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堂戏作滑稽诗

 高山仙人掌 2018-08-20

福州西湖景色秀丽,颇具苏州园林的别样风格:仙桥柳色、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西禅晓钟,果然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怎不令人流连忘返!正德元年(1506)端午节,福州知府与一些官员及乡绅们兴致勃勃地在这儿观看了龙舟竞渡、画舫歌舞,又乘轿前往荷花亭,准备享受丰盛的宴席,好不快活!

偏偏有个不识时务的穷酸秀才,不躲不让不回避,直着脖子一往无前,冲撞了知府大人的“前导”!所谓“前导”,就是官员出行时前面的仪仗队,由那些“仪仗员”们高举着“肃静”、“回避”等牌子,让人们赶快避让,不得喧哗,以充分显示官老爷的尊贵与威严。当“肇事者”被扭至轿前时,知府大人不耐烦地挥挥手:带到亭中严加审讯!知府大人心中有数:这儿是风景区,又不是通衢大街;当事人是秀才,又不是无知乡农。此时此刻撞我前导,明明是故意的,怎能不狠狠地教训他一顿!

  福州西湖公园

当知府大人高坐亭中,看清那被按倒于地的穷酸秀才时,不觉也吃了一惊:哦,不是别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郑堂!这郑堂才智过人,书画诗词均堪称一绝,可惜有点玩世不恭,几次参加乡试,都是早早地答完了试题,然后就在卷末写诗画图,令主考官十分生气,自然不会录取他。考不取举人,郑堂并不在乎,从此无意于功名,只顶了个秀才的名头,在乡间厮混。既然是个名人,知府也准备网开一面:好吧,你作首诗自责一番,只要作得好,本官也就不深究了!

郑堂似乎也有点惶恐,只见他要过纸笔,一连写了五个字“苦苦苦苦苦”。知府大人一看,乐了:哈哈,郑堂小子,你此刻才知道“苦”了,那你刚才为何那么狂妄,不分尊卑上下,在本老爷面前横冲直撞?老爷我倒要让你尝尝“苦”的滋味!于是大喝一声:“继续写!”

    福州西湖公园

郑堂更加害怕,低着头,一口气——或者说抖抖索索地写完了一首七言诗:

“苦苦苦苦苦连天,

上皇晏驾未经年。

江山草木皆垂泪,

太守西湖看画船。”

知府一看,顿时傻了眼,于是角色转换,变成自己吓坏了:不好,这件事如果张扬出去,别说我完全有可能免职丢官,甚至连脑袋也保不住哩!

原来,去年——即弘治十八年(1505)的五月初七日,明孝宗朱祐樘不幸病逝,他的儿子朱厚照登基,这就是明武宗。“上皇”自然是指老皇帝明孝宗了,其实他并不老,逝世时才36岁。“晏驾未经年”倒是实情,因为要到两天后的五月初七才满一周年呢。不过当时从上到下,有谁会注意到这个细节,整整一年不请客、不喝酒、不搞娱乐活动?然而,倘若有人硬要找茬儿,把事情捅出来,问题可就不小了:老皇帝“驾崩”还不满一年,在“江山草木皆垂泪”的悲伤时刻,你身为朝廷命官、堂堂的福州太守(即知府),竟然悠哉乐哉地“西湖看画船”,简直是大逆不道、罪不容诛了!顺便说一句,“江山草木皆垂泪”虽然有点夸张,不过孝宗皇帝在位期间刷新朝政,力除积弊,停省工役,及时赈灾,一时朝政较为清明,社会较为稳定,在明朝诸帝中,应该算个很不错的君主了。知府大人的害怕还有一层:小皇帝朱厚照即位时才15岁,今年也不过是个16岁的毛头小伙子罢了,万一耍起孩子脾气来,一道“严惩”的圣旨传下来,自己完全有可能脑袋搬家哟。想到这儿,知府连忙吩咐撤掉酒席,并向郑堂赔罪,又塞给他一些银子,请求他偃旗息鼓,千万不要将这件事情捅出去。

   福州西湖公园之神秘雕像

大约过了一两年,知府那40岁的妻子不幸去世,将要殓葬时,却发现死者的双眼一直不闭。知府大为惊异,请了许多和尚道士念经做法事,依然没有效果。有人提醒他:郑堂是个饱学之士,何不请他前来问个究竟?知府一听有理,就把郑堂请进家中。郑堂早已了解了知府的家庭情况,到了死者面前,高声吟道:

“夫人一貌玉无瑕,

四十年来鬓未华。

何事临终含泪眼,

恐教儿子着芦花。”

这首诗前两句不但称赞夫人美貌,而且称赞她四十岁了,头上还一点没有白发;后两句则点明两眼含泪难瞑的缘故:恐教儿子着芦花!什么意思?这里面有个典故: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是个大孝子。他幼年丧母,父亲娶了后娘,又生了两个弟弟。后娘偏心眼,对自己亲生的孩子百般疼爱,对闵子骞则不予善待。有一年冬天,后娘给闵子骞做棉袄,里面絮的全是不值钱的芦苇花绒,看起来挺厚,其实一点都不暖和;她给自己的两个亲儿子棉袄里絮的是丝绵,看上去挺薄,其实非常暖和。闵子骞的父亲偶然发现了这个情况,非常生气,准备休掉后妻。闵子骞含着眼泪跪在父亲面前,替后娘求情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意思是有后娘在这儿,不过是我个人受点委屈罢了;倘若休了后娘,我和两个弟弟有可能落到另一个后娘手里,两个弟弟就会像自己一样受苦了。闵子骞的话感动了父母,不但夫妻和好如初,后娘对闵子骞也慈爱有加了。而知府妻子则留下两个尚未成年的儿子,担心自己死后丈夫再娶,两个儿子会受继母虐待,重演闵子骞寒冬着芦花的故事,因此死不瞑目。郑堂吟毕,知府也深受感动,便抚着夫人的尸体哭道:“夫人呀夫人,你就放心走吧,我绝不会再娶继室,让我们的儿子受委屈的。”于是,夫人果然安心地闭上了双眼——你说神奇不神奇?不消说,知府重重地酬谢了郑堂。  

    据说,从那往后,福建一带,一直把诙谐或戏谑的滑稽诗歌,称之为“郑堂体”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