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宁民间故事之三——王莽撵刘秀

 公司总裁 2018-08-20

洛宁民间故事之三——王莽撵刘秀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为称帝,改国号为“新”。民众对王莽的残暴十分不满,南阳刘秀趁机扯起了反对王莽的大旗。王莽采取了残酷手段,进行追杀。把刘秀一直撵到现在的洛宁境内。在洛宁许多地方,王莽撵刘秀至今还在流传。

窑透救刘秀

在洛宁县杨坡村南边10里处有一个村庄,叫窑头村。它与宜阳县三乡乡后院村仅一墙之隔。提起窑头这个村,人们都会讲一段神奇的传说。

传说当时刘秀被王莽一路追赶,从宜阳张午大跑小跑,淌过洛河进入三乡已是夜幕降临时分。但他还是不敢歇脚,又穿村北上,来到一个高坡上。刘秀听到王莽军队喊杀声,只得打马狂奔。他往山梁西北方向跑了大约七八里,沿小道下山,淌过一条小河,来在高崖下的一个窑洞口。刘秀心里一惊,心想千万不能进窑洞,进去就等于入了瓮。他正要勒缰离开,受惊的战马已进了洞。洞内漆黑一片,马在洞内仍奔跑不停。王莽的人马将洞口团团围住,并向洞内大声高叫说:“刘秀,这回你跑不了啦!”再说,王莽见兵将跑得人困马乏,就命部下在洞口死守,吃饭休息,等到天亮再活捉刘秀。夜里,刘秀在洞内嚎啕大哭,心想吾命休矣!要想活命,除非这窑洞能透个洞!说话间,突然窑底透了一个大孔,露出了一片夜光。刘秀急忙跑出窑洞,在微亮的月光下发现自己在一个空落落的大院里,出后门便是山坡。刘秀不敢多停,他立即出了后门向北坡狂奔而去。王莽的军队在洞口守了一夜,天色大亮后进洞捉拿刘秀,这才发现窑洞内透了一个大窟窿,刘秀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后来,刘秀在洛阳当了皇帝,许多人认为刘秀是真龙天子,那窑洞所在的地方是吉祥宝地,就从四面八方迁到那里居住,逐渐形成村庄,起名叫“窑透”。后人慢慢地把它叫成了窑头。

鸡叫头

距洛宁县河底乡村西边9里有个杨岔行政村。这里有个小小的自然村,名叫“鸡叫头”。传说,王莽当年日夜兼程追赶刘秀,刘秀的人马连夜奔命,当他们跑到现在的洛宁、陕县、渑池三县交界的一个地方时,停下来休息。他们刚刚躺下,就听到村里的公鸡开始打鸣。叫了头遍。刘秀知道天将亮了,急令手下人,继续前进。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村子称为“鸡叫头”。

绵羊沟

小界村向北走18里就是官岭行政村。这里有一个小山村叫绵羊沟。传说当年王莽把刘秀追赶到这里时,远远已看见尘土飞扬,眨眼就要追上,巧遇一位村夫赶着一群绵羊在这里放牧。刘秀下马,向牧羊人诉说原委,求其搭救。牧羊人为了掩护刘秀躲过灾难,便脱下身上的破衣烂衫,穿在刘秀身上,把刘秀装扮成牧羊人的模样。刘秀赶着一群绵羊悠然出沟,幸免一死。后人就把此地称作“绵羊沟”。后来山里的零星住户慢慢迁居于此,形成了村落,就成了现在的绵羊沟村。

瓦川

前瓦川村在小界村北15里处,属苇子山行政村。传说王莽撵刘秀到这里天色突变,雾气很大,伸手不见五指,分辨不清东南西北,看不到刘秀去向。刘秀趁机逃脱。人们就把这里叫“雾压川”,后来又叫成了“瓦川”。

杨盘

从小界村往西12里,便来到双桥行政村管辖的一个自然村“杨盘”。杨盘又名“杨爬”。据说是当年王莽撵刘秀时,刘秀被打扮成牧羊人赶着一群绵羊出了沟,沿山间崎岖小路落荒而逃,手中的牧羊鞭不停地挥舞,催羊赶路。俗话说:“羊走十里饱,牛走十里老。”边走边啃草的羊群走得时间太长,肚子吃饱了,四腿走累了,任刘秀羊鞭再甩,就是爬下不往前走。刘秀叹曰:“羊啊羊,你停着不走,我命休矣,活该刘秀命丧此地。”说来也怪,群羊似乎听懂了人话,为了刘秀不死,它们都爬着往前挪。这才使刘秀躲过了一场灾难。刘秀得到天下后,人们就把这里叫羊爬”。后来音念转了,叫成了杨盘。

