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家宅。黄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与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岩一样,同为“红顶商人”,都是钦赐正二品顶戴。在位40余年,建造个园就花了20年时间,耗银600万两。

个园的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 



其实,竹在扬州的栽培历史从唐代就有记载,说扬州人“有地唯栽竹,无家不养鹅”。竹,历来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是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都是赞美竹的高尚品质。而从中国的象形文字看,竹叶的形状像一个“个”字,清代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可谓深得竹的神韵。黄至筠也爱竹,在园内种竹万竿,并给自家宅院起名“个园”。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仿佛出现了成千的“个”字,那是怎样的一种奇思妙想,由此也能看出园主人对于竹的偏爱。未进园子,只听这名称,便会令人拍手叫绝,不禁连连赞道:雅,好雅! 


我们是从北大门入园的,一进园门,便进入了一个由万竿修竹围成的世界。在这里,竹是园中的精魄,园中的灵魂。据介绍,个园中现有竹60余种,近20000竿,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是目前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 




个园的特色,除了修竹,还有假山。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实乃国内园林惟一孤例。 



个园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以及“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再配以“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等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得古朴典雅,幽深雄奇。 



竹西佳处,曲径通幽。沿着园中的竹林小路向南走就到了个园的南部。依照坐北朝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南门(正门)开在东关街上。住宅分别以“禄、福、寿”为主题,由东、中、西三条轴线组成,每条轴线分为前、中、后三进,由两条火巷分隔,是中国传统的“九宫格布局”建筑式样。 



置身园中,找一处僻静的石前廊下坐坐,闭上眼睛细细品味这园中的风景,足见构思者的不同殊俗。
个园不愧是中国的名园之一,游园一周,似游一年。在这里可以充分感受到凝聚在民族文化深处的那种审美情结和人生理想。 


从个园的南门出来,已经到了中午饭点。沿着东关街的美食一条街走回客栈,洗把脸,喝点水,和父亲下楼吃饭,脑子里还浮现着个园里那美丽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