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学: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

 山河教育网 2020-05-06

2018年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考核高分导学与各地区报名汇总

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

三棱针法

    用三棱针刺破人体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叫三棱针法。古人称为刺络或刺血络,现代称为“放血疗法”

    1.针刺方法

    三棱针针刺的具体操作方法和适应证见表5-20

5-20  三棱针针刺方法

方法

定义

具体操作方法

适应证

点刺腧穴出血或挤出少量液体的方法

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cm.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mm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圈,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多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宜、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部的攒竹、上星、太阳等穴位

剌络法

刺入浅表血络或静脉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

先用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的上端(近心增),使相应的静脉进一步显现,局部消毒后,左手拇指按压在被刺部位的下靖,右手持三梭针对准针剌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mm,立即将针退出,让血液自然流出,松开橡皮管,待出血停止后,以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并以75%乙醇柿球清理创口周围的血液

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散刺

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进行连续点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局部消毒后,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可连续垂直点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行向中心点刺,促使瘀热、水肿、脓液得以排除

多用于治疗局部淤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挑刺法

用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用左手按压施术都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mm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黏液.也有再刺入5m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

常用于治疗肩周炎、胃痛、颈椎病、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痔疮等

2.适应范围

3.注意事项

    (1)对患者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思想顾虑。

    (2)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3)点刺时手法要轻、稳、准、快,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坏其他组织。一般出血不宜过多,切勿伤及动脉。

    (4)大病体弱、明显贫血、孕妇和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慎用。注意患者体位舒适,谨防晕针。

    (5)可1次/日或隔日,1—3次为一个疗程,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至3~5ml为宜。

皮肤针法

    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由古代的“毛刺”、“扬刺”、“浮刺”、“半刺”等刺法发展而来。

    1.操作方法

(1)叩刺部位

叩刺部位

循经叩剌

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之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经络,因其分布着各经原穴、络穴、郄穴等,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穴位叩刺

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常用的是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等

局部叩刺

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剌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2)刺激强度与疗程  刺激的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不同而决定的,一般分轻、中、重3种,见表5-21.叩刺治疗,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可间隔3~5日。

5-21  皮肤针法的刺激强度与适应证

分类

强    度

适应证

轻刺

用力稍小,皮肤仅现潮红、充血为度

适用于头面部、老弱妇女患者,以及病属虚证、久病者

重刺

用力较大,以皮肤有明显潮红,并有微出血为度

适用于压痛点、背部、臀部、年轻体壮患者,以及病属实证、新病者

中刺

介于轻刺与重刺之间,以局部有较明显潮红,但不出血为度

适用于一般部位,以及一般患者

    (3)操作方法

    叩刺:针具和叩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医者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灵活的腕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叩击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部位或刺激强度。

    滚刺:使用特制的滚刺筒,经常规消毒后,手持筒柄,将针筒在皮肤上来回滚动,使刺激范围成为一狭长的面,或扩展成一片广泛的区域。.

    2.适应范围

    皮肤针的适应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咳嗽、慢性肠胃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3.注意事项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钩毛,针面是否平齐;滚剌筒转动是否灵活。

    (2)叩刺动作要轻捷,运用灵活的腕力垂直叩刺,避免斜刺、压刺、拖刺。

    (3)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

    (4)叩刺局部和穴位,若手法重而出血者,应进行清洁和消毒,注意防止感染。

    (5)滚刺筒不要在骨骼突出部位滚动,以免产生疼痛或出血。

皮内针法

    皮内针法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作较长时间留针的方法,属“埋针法”。针刺入皮肤后,固定留置一定的时间,给皮肤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可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1.操作方法

    针刺部位多以不妨碍正常的活动处腧穴为主,一般多采用背俞穴、四肢穴和耳穴等,见表5-22

5-22  皮内针的规格与操作方法

分类

规    格

方    法

颗粒式

一般长1cm,针柄形似麦粒,又称麦粒型,其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用镊子挟住针柄,对准腧穴,沿皮下横向刺入,针身可刺入0.5~0.8cm.针柄留于皮外,然后用胶布顺着针身进入的方向粘贴固定

撒钉式

长约0.2~0. 3cm,针柄呈环形,又称图钉型,其针身与针柄呈垂状

用镊子挟住针圈,对准腧穴,直刺揿入,然后用胶布固定,也可将针圈贴在小块胶布上,手执胶布直压揿入所刺穴位

    2.疗程

  皮内针可根据病情决定其留针时间的长短,一般为3~5日,最长可达1周。若天气炎热,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以1~2日为好,以防感染。在留针期间,可每隔4小时用手按压埋针处1~2分钟,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3.适应范围