福兴庄

洛宁县城东南有个村庄叫“福兴庄”。相传,当年刘秀被王莽追赶到这里已是人困马乏。王莽也是筋疲力尽。虽然还在追,但距离较远。刘秀便命部下稍加休整,再作打算。刘秀在部下休息时,独自出村了望,突然从东方来了一个白发长须的老翁。刘秀问道:“你是何人?”老翁说:“老朽是相面算卦的先生。”老翁问刘秀时他却不敢以真情相告,只是吞吞吐吐。老翁看到刘秀为难的样子,便说:“我直言了吧!你虽然经过了千难万苦,但是还有生命危险。不过有上天相助,能化风险为平安。大汉也一定能复兴!”刘秀听罢哈哈大笑,但老翁却不见了。刘秀对天高喊:“大汉一定能复兴!”后人就把这个庄叫“复兴庄”,后来,改成了“福兴庄”。

刘秀凹

涧口乡东南有个刘秀凹。传说刘秀当年被王莽追赶西逃时,看到那片凹地,小溪潺潺,牧草青青,四周高坡遮挡,比较安全,估计王莽兵马一时难以找到,就传令将士们在那里喂马、吃饭、歇脚、宿营,使鞍马劳顿的溃乏之军得以休整。刘秀坐江山以后,人们就把这里叫“刘秀凹”。

老剑坑

涧口乡南山中有个砚凹行政村,那里有一个小自然村叫老剑坑。传说王莽追杀刘秀追到那里时,进行了一场厮杀。短兵相接,形势严峻,在拼杀时,刘秀失手将宝剑掉在了路边的水坑里。万分危急之中,亲兵从水坑中捞起宝剑左挡右杀,劈开一条血路,迅速将刘秀救出险境。刘秀当皇帝后,人们把那里叫做“捞剑坑”。久而久之,转音成了“老剑坑”。

扳倒井

传说,当年刘秀被王莽率兵追杀,来到金门峪上王召村,早已人困马乏,口干舌焦。忽然,面前闪出一口水井。刘秀心里非常高兴,忙不迭地下了战马跑到井边一看,井水倒是很清,但垂直的井筒足有丈余深,要想喝水解渴无疑是难上加难。他一时心焦,急得在井边连跺三脚,仰天大喊:“上苍啊,如若大汉不当灭,应将此井扳倒,救我一命才是!”喊罢,那口水井果然慢慢向他倾斜过来,井水漫溢,清彻见底。刘秀喝足了甘甜的井水,又去征战。以后这口斜井就被人们叫做“扳倒井”了。

六道头

马店乡吕村有一个小山村,叫“六道头”。相传当年王莽的军队紧盯刘秀的人马一路追杀,把刘秀撵得既不能放心安歇,又经常忍饥受饿。那真是马无草料人无食,慌不择路逃命急,饿不择食乱充饥。

深秋季节,天高云淡,满山野果,尽皆熟透,山枣红、葡萄紫、虚瓜、柿子到处是。刘秀的队伍在山野里一面避祸前行,一面捋些野果充饥。他要先把结着果子的枝条搂在怀里,方能采摘。因此,后人就将此地取名为“搂枣头”。时日久了,慢慢转音就成了“六道头”。

安乐庄

马店乡马西村有一个安乐庄。相传,当年刘秀为躲避王莽的追杀,急迫中跑到了洛河沿上一个很不显眼的小村庄,躲避了起来。刘秀的人马刚进村,就下起了暴雨。洛河水猛涨,沿河村庄多数被淹没,堤坝倒塌,粮田被毁,放眼望去一片汪洋,唯有刘秀躲避的那个小村庄和西边紧连的另一个小村没遭损失。面对如此惨状,刘秀不禁感叹道:“洛河两岸村落尽淹,唯有西边那村太平,这个小村安乐,真乃天助我也!”因此,刘秀躲避灾难的村子就被后人叫“安乐庄”。

