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惠福 吴江县在宋元间就已“邸肆间列”。明代起,南北商贾咸萃。入清有贸易之集镇达二十多个。 民国 13 年(1924 年) 起,随着国外资本的渗入,县内出现了一批“洋行” 代理经营机构和“五洋”(洋油、洋烟、洋烛、洋皂、洋火) 行业。在商业竞争中,涌现了一批具有传统特色的百年老店和著名商号。他们是: 松陵“四庭柱” 即元大、张万茂酱园、宣协生鱼行、吴祥兴南货店;同里公号、益隆酱园、和丰南货店、谷香村糖果店、苏德昌绸布店;芦墟“福、禄、寿” 即懋福和、生禄斋、协同寿南货店、泰兴协洋货店、洪昌酱园;黎里恒丰泰布店、祥和利烟纸店、石柜台南货店、紫阳观茶食店、肖复兴水果行;平望毛镒昌布店、达顺酱园、萃丰南货店、群乐旅馆;盛泽恒瑞酱园、凌裕和南货店、养和堂药店、汪鼎兴酱鸭店、得意楼茶店、新彦池浴室;震泽恒丰酱园、泰丰成绸布店、聚顺腐干店、存心德药店、鸿运楼菜馆、同和地货行等 50 多家。 平望达顺酱园始业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鲍问槎筹资经营,前店后坊,坐落在平望镇干家弄殊胜寺旁。因寺内有株参天银杏古树,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南征途经此地时, 曾将战马栓在树下歇息饮水,故其产品以“银杏”作为商标。民国初年,达顺酱园始产的辣油、 辣酱、酱小黄瓜,是太湖地区的著名特产之一。因其选料严格,制作精湛,风味独特,十分引人。辣油、辣酱,以色红、肉厚、味浓的“笔杆椒”和“鸡爪椒”为原料,经腌制、研磨, 配以菜油、麻油、白糖、甜酱等辅料制成,具有色泽深红、鲜辣味香等特色。民国 29 年(1930 年) 曾获西湖博览会奖状。酱小黄瓜,以色泽黄嫩、条匀身直的带花小黄瓜为原料,经盐水浸泡,配以甜酱、白糖等辅料制成,具有鲜、嫩、甜、脆等特色。加上平望地处江浙两省交通要道,来往客商和苏南各地去杭州进香者甚多,路过平望时,往往登岸稍事休息,顺便买些土特产回去品尝和馈赠亲友,由此名闻遐迩,产品畅销江、浙、沪等地。 解放后,达顺酱园在规模、设备、技术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除将原来的陶、铁罐包装改为各种瓶、袋装外,商标改为“莺湖”牌。1952 年,在无锡召开的苏南地区土特产展销会上,辣油、辣酱荣获一等奖,并被装运抗美援朝前线,慰问志愿军。1956 年该园与聚顺德兴、达隆等酱园合并为公私合营平望酒酱商店。1962 年起,密汁小黄瓜销往日本。1983 年, 辣油、辣酱、蜜汁乳黄瓜、玫瑰大头菜均获苏州市优质产品称号。1984 年,酒酱商店更名为县供销社所属的平望调料酱品厂。从此愈益生辉,名声四扬,产品辐射全国,供不应求。 该厂现有职 工 70 人,销售额由 1985 年的 172 万元,增至 1987 年的304 万元。 盛泽恒瑞酱园创业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为汪姓独资经营,原址在盛泽镇带福桥西堍,现为胡桃街 34号。光绪五年曾在两浙盐运使司领有官酱园牌照,始销食盐。当时资本(折米) 4000 石,主营酒、酱、盐、油及酱菜,兼营米行,附设碾米厂,为当地业中大户。 民国时期,恒瑞酱园由汪族后裔汪福元续业,除前店后坊制作黄酒、酱油、酱菜外,仍兼营米业。时从业人员 80 余人,资本额 650 万元,年销食米近万石(含制酒用粮),产品辐射坛丘、南麻及近邻浙江等地。沦陷后,遇抢米风潮,虽然损失食米 3100 石,因其资本充足,营业依然无恙。 解放后,粮油、酒类实行统销和“专卖” 政策,制酒及其原料纳入国家计划故年耗大米仅 832 石,黄豆 620 石。