枯木怪石图》


苏轼——《寒食帖》


跟苏东坡同时代的人,已经有人意识到他的价值,有人开始有意收集与他相关的物品。苏东坡随手写个便笺,上面就是跟朋友打招呼、发牢骚,类似于今天的短信,都有人视作珍宝。



苏东坡更大的魅力在于面对苦痛时的态度。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泼了一身污水,携带二十多口家人被贬到黄州,生活从花团锦簇瞬间变成屋漏夜雨,一个词概括:凄苦。但苏东坡在黄州,给出的显然是另一种让人倾慕的生活,他芒鞋短褂,亲自动手开鱼池、找菜种,经营苦难的生活。


想要惩罚苏东坡的人,把他贬到黄州,期待他落魄,希望他悲悲切切。他端出的却是一碗“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同样是文宗,韩愈是有些窝囊的“雪拥蓝关马不前”,苏轼则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生命赐我以苦难,我报之以哂笑,面对人生低谷时的样子,展示的就是自己的格局。


曾鲸——《苏文忠公笠屐图》


中学时有一阵子嗜读余秋雨,他有一篇文章《苏东坡突围》,文章说半夜接到一位台湾记者的电话采访,闲聊起来,记者问:中国文化史上你最喜欢的文学家是谁?回答是苏东坡。又问:你最喜欢的苏东坡作品是什么?回答是黄州那几篇。记者不等他列举,自己张嘴就说出了篇目。于是,两人隔着电话高兴。苏东坡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


黄州是苏东坡的落难处,是中国文化史的福地,朝廷的罪罚,是对苏东坡的成全。《苏东坡传》里,林语堂把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写得极尽理想主义色彩,好像苏东坡此来,是专门为完成中国文化史的一项重要课题似的。



崔永元讲过一个故事:一档娱乐节目上,两个人配合着玩猜图片的游戏。


描述的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猜的人:一脸懵。描述的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猜的人:继续茫然。眼看时间将至,描述的人大喊:肘子,肘子。猜的人福至心灵,脱口而出:苏东坡。


果然就猜对了。


这两个人的反应代表了苏东坡在人群中的两种影响:一面是雅,诗词、书画,一派文人雅趣;一面是俗,苏东坡是典型的吃货和美食家,他自称老饕,据说,就是从他开始,“饕餮”这个词从负面转向为正面。像“东坡肘子”,能把这么俗的吃食跟世界级的作家糅在一起的,绝无仅有,也是吾国文化的特色。我们不能想象一根“歌德香肠”、一块“莎翁蛋糕”,或者一杯“村上春树咖啡”,但是,我们坦然接受了“东坡肉”。


林语堂相信自己书里描述的就是真实的苏东坡,文献资料能塑造一个鲜活的人。他用英语写了这个中国的“知识偶像”,完全可以与西方世界的莎翁比肩而立。


这是完全可能的,苏东坡长着儒家的脸面,内心却是道家的风骨,最适合作中国文人的榜样。钱锺书先生在《宋词选注》中简评苏东坡,首先提到的就是莎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写作嗜好——用比喻句,“比喻是天才的标志”,他们两人都是涉笔成趣,笔下是像草原一样茂盛的比喻。


赵孟頫——苏东坡画像


在今天的中国,这样一个擅长在逆境中自嘲的苏东坡还有更现实的意义。我们确乎生活在一个充满焦虑的世界里,精神世界粗鄙不堪,很容易就陷入“他人就是地狱”的陷阱中间,动辄把生活困厄的责任推动旁人。这时候,一个乐观、有趣、豁达的苏东坡,简直就是我们的解毒剂。


在受尽折磨之后,苏东坡跟友人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很会享受当下生活的每一刻,有着民胞物与的精神,把恨别人当作无能。我曾有个书生之见,果真能让更多人读更多苏东坡的作品,说不定真能补救我们精神世界中的粗疏、空虚,而想要更愉快地接受苏东坡,从这本《苏东坡传》入手,当然是首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