西王村

洛河西岸赵村乡的西王村与马店乡的太平庄和安乐庄隔河相望。相传,当年刘秀被王莽四处追杀,在安乐庄遇雨躲过一难之后无处可去,便信步往东。正走间,探马来报:“王莽的军队从东边杀过来了。刘秀急令向南渡河。犹如惊弓之鸟的刘秀过了洛河,一问才知道到了陈宋。他不敢向东去,催马往西行,在马上搭手西望,见不远处有一村庄,便对随从说:“西望有村,吾等有救!”遂策马前行,进村躲避,以后该村就叫“西望村”。后来,慢慢演化成了“西王村”。

南丰

赵村乡西南部有个村子叫南丰。传说,刘秀当年被王莽追赶到此曾站在村头的一棵桐树下观察地形,择选去处。只见从南方飞来一只凤凰落在桐树上引颈长鸣。刘秀见状心中大喜,便对部下说:“没有梧桐树,难得凤凰来。此处虽无梧桐,却能引得南凤降临,真乃宝地也!”后来刘秀称帝,人们就把这南凤降落之地,称为“南凤”。时间长了,逐渐变成了“南丰”。

太子坪

传说刘秀被王莽军穷追不舍,在“南凤”村稍作休整后,带着即将临产的娘娘一直往南逃跑,躲进了南部深山。从大沟口进山不远,娘娘饥渴难忍,刘秀便下令在黑龙潭边的青石板上支锅做饭,奉侍娘娘。那里就叫“支锅石”。

刘秀的人马饭后继续前进,走到距七里坪不远处,娘娘突然腹痛如绞。稍许,浆胞已破,血水流淌,小太子要出生了,但形势紧迫不敢久停,娘娘只得咬牙向前。这地方后人叫它“疼痛沟”。娘娘受苦,宝血洒地,使此处的石头和沙子全部变成了红色,至今还是如此。

再说娘娘忍着肚痛又跑了二三里路,来到了一块平地上,产下了小太子。这就是现在的“太子坪”。传说由于太子也是真龙天子,真龙降生此地,从此寸草不生。至今这片土地仍然是光秃秃的。

小太子出生后刘秀非常高兴地挥笔在一块向外倾斜的大石板上写下了“刘秀躲追兵,来到此山中;过了七里坪,娘娘肚子疼;平安生龙子,汉室望复兴”30个碗口一样的大字。由于年深日久,字迹已泯灭难见,早些年若用水一泼,字迹还能赫然在目。这就是罕见的“水泼石”。

太子坪

传说刘秀被王莽军穷追不舍,在“南凤”村稍作休整后,带着即将临产的娘娘一直往南逃跑,躲进了南部深山。从大沟口进山不远,娘娘饥渴难忍,刘秀便下令在黑龙潭边的青石板上支锅做饭,奉侍娘娘。那里就叫“支锅石”。

刘秀的人马饭后继续前进,走到距七里坪不远处,娘娘突然腹痛如绞。稍许,浆胞已破,血水流淌,小太子要出生了,但形势紧迫不敢久停,娘娘只得咬牙向前。这地方后人叫它“疼痛沟”。娘娘受苦,宝血洒地,使此处的石头和沙子全部变成了红色,至今还是如此。

再说娘娘忍着肚痛又跑了二三里路,来到了一块平地上,产下了小太子。这就是现在的“太子坪”。传说由于太子也是真龙天子,真龙降生此地,从此寸草不生。至今这片土地仍然是光秃秃的。

小太子出生后刘秀非常高兴地挥笔在一块向外倾斜的大石板上写下了“刘秀躲追兵,来到此山中;过了七里坪,娘娘肚子疼;平安生龙子,汉室望复兴”30个碗口一样的大字。由于年深日久,字迹已泯灭难见,早些年若用水一泼,字迹还能赫然在目。这就是罕见的“水泼石”。