1956 年恒瑞与详源、正茂、天生等五家酱园合并为公私合营盛泽酒酱商店。1984 年上升为县供销社所属盛泽酿造厂,现有职工 61 人。年产各种酱油 1500 吨,酱菜 500 吨及蜜饯、辣酱、食醋等近百个品种,产品注册“带福”商标,畅销县内外,销售额从1985 年 118.48 万元,上升至 1989 年的 236.5 万元。 同里公号酱园始创于清同治四年三月, 坐落在同里镇木湾上, 前店后坊, 主营酱、 酒、 盐、油,曾在两浙盐漕察院领有官盐牌照。由于历时久远,创办人无法考证,唯商号、店址延至解放后未变。民国年间,公号酱园业主鲍问槎(与平望达顺酱园同一店主),经理朱善庆(兼任同里酒酱业同业公会负责人)。据民国31 年 12 月 12 日调查,该店资金 6 万元,存款 3 万元,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业务,年营业额 35 万元。时有店面平屋 3 间,住房8 幢,作坊 43 间。其产品除秋油、伏酱外,各种酱菜享有盛名尤以甜酱萝卜具有鲜、甜、 酥等特色,倍受消费者青睐。 1949 年 12 月 15 日,公号酱园由顾崇伯申请续业,与戴永兴、戴永恩、戴寿生等五人合股经营,从业人员 21 人,资金 2.81 亿元。1956年该园与益隆、祥丰润两家酱园合并为公私合营同里酒酱商店, 资本 7 万多元。 1984 年上升为县供销社所属同里酱制品厂, 所产酱油、酱菜两大类,20 多个品种,白元酱油、黄籽瓜、咖哩萝卜、玫瑰大头菜等运销苏、锡、沪及浙江、甘肃部分地区,1989年销售额 275 万元比1985 年的 93.7 万元增长 193.49%。 震泽恒丰酱园始于清咸丰年间。至光绪十八年由经理沈丽泉,亲友周品玉 (杭州人), 张新声(南浔人) 出资 12 股(每股 1000 元 ) ,共 12000 元(银元),扩大营业。时已有一店二坊(酒坊、 酱作),设于震泽镇下塘驳岸,有“冬酿千石酒,夏制八百(石) 酱”之称。 民国初年,恒丰酱园经理赵伟人。股东、资本变更为: 张新声、 张企成各 3 股 3000元, 周颂玉、周君玉、周品玉各 2 股 2000 元。时职工 30 余人,除经销菜油、官盐外,自产自销秋油、伏酱、酒类、四时酱菜及糟蛋、醉蟹等。其中,仿绍酒花雕酒、鲫鱼酒等,具有醇香、味鲜等特色,久负盛名,产品辐射四周各乡及毗邻浙江等地。 1956 年,恒丰酱园与荣和、益大、福美、文成、瑞隆五家酱园合并为公私合营震泽酒酱商店。1989年该店又与当地土副产品购销站合并为县供销社所属震泽土特产品厂,年产酱酒、酱油辣油、辣酱、酱菜三大类,30 个品种。产品以“慈云”为商标,畅销苏、锡、湖、 沪及兰州等地。1988 年销售额达 300 万元,比1985 年增长 2 倍多。 芦墟生禄斋南货店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地址在芦墟镇市河东岸新桥堍。店主黄渭阳祖籍安徽,以糕团为业,后迁芦墟开办此店,附设作坊,主营南(北)货,兼营茶食糕点等,所产苏式月饼具有重糖重油、皮薄松脆、保存期长的特色,久销不衰。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 因闻悉曾任山东按察使的陆耀正在芦墟家中为母侍奉汤药,于是由吴江知县陪同前往看望。 主人得知皇上驾到, 就以当地名产月饼款待“客人”,从此被列为贡品。乾隆返京后,想起陆耀为官清正,即竖书“龙章宠锡”四个大字,事后复制悬挂陆氏正门,故迄今此处仍有“竖头斋匾”之称。 民国初年, 生禄斋南货店有从业人员 30 余人, 资金 1000 元(银元), 除在店堂正中立有“汾溪第一” 的青龙招牌外,还在两壁挂有“盖闻黄生禄之创此业也, 家传六代,帝历八朝……” 和“提选南货,进京茶店”等匾额。