    皮内针法临床多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疼痛疾病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证,如神经性头痛、胆绞痛、腰痛、痹证、神经衰弱、高血压病、哮喘、痛经等。

    4.注意事项

    (1)关节附近不可埋针,因活动时会疼痛。胸腹部因呼吸时会活动,亦不宜埋针。

    (2)埋针后,如患者感觉疼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改选穴位重埋。

    (3)埋针期间,针处不可着水,避免感染。热天出汗较多,埋针时间勿过长,以防感染-

   

    电针法是针刺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优点是能代替人作较长时间的持续运针,节省人力;且能比较客观地掌握刺激量;集毫针刺法和电疗于一体。

    1.电针常用的输出波型

    电针常用输出波型的优缺点与适应证见表5-23

5-23  电针常用的输出波型

分类

定  义

优点

作    用

适应证

密波

是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型,疏、密交瞢持续的时间各约1.5秒,能克服单一波型易产生适应的缺点

动力作用较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

能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

常用于止血、扭挫伤、关节周围炎、气血运动障碍、坐骨神经瘸、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等

断续波

是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型。断时.在1.5秒时间内无脉冲电输出;续时,是密渡连续工作1.5秒

机体不易产生适应,其动力作用颇强

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

常用于治疗瘘证、瘫痪等

连续浊

是单个脉冲采用不同方式组合而形成。频率在50~100次/秒,称为密波;频率在2~5次/秒,称为琉波

可任意选择疏密;波型

密波:能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

疏波:短时兴奋肌肉,长时抑御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需用于治疗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及慢性疼痛等

  2.操作方法

  (1)配穴处方:电针法的配穴处方与毫针刺法大致相同,但多选取双数。一般以取同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不可过多,以免刺激太强,患者不易接受。

  (2)电针方法:针刺入穴位有了得气感应后,将输出电位器调至“0"位,负极接主穴,慢慢调高至所需输出电流量。如病情只须单穴电针,可把一根导线接在针柄上,另一根导线接上用水浸湿的纱布,固定在同侧离针稍远的皮肤上。通电时间一般在5- 20分钟,如感觉弱时,可适当加大输出电流量,或暂时断电、1~2分钟后再行通电口当达到预定时间后,先将输出电位器退回“0"位,然后关闭电源开关,取下导线,最后出针。

  (3)电流的刺激强度:当电流开到一定强度时,患者有麻刺感,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感觉闽”口如电流强度再稍增加,患者会突然产生刺痛感,能引起疼痛感觉的电流强度称为电流的“痛阈”。脉冲电流的“痛阈刀强度因人而异,在各种病理状态下其差异也较大口一般情况下超过痛阈的电流强度,患者不易接受,应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为宜。

  3.电针作用和适应范围

    4.注意事项

    (1)电针刺激量较大,需要防止晕针,.体质虚弱、精神紧张者,尤应注意电流不宜过大。

    (2)调节电流时,应逐渐从小到大,不可突然增强,以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造成弯针、折针或晕针等,年老体弱者,尤应注意。

    (3)电针器最大输出电压在40V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限制在1mA以内,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4)毫针的针柄如经过温针火烧之后,表面氧化不导电,不宜使用。若使用输出导线应挟持针体。

    (5)心脏病患者,应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在接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太强,以免发生意外。孕妇亦当慎用电针。

    (6)应用电针要注意“针刺耐受”现象的发生,所谓“针刺耐受”就是长期多次反复应用电针,使机体对电针刺激产生耐受,而使其疗效降低的现象。

(7)电针器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完好,若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查修理后再用。干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如输出电流微弱,就须更换新电池。

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是将药水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可将针刺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故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1.操作方法

    针具: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型号。

    穴位选择:根据病情选择有效主治穴位。一般宜选择肌肉较丰满处的穴位。

    注射剂量:应根据药物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不能过量。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剂量的1/5~1/2.

    操作:首先使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抽吸无回血,便可将药液注入。

    疗程:急症患者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一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个疗程间可休息3~5日。

   2.适应范围

    穴位注射法的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

   3.常用药物

    凡是可供肌内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法用。

中药注射液

当归、红花、复方当归、板蓝根、复方柴胡、鱼腥草、复方丹参、川芎注射液

西药注射液

25%硫酸镁,维生素Bi、B_z,维生素C、K3,0.25%~2%盐酸普鲁卡因,阿托品,利血平,安络血,麻黄素,抗生索,胎盘组织液,生理盐水,风湿宁,骨宁注射液等

  4.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的有效期、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零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先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亦当谨慎。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颈项、胸背部注射时,切勿过深。

    (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以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