丰衣口

缝衣口在长水村东三四里,原名叫“峪口”。传说,当年刘秀为了逃命跑到峪口村北边的坡上,看见满山遍野的红山枣挂满枝头。他肚内饥,口中渴,不顾后有追兵的危险下马步行,一头钻进硕大的“枣刺笼”里,大把大把地摘吃起山枣来。待饥渴全解,才从“枣刺笼”中退出,这才觉得满脸火辣辣地疼。他让随从一看,才知道脸上划了不少血口子。再低头细看,又发现自己的手脚都被枣刺划破了,衣服也被挂烂了,扣子几乎掉光了。刘秀伸手一摸脸,脸上又添了几道血口子,是扎在手上的枣刺又把脸划破了。刘秀转念一想,真是一半欣喜一半抱怨。因为酸枣饱了饥肠,枣刺变了模样,把自己打扮成了叫花子。他边想边独说独念:“酸枣得,酸枣失,枣树结枣不长刺。”从此,这面坡上的酸枣刺再也没有长过倒钩。

刘秀在山上躲避一时,又下山来到峪口村。村边巧遇一农妇,正在做针线活,刘秀上前恳请农妇为他缝补衣裳。那农妇姓吕,当时将刘秀衣服缝好后又缝上了衣扣。后人将“峪口村”改名为“缝衣扣”。又在缝衣扣村西北四里处盖了一个“缝衣娘娘庙”。并立了一块石碑。碑文曰:“相传光武避新莽之难,到经于此,仓促而前,棘刺衣,扣坠落,吕氏女缝之。除莽继位,找该女,女人早逝,遂封为缝衣娘娘,后人即以此名村。”尔后,改朝换代,该村渐渐富裕,人们衣食无忧,就把村名改成了“丰衣口”。

刘坡

传说,刘秀当年被王莽追到长水村以西五里处的一座小山上时,又累又热,便脱下身上穿的布袍,随手撂到了西边山坡上,并在此稍加休息。后来,人们就把刘秀脱袍的小山叫做“龙袍山”,就是现在的“龙头山”。把当时撂袍的地方叫做“撂袍”,尔后演变成“撂坡”、“料坡”。再往后,此处多有姓刘的人家居住,又改成了“刘坡”,就是现在的长水乡刘坡村。

甜面片

传说,刘秀被王莽追杀到深山老林,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白天四处奔跑,夜间不能睡眠,苦得想哭,饿得心慌,真是寸步难行。刘秀说:“悲也!如有贵人相助,就是一碗半碗剩饭也能充饥,若得天下自当重报”。说话间,半山腰出现了一排竹篱笆,刘秀眼前一亮说:“深山有人家,神助我也!”走近详细观看,正是一座小院,紧贴山崖有三间窑洞,院内清洁整齐。刘秀忙问:“院内主人可在?”边说边推开柴门进院。窑内走出一位老太婆说:“年轻人这般狼狈,敢情是被他人追逼?”刘秀不敢直言,怕出意外,忙说:“鄙人行路,饥饿难耐,想讨碗饭吃。”老太婆很和气地说:“我们老百姓生活艰难,上等饭菜没有,客人如不嫌弃,我只有给你做碗甜面片充饥。”刘秀听后非常感激,连忙说:“谢谢老人家!”

老太婆一边洗手擀面,一边说:“门外还有几瓣蒜,你把它剥剥捣成蒜水蘸着好吃!”刘秀照着去做。老太婆把面擀好后,刘秀也将蒜水捣成了。老太婆还往蒜水里滴了几滴油,捞了一大钵子面片,让刘秀蘸着吃。刘秀一来是太肚饥,二来是过去确实也没有吃过这甜面片蘸蒜水,边吃边说:“香呀,真香,真好吃!以后我若得天下,一定天天吃这饭。”刘秀一连吃了两大碗,千恩万谢出门去了。

后来,刘秀在洛阳称帝,认这个老太婆作干娘,请她到洛阳居住。三、六、九总让干娘做甜面片蘸蒜水吃。这就是洛宁流行的佳肴:甜面片蘸蒜水。

沪池

在王莽追兵紧追不舍时,刘秀继续向西跑。进了西边的山区。那里山高沟深,不上就下,少有平地。刘秀只跑得人困马乏。看看前边尽是大山,人烟稀少,山路崎岖,刘秀难为得哭了起来。他又不敢大声哭,害怕被追兵听见难逃活命。于是便只能“忽哧、唿哧”地低声抽泣。坐骑也累得“唿哧”、“唿哧”大口喘气。后人便把这个地方叫做“忽哧”。时间长了,慢慢演变成了“沪池”。后来,这里住了人家,就成了沪池村。