产品辐射江、浙、沪等地区。 1956 年该店与稻香村、黄恒盛、工记南糖店合并为公私合营芦墟南货商店,1967 年上升为国营芦墟糖烟酒商店。1984 年分出糕点工场另设糕点食品厂,更名为芦墟生禄斋糖烟酒商店,现有职工 9 人,1989年销售额34.44 万元,比 1985 年 26.29 万元增长31%。 同里谷香村糖果店于清宣统年间开设在同里镇竹行埭东首,由原在苏州稻香村糖果店就业的吕鉴清独资创办。初创时,仅有一间店面及一个小作坊,但产品繁多,质量上乘,加上经营得法,名噪四方。民国 17 年(1928 年) 店主病故,由其长子吕公侠继承父业,获利丰厚,跃居同业之首。民国23 年买下毗邻相连的悦来糖果店(时已倒闭) 双开间房屋及部分生财设备。 至 31 年已拥有从业人员二三十人,资金 2.5 万元。其所产糖果、茶食、糕点、 炒货等八九十个品种,以零售为主,兼营批发,产品畅销四乡及车坊等地。熏鱼、果酥、蜜糕等产品,远近闻名,年营业额达 10 万元。民国 34 年 5 月,业主之弟吕炳元遭绑架,不仅化去赎票黄金 30 两,而且家人终日不安,以致停业数月,仅留几名职工生产自救。抗日战争胜利后,吕氏续业直至解放。 1949 年底工商登记时,谷香村有从业人员 18 人,资金 1000 万元(旧人民币 )。1956 年该店与稻香村糖果店、 同胜南货店、 张金发糖坊合并为公私合营同里糖果商店。1967 年上升为国营同里烟糖商店。之后,更名为谷香村食品厂,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创新了一批新产品,现有职工26 人,1984 年以来随着同里旅游事业的发展,销售额由1985 年的 37.91 万元,增至 1987 年的 40 余万元。 黎里紫阳观茶食店始建于民国25 年(1936 年) 2 月,设在黎里镇西市石皮弄口。由吴县西山人朱瑞春独资经营。开业时,仅夫妻两人,以 200 枚银元为资本,自制苏式糖果、炒货及茶食、糕点。后经合会(又称搭会) 借债,始雇职工1 人,学徒 2 人。店主擅长制作茶食、糕点,声誉日隆。民国 31 年后,紫阳观茶食店附设工场,从业人员由 5 人增至 8 人。 产品扩大至茶食、糕点、糖果及南(北) 货等数十种。自制豆沙馅心、猪油炒米糕、方蛋糕、锭胜糕、酒酿饼、肉月饼(饺) 等,因新鲜应时,各具特色,薄利多销,产品畅销盛泽、八坼、吴江及毗邻浙江等地。民国33 年,业主遭绑架,交出白米 100 余石才了结。从此,资金几无,濒临倒闭,幸有职工支持,共渡难关,才得以维持。 解放前夕,紫阳观为黎里地下党活动场所之一。1950 年企业登记时有资金1343 元。 1956 年,该店与两家商店(作场) 合并为公私合营黎里茶糖商店。1967年上升为国营黎里糖烟酒商店。之后,更名为紫阳观食品商店,现有职工 20 余人。由于保持了原有特色,迄今信誉犹存,销售额由 1985 年的 34.49 万元增至1987年的 39.68 万元。 盛泽养和堂药店创始于清光绪九年,原址在盛泽镇花园街下街,后因被火焚毁,迁建此街西首座北朝南,并增建了石库门、封火墙。由于此店因系浙江宁波人洪北堂独资经营故以“洪养和”称之。民国时期,养和堂药店业主常住宁波,委托翁志湘代理店务,之后由施一帆任经理。除前店后坊外,还在十字弄口设有“洪养生”分店,共有从业人员 19 人。其药材来自苏州、嘉兴及上海等地。自制中药饮片和丸、散、膏、丹。尤以眼药水、狗皮膏、白玉膏、疥疮药、阿胶等享有盛名,畅销附近乡镇及浙江嘉兴部分地区。民国 36 年后,一度营业清淡而撤销分店,从此日趋衰落。 解放初,养和堂店主病故后,虽仍有洪氏续业,但其仅占股金十分之一,加上有些股东消极经营,甚至抽缩资金,业务日衰,仅赖原有信誉维持而已,后经工会出面发动职工减薪、 节支,始复旧观。