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澜沧江和昌宁茶

 行摄天下者 2018-08-20

“一山分二水,滴水漂两洋”的天堂山脉孕育着昌宁壮丽和秀美!恒古澜沧江,千年飘香,山间,水畔,雨水汇聚成无数涓涓细流,汇入一条大江——澜沧江。来自山野的古树茶,汲取了天地精华,融进了澜沧江的自然灵气,散发着修行千百年的古茶韵味。

位于澜沧江畔的昌宁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于1933年由保山永昌、顺宁凤庆析置设县,取两地名后一字为县名(盛 安),属保山市。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状态,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低热、温热、温凉、高寒4个气候带。境内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40.4℃,极端最低气温—6℃。年平均降雨1259毫米,无霜期253天。在她宽广、温润的大地上,至今还生长着近年古茶树。没有人惊异历史为什么会选择这里作为世间茶文化有声有色的保留地,在浩若烟海的茶文化氛围中,昌宁人解读着自己独有的茶文化,并享受着中国传统而古老的茶生活。



昌宁有古茶树,那昌宁茶的历史究竟从何时开始?据《昌宁茶叶志》记载:从当地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部分陶器残片,类似后来的陶制茶具。由此推测,境内的先民应该从公元前1世纪的秦汉时代就有用茶、饮茶的习俗。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途经昌宁保华寺,因兵士痪疫,后得“姜糖茶”而祛,则令将士采而带之继续南下。


昌宁的茶风、茶俗、茶文化融结了上下五千年文明,成就了独特的茶道和文化。以茶入药,以茶入食,以茶入饮,以茶为礼,茶香滋润的生活成了昌宁人生活的全部。诗人韦应物因此说: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源出深山。”正是如此,在茶文化的历史演变中,昌宁茶始终蕴含着一种真、善、美的精神,洋溢出“色、香、味、形”四美,那一缕缕的千年茶香,荡涤着故乡人的人性,寄托着独特的千年茶道文化。




澜沧江畔很多民俗浓郁的村落,百抖茶、一道茶、二道茶、小罐茶,都能让品茗者感受出不同的茶香的韵味。陆羽主张“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即要取涓涓汩汩缓缓而流的泉水。明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记》中则说:“茶性发于水,八分之茶,十分之水。”阐述了泡茶之水的重要性。所幸昌宁虽无名山大川,但好在有一条澜沧江。“大河之上,必有细涓。”那些穿峰过林的溪流,与名茶相得益彰,使人在品茗中悟出人生的许多道理,茶如人生、人生似茶……

     云雾高山出好茶。”在昌宁大地流过的澜沧江母亲河的灵气,孕育了故乡茶的清香,使其茶香里蕴含了历史的沉香和文化的芬芳。据樊绰的《蛮书》记载,早在唐朝时期,澜沧江沿岸的“濮蛮部落”就已经开始人工种茶,曾留有“过客不需愁道渴,煮茶僧在白云间”的诗句。在一望无垠的大地上,云蒸霞蔚,绵亘群山的万亩茶苑,青翠欲滴,宛如碧玉,装点着大地上的村庄。昌宁人因亲近茶,种茶、品茶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歌、茶舞。由此衍生的茶艺、茶俗和茶道等茶文化精髓,深深扎根于人们内心之中。茶以其独有的品质养育了昌宁人,昌宁人也把先民们爱茶、食茶的遗风传承、发扬和保存了下来,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文化底蕴。

溯历史长河,在一千五百年至三千年前,在黄河流域的腹地中原地区,夏商周三大王朝夺地封侯,战火连绵;而在澜沧江流域的“濮蛮”部落,古濮人的先民已经学会种茶、制茶、品茶,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说明茶很早以前就生长在南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专家学者把茶的发祥地锁定在澜沧江流域。作为澜沧江钟爱的土地——昌宁,群山环绕、溪流遍布、峡谷纵横、云雾缭绕,是世界上最适宜茶生长的地方。也许是有价值的东西终究要被发现,也许是人类祖先创造的财富终究要留给后人,总之,古茶树见证了昌宁茶乡的千年历史。







“古茶飘香飘绿了一方山水,古茶飘香飘在了我的家乡;古茶飘香飘出了一片芳馨,古茶飘香飘出了一片梦想……”

这是一首在昌宁广为传颂的茶歌。澜沧江水哺育的故乡人性格像茶,清醒、理智,不卑不亢,执着恒久。昌宁人习惯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增进友谊。“人情如茶,平淡、充实而有余香……”这种和谐、宁静、澹泊明志的悟性之道,完美地阐释了昌宁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的茶文化内涵。


编辑:古茶零点

责编:果       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