犁鸠沟

洛宁县长水乡有个山村叫“犁鸠沟”。

相传,当年刘秀被王莽追到岭西村,眼看就要追上,情形非常危急。刘秀看看周围地势比较平坦,只有一个农夫正在犁地,身后是一大片刚刚犁过的土地,没处可以藏身。情急之中,刘秀跑到农夫前边,一缩身便钻进早先犁过的犁沟里,让拉犁的牲口把自己影住,黄土把自己埋住。正在拉犁的白马一见有人躺在犁沟里,抬起的腿便不忍心放下。王莽追上来后,找不到刘秀的踪影,心里正在纳闷,忽然一只“黄瓜绿儿”(鸟名)飞来,嘴里叫着“犁沟、犁沟!”王莽一听大喜过望,刘秀原来在犁沟里藏着哩。可是他仔细一看又犯了难:田地这么大,犁沟挨犁沟,可到哪里去找呀!恰好又飞来一只喜鹊,连声叫着“扎、扎、扎”。王莽一听又是喜出望外,举起长枪就在田地上扎了起来。眼看就要扎到刘秀头上,把刘秀吓得心胆惧裂,魂不附体。这时又有一只斑鸠飞过来,它扯开嗓门大声叫:“糊涂、糊涂。”王莽心想:还是斑鸠说的好,这么大的地块,我糊糊涂涂地乱扎,要扎到什么时候啊?想到这儿,遂翻身上马,向别处追赶去了。

王莽走后,刘秀从犁沟里钻了出来,四面张望,不见王莽的军队,知道追兵已经走远,便狠狠地对“黄瓜绿儿”说:“你为虎作伥,罪恶极大,我罚你泉水不能喝,草籽不能吃,爬到树上找虫子!”又对喜鹊说:“你落井下石,罪恶滔天,我罚你三伏炎夏不喝水,九九严冬不入窝!”刘秀叩拜斑鸠,感谢救命之恩,并说:“我封喜鹊窝巢许你占,天下山林任你飞!”对那匹影着他身子又不忍心放下蹄子踩他的白马更是感恩不过,便说:“我封你一只蹄子不着地,随时站着能休息。”所以,直到现在所有的马匹都是站着休息,而且总有一只蹄子抬着不着地。从此,世上就多了“鹊巢鸠占”的纠纷,有了“好马不卧”的说法。后人就把此地取名叫做“犁鸠沟”。

梨鸠

传说,刘秀从犁鸠沟出来后又饥又渴,见一农夫在梨园地头看护梨园。梨树上果实累累,压弯枝头,阵阵果香顺风扑鼻。他便非常恭敬地向农夫求食。农夫见他怪可怜,随手把地头树上的大梨摘下来几个给刘秀吃。刘秀吃后有了精神,谢了老农,又去赶路。后人就把此地称为“梨救”,即用梨救了刘秀。天长日久,又叫成了梨鸠。

大铁沟和小铁沟

大铁沟源于陕县摩云岭南麓,在大岔沟入上戈境,是罗岭乡和上戈乡交界处一道很深很长的石山沟。小铁沟在罗岭乡境内,源于将军岭南,是一道不算太长的沟。这俩沟确有名气。它们在西汉以前叫“大鹈鹕”和“小鹈鹕”,东汉以后称为“大啼哭”和“小啼哭”。其中的来历是:刘秀被王莽一路追杀,来到“小鹈鹕”沟边。他放眼一望,不由地悲从中来,低声哭道:“唉呀,我的老天爷呀!这山比天样高,沟同井样深,树如桶样粗,草若牛毛密,坡似墙样陡,路像蛇样绕,可叫我如何过沟呀!”哭归哭,难归难,要想活命还得拼命往前赶。于是,他下马步行,历尽万难,方来到“大鹈鹕”沟边。

“大鹈鹕”比“小鹈鹕”更凶险。刘秀站在沟边连看也不敢看就抱头痛哭起来:“唉呀呀!闯过龙潭闯虎穴,见罢小鬼见闫罗!这道沟山比天更高,沟比井更深,树比桶更粗,草比牛毛更密,坡比墙更陡,路比蛇更细,看来今日唯有一死了,大汉复兴永无期。”刘秀哭着哭着,忽听背后人喊马嘶,追兵又来了。他顾不得山高路险,坡陡沟深,连滚带爬地又闯过了“大鹈鹕沟”。因此,这两条沟就叫做“大啼哭”和“小啼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