1956 年,该店与同心德、益寿堂、存天德等 13 家药店合并为公私合营盛泽国药商店。1967 年上升为国营盛泽医药商店。之后,仍恢复养和堂店名,现有职工 43 人。销售额从 1985 年 96.80 万元,上升至1989 年的 269.78 万元。 震泽存心德药店开业于民国 8 年,设于震泽镇南横街 3 号,相传原同仁乾药店代理人邵怀芳因与店主发生口角,临终时嘱子另开药店。其子邵泉夫继承父亲遗志,遂创此店,取名“存心德”,寓意为父争气。民国时期,“存心德” 先后有邵宏堃、顾琴庵、张兰芳、余仲康等人入股,资金 10442 万元,前店后坊,有房屋13 间,从业人员 20 多人。药材来自苏州、杭州和上海等地。自产中药饮片,配制膏方、丸、散、代煎中药,特邀中医坐堂门诊。由于震泽地处四邻八乡,故除零售配方外,兼营药材和丸、散批发业务,产品辐射浙江南浔东迁等地。 解放前后,存心德药店仍由顾琴庵任经理。 至 1956 年初有从业人员 36 人,资金 3.97 万元。是年,该店与立德、同顺乾、同延春药店合并为公私合营震泽国药商店。尔后,扩建了店堂、工场和仓库,现有职工 33 人,1989 年销售额达416 万元。 松陵鸿运楼菜馆原址在震泽镇上塘中大街 95 号,坐南朝北,民国 32 年 6月由朱兰亭独资开办。初创时,仅有一楼一底,从业人员 5 人,资本 7 石白米,但以擅长烹饪地方特色菜肴而闻名于县内及邻近浙江南浔等地。 1956 年,公私合营后,鸿运楼原班人员随同菜馆迁移松陵镇仓桥堍。1958年起,上升并更名为国营人民饭店,后改新江饭店。1982 年 9 月又迁建三角井处,恢复鸿运楼店名, 主楼三层面积 1258 平方米,铺面、二楼为菜馆,三楼为旅馆。该店所制的传统菜肴,花色品种繁多,富有江南风味。不仅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而且按照时令,更换菜谱。擅长溜、 炒、烧、炖,色、香、味、形俱全。该店名菜“生烩鱼扇”,选用较大活鱼,取于中段,运用斜刀,脊断肚连,明火速成,原汁原汤,形似扇面,色如檀香,浓香扑鼻,鲜嫩无比。“糖醋粒肉”,选用纯精猪肉,蛋粉挂糊,二次炸成,糖醋包裹,外脆里嫩,香甜松鲜。“松炸虾球”,选用粗壮虾仁,蛋糊搅和,温油入锅,旺火复炸,色泽金黄,外香内鲜,甜酱蘸食, 别有风味。“开面鳝糊”,选用粗壮鳝丝,烧至硬香,去净鳝腥,卤汁收进,芡少而厚,色泽红亮,浇上沸油,声响清脆,入口滚烫,味香鲜美。近年来职工增至 58 人,其中二三级厨师 4 人,1987年营业额 67.81 万元。 震泽聚顺腐干作,于清乾隆年间由浙江宁波人俞姓在震泽镇上塘东大街开设,专制黑豆腐干。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此腐干,列为贡品,故店里挂有“进呈茶干” 的金字招牌,以招揽顾客。民国初,聚顺腐干作传至俞姓后裔11 代孙俞正明营业更为兴盛。之后,又传给其四个儿子,除在震泽设有聚顺东号、南号两家腐干作外,还在苏州、南浔设有两家聚顺分号。黑豆腐干选用上等黄豆,以盐卤点浆,配以天然晒油、饴糖、桂皮、茴香、 菜油等调料入味,经出坯、烧煮,上黑三道工序精制而成,具有乌黑油亮、质韧不断,味鲜香醇、咸甜适中等特色。既可佐餐,又可鲜食,民间常切细、晒干,冲饮茶食,故名茶干。一度改用铁罐包装,运销各地。 1956 年,聚顺与三家黑作(制黑豆腐干),六家白作(制白豆腐) 合并为震泽豆制品合作商店,年产黑豆腐干约 35 吨。60 年代起,产量从 45 吨,增至 60多吨。产品扩销至苏州市及其各县。1987 年销售额 23.53 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