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性,49岁。 主诉 : 发现左耳下包块1年。 现病史: 1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左耳下一包块,约蚕豆大小,无红肿热痛,外院考虑“淋巴结炎”,予以抗炎治疗,效果欠佳。近1年来,该包块逐渐增大,深压痛,无耳鸣、听力下降,无口角麻木、闭眼不全等不适。为求进一步诊治,现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左侧颈部包块”收治入院。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下降。 既往史: 既往体健。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实验室检查: 无。 超声: 腮腺区彩超提示:左侧腮腺大小约2.0×3.3cm,形态饱满,偏后可见一大小约为1.6×1.4cm的稍低回声区,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以液性暗区为主,CDFI示周边可见点状血流信号。 CT/MRI扫描: 扫描范围自外耳道平面至下颌角以下,常规扫描层厚为0.9mm、层间隔0.9mm,电压120kV,管电流280mA,矩阵512×512;经右肘静脉团注法增强扫描,非离子碘对比剂80ml,流速4ml/s,动脉期25s扫描,静脉期60s扫描。如图1-4。 二、病例问答挑战 此病变在平扫的基础上,还需要做以下哪项检查更有价值?(单选) A 腮腺X线拍片 B 腮腺超声检查 C 腮腺MRI检查 D 腮腺CT增强扫描 答案解读:D 本病例从CT平扫片示病变为稍高病灶,边界清楚,形态规则,位于腮腺浅叶后部,定性诊断需要了解病变血供及其特点,因此应做CT强化扫描,如图3~4。 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CT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 腮腺混合瘤 B 腮腺腺淋巴瘤 C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 D 腮腺癌 答案解读:C 手术所见:分离皮下组织,暴露腮腺组织,可见包块位于腮腺浅叶,大小约为3.0×2.0cm,,包膜完整,沿其被膜,仔细分离周围之,解剖并保护面神经各分支及总干,将包块完整切除,切口褥式缝合。 病理所见:灰白灰黄色组织,大小5.0×3.5×1.5cm,切面灰黄灰白色,质中,部分有包膜。镜下见图5~6 病理诊断:符合左侧腮腺基底细胞腺瘤。 三、诊断分析思路 CT平扫可见左侧腮腺后部卵圆形稍高密度病灶,大小为3.2cm×2.4cm,边界清晰,边缘尚光整,其内密度均匀, CT值14HU;CT增强后,左侧腮腺病变呈欠均匀强化,其内可见结节状较明显强化灶,动脉期强化区CT值23HU,静脉期CT值26HU,提示该病变的血供不丰富,应该考虑良性肿瘤病变,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和腮腺多形性腺瘤不易鉴别。 (1)发现病变与认证:本病例CT扫描发现起源于左侧腮腺较为容易,但要观察病变供血情况,CT增强扫描十分必要,易于显示病变供血情况,观察有无囊变区。本病例基本征象为卵圆形、边缘清晰、密度较均匀、呈现轻度强化之肿块,内见小结节强化灶。 (2)定位诊断:对于本病例来说,病灶位于左侧腮腺内,呈现肿块影,本病例的定位诊断较容易,但需要与淋巴结病变区别。 (3)定性诊断:本病例特点为临床上49岁中老年女性,无意中发现肿块,无红肿热痛,病史约1年,边界清楚,不考虑恶性肿瘤和感染性病变,恶性病变生长迅速,边界不清,强化明显,一般有淋巴结及其他转移;感染性病变一般有疼痛、发热等不适症状。本病变主要是多形性腺瘤鉴别。多形性腺瘤是腮腺良性肿瘤最常见之病变,常为单发,边界清楚;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为单形性腺瘤,其部分可囊变,有壁结节,实质性者与多形性腺瘤鉴别困难。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例的特点为中老年女性患者,腮腺无痛性肿物。CT平扫及强化呈欠规则卵圆形,边界清楚,轻度强化,内可见强化之小结节影,由于腮腺密度为脂肪性腺体,故囊性病变显示为高密度影,与邻近结构界限均清楚,周围无肿大淋巴结。结合临床、超声示内为液性暗区及CT强化特点,考虑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可能性大。 (1)腮腺多形性腺瘤:多见于40岁左右中年女性,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延迟时强化,具有相对特征性。 (2)腮腺腺淋巴瘤:中老年男性多见,与吸烟有关,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极,可为多灶性或双侧发病,贴边血管征及贴边血管浅分叶为其特征CT表现。 (3)低度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包膜不完整。表现为边界清楚时难以鉴别。 病例供稿:西安市中心医院 邬小平 腮腺肿瘤定位、定量容易,定性难,最终定性诊断多数需要依靠病理诊断。CT检查对腮腺肿瘤的定位和定量有很大帮助,当发生于该区的肿瘤与腮腺深叶有脂肪间隔带时,为腮腺深叶外肿瘤; 腮腺脂肪影消失或肿瘤相对缘残留腮腺脂肪影和咽腔壁隆起光滑时,为腮腺 肿瘤。腮腺浅叶位于下颌支和咬肌后份浅面,深叶位于下颌后窝内。面神经腮腺段是腮腺浅、深叶分界的解剖学标志,但是在CT上不宜显示,因此,在CT上,通过下颌后静脉的最背侧点与同侧颈椎附件的最背侧点连线(“U”形线),该“U”形线外侧为浅叶,内侧为深叶。 本例病变为左侧腮腺后部浅叶孤立性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具有良性肿瘤特征,影像学检查能够帮助临床提供一个可能的定性诊断,但是现有手段尚不能区分基底细胞腺瘤和多形性腺瘤。 点评专家: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放射科 郝大鹏 医看 参考文献: 1. Paker I, Yilmazer D, Arikok AT, et al. Basal cell adenoma with extensive squamous metaplasia and cellular atypia: a case report with cytohist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Diagn Cytopathol, 2012, 40(1): 48-55. 2. 张维文,吕静荣,向明亮.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22例临床病例分析[J]. 中国眼耳鼻喉杂志, 2015,15(2):108-111. 3. Yerli H, Teksam M, Aydin E, et al. Basal cell adenoma in the parotid gland: dynamic CT and MRI findings[J]. Br J Radiol, 2005, 78(4): 642-645. 4. 全丽娟,徐明民,金惠红,等.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基底细胞瘤超声表现的比较[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4,11(4):67-68. 5. 李旭丹,王明杰,陈淑艳,等.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诊断[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12): 2197-21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