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9.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仁英书屋 2018-08-20

今天我们要品读的是让无数人为之痴狂的元好问的代表作:《摸鱼儿·雁丘词》。当然,他也有一个词牌名叫《迈陂塘·雁丘词》。,有的词牌不止一个名字,比如说摸鱼儿,它又叫迈陂塘。当然有时候我们也称这首诗叫做《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一听题目你就会知道我为什么会说这首诗是让无数人痴狂的杰作。


词云: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首词有题记,元好问交代了他背后的一个让人感伤的故事。元好问作这首词的时候,其实才十六岁,去太原赶考,在汾河岸边遇到一位猎人,猎人告诉了元好问一个奇异的故事。说他几天前捕获了两只大雁,雄雁脱网而出,雌雁则被束缚在网中。猎人将雌雁带回家,雄雁凝望着网中的雌雁,一路相随,在空中悲鸣,盘旋不去,而雌雁亦在网中呜咽,不吃不喝,后来猎人杀死了雌雁。雄雁在空中看到爱侣已亡,竟一头从空中栽下,一头撞地殉情而亡。十六岁的元好问,被深深的感动了。他没有埋怨猎人的无情,只是从猎人手中买下了这两只大雁,将这对忠烈的爱侣埋葬在了汾河的岸边,并用石头垒起了一座小小的坟。然后为他们的爱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雁丘词》。这首词的每一句都值得我们细细审读。


我们一句一句来看:

第一句最是有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叩问世间,惊天一问。十六岁的元好问将自己的震惊感动同情,所有的深情化为这千古以来感动人心的一问,他问的是世人,问的是苍天,其实也是问的自己的灵魂,究竟情为何物。这让我想起汤显祖在《牡丹亭》里面所说的,“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绝非情之至也,”所以紧接着“情为何物”之下就是“直教生死相许”,这一句犹如雷霆万钧破空而来,又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情至极处,竟是何物?


以至于要让人生死相许。这一问太过精彩,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在思索之后,继而引发对世间所有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讴歌,就显得那么自然而然。“直教生死相许”,直教两字更突出了爱情力量的雄伟、奇伟,你看这样的开篇用一个问句突如其来,犹如盘马弯弓、先声夺人,为下文描写大雁的殉情蓄足了力量,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高洁得到了升华。


第二句,“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写的是雁侣之间感人的生活场景。大雁秋天南下越冬,春天北归双宿双飞,所以元好问称他们是双飞客。天南地北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人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天南地北,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自时间着墨,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相依为命的恋情,非常有生活感。本草纲目说雁有四德:“寒则自北向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向北,归于雁门,其信也;飞则有序,前鸣后和,其礼也;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夜则群宿,留一奴巡警,昼则衔芦,以避征缴,其智也。”这是说雁有四种品德。冬天的时候,就像蒙古长调里唱的:“鸿雁向南方……”一直飞到衡阳,所以衡山有回雁峰。



等到天气变暖又自南而北,所以归于雁门关,雁门关也因此得名,这是他们的守信。飞而有序,这是礼仪。失偶不再配,大雁是一夫一妻制的动物,这是让人们特别尊敬他们的地方,感情真挚,这是他们的节、气节。晚上的时候群宿,有大雁放哨,白天的时候衔芦,以避征缴。征缴就是古代时候的短弓箭,古代的时候弓箭很珍贵,射出去以后,上面有根绳子,就是缴,再把弓箭又再拿回来用。


大雁可以避征缴这是他们的智慧。所以雁有四德,而其中最让人们感慨的是他们的诚信、他们的团结与他们的深情。“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就以人间夫妻为喻,写出他们的生活中的深情。


第三句,“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这几句是说大雁长期以来共同生活,既有团聚的快乐,也有离别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难以割舍的一往深情。所以“痴儿女”三字最是出神。以人世间痴情相爱的真情儿女相喻,使得大雁的恋情和人世间的恋情完全融合为一,毫无隔阂。


第四句,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这里的君是指殉情的大雁。这一句是对大雁殉情前的心理活动那种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年轻的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定会有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的殉情,相反正可以表明以死殉情是这只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殉情背后深刻的内涵。


他那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而自己形单影孤,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挚爱,即使苟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写前景之艰难。这样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动的轨迹,也就交代了大雁殉情的深层原因。


下阕第一句: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这里有一个历史典故。横汾路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之处。《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率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汉武帝还作《秋风辞》。其中有一句说“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而如今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寂寞当年箫鼓,是说当年箫鼓如今已然寂寞。荒烟依旧平楚,平楚就是平林。平林漠漠烟如织啊,可见如今一片荒凉。这种鲜明的对比,是说炫赫一时的盛况转瞬间烟消云散,倒反衬了真情的万古长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这又是用了《楚辞·招魂》的典故。 些读suo,《楚辞·招魂》句尾均用“些”字,所以称“楚些”。这句意思是 武帝已死,招魂无济于事。山鬼自啼风雨——《楚辞·九歌》中有《山鬼》篇,描写山中女神失恋的悲哀。这里说的是山鬼枉自悲啼,而死者已矣。这两句借《楚辞》之典反衬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大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为之嫉妒,所以这对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这一句从反面衬托,突出了大雁殉情的崇高,为下文寻访雁丘作好了铺垫。


最后一句: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是从正面对大雁的称赞。元好问展开想象,认为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他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狂歌痛饮”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感动之深。


事实上,元好问的所言不虚。千秋万古千百年来,多少和他一样的人,去到汾河岸边,祭奠那小小的雁丘。我年轻的时候壮游天下,也曾经来到汾河岸边。如今太原的汾河公园里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雁丘”,背后用殷红的字题写着元好问的这首摸鱼儿。当然词的第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就写成了“问人间情为何物”。这在汾河公园里头是一个不太显眼的景点。但是我想就像元好问说的那样,千秋万古,总有和他一样的灵魂,来这小小的雁丘,去吟诵他的“问世间情为何物?”


当然,我相信很多人对这首词的了解都首先来自于金庸先生的名作《神雕侠侣》那个让人无限感慨的大魔头李莫愁。李莫愁的出场和最后走入烈火之中结束自己的生命,都念的是这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因为不能放下,所以那么美的莫愁女,最后成为一个如此让人扼腕叹息的女魔头。爱不是伤害,不是占有,爱有时候因放手而得永久。可是李莫愁就真的没有让人同情甚至值得理解的地方吗?她一生虽然不能放下也没有忘记那个给自己带来痛苦的爱人。,为之守身如玉。她爱要爱得刻骨铭心,恨也要恨得惊天动地。从生到死,她唱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凄凄沥沥蹈身入深入火海之时。这一曲歌声实在是她一生的写照。


事实上,她虽然恨极了那个负心郎。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心里还是爱着他的。至少还是念着他的。这份情感之深,之固执,之绝望,如果不论是非,就程度而言,其实不也不逊色于杨过与小龙女吗?只是造化弄人,莫愁所托非人罢了。黄泉路冷,谁又能和这个本来美丽温柔后来却成为魔头的李莫愁一路同行呢?


所以到最后。还是绕不过这一句经典的问与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就中更有痴儿女。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这大概就是爱情,让人欲说还羞、欲罢不能的魅力所在。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叫生死作相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