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如何做到在《兰亭序》中20个无一雷同的“之”字?

 书法心法 2018-08-20

关于王羲之《兰亭》中二十个“之”字的事,大抵上有两种声音。

有一定书法基础和笔法水平的人会觉得王羲之用笔如有神助,千变万化!

还有一些比较无知的人:人家就喝多了随便一写,也没有你们想的这么多!

这里一共有20个“之”,没有一个全部雷同的,但是相似的确实有。

如果非要吹毛求疵的话,只能把用笔有区别的找出来,不要去掉那几个相似的,也会有十七八个不同的!

比如上图我画的图例

用笔的中的笔势都是有区别的,比如①②字形比较相近,但是二者笔法区别非常大。

比如“之”的笔顺可以理解为“点,提,撇,捺”四笔。

一点是平入,一点是纵入,第二笔提都差不多,但是第三笔的“撇”笔势就开始变化了,①为“背”,就是凸面向上,②为“向”,圆弧向下,凹面向上。最后一笔“捺”①为平出加重反捺,②为向下一波三折的“顺捺”出锋。

这二者在用笔的笔势上是完全不一样的,通俗来说,这是打破了“习惯”的用笔。

所以说右军用笔如龙,气象万千。

变化太多了,这也是称为“书圣”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几乎已经“穷尽变化之能事”,留给后人可开发的空间非常小。

所以你看米芾,董其昌,王铎赵孟頫等,所有的用笔取势及习惯,都能从王羲之处找到影子。

所以后人学王羲之,都是“各的一面”

变化的方法除了“向背”的用笔,还有转折、连断、提顿、奇正、轻重、虚实。

几乎把所有书法中的矛盾对比关系都加以利用了。

可能有些无知的人就会说了:这不会随手写的而已,每个人写出来都是有变化的!哪有真么多讲究?

这话不无道理,但是非常250。

田蕴章在《每日一字》中曾经说过,他让几个没学过书法的小孩子写“之”,也会有不同的变化,这是实践出来的“真知”,这有道理。

但是你可曾想过,没学过的人写出来的有变化,那学过的人呢?

董其昌讲“不信笔”,就是说不要被习惯性动作所左右,学过书法的人不要说十几个不同的“之”,如果他创作的时候脑子里有五种变化,都已经是不错的了。

没学过的人固然可以写出变化,但那是“书法”吗?

书法是讲究用笔的,学用笔势必会沾染一些用笔的习惯,如何能破解?无他法,只有多临多想多写!

一个人若“做”一幅字,可能一直“之”会有十几种写法,但是如果是下意识写出十几种变化,古今书法大家也不会有几个人做到,甚至连王羲之都不能写出第二遍。

所以兰亭是神品第一,王羲之称“笔有神助”。

反观那些杠精,我就一句话:承认别人优秀很难吗?要么你也写出几种变化悄悄?

当然,一个懂得书法变化的人,写出十几种有变化的“之”不难,真不难,只要有功底,加以思考就能做到。

但是下意识不假思索能写出来,那就是用笔的功夫登峰造极,已经可以达到随心随性而变了!

“做”与“自然”是两种概念。

即使放到“神笔”王铎处,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当然,王羲之的“之”的用笔变化,只是王羲之的一个缩影,并不能说“之”这个字代表了王羲之的水平,而是借这个字说明王羲之对用笔变化的处理,已经随性而发了。

只不过兰亭全篇只有“之”最多而已,如果换一个字,王羲之也能处理出非常繁杂的变化。

细临过王羲之手札的人都会体会到一点,学第一本手札是积累的用笔习惯,很难去套另一本,总有写地方是“不得劲”的,这就是王羲之的高妙之处。

写米芾尚且还有些规律,写王羲之真的很难把握什么规律,只能学到处理这些变化的方法,然后加以理解运用而已!

这么说吧,如果让我在创作中应用,最多写出五种而已。如果加以思考,提前排布,可能会写出十几种,不过未必能保持作品行气。因为用笔是顺畅还是迟疑,全在“一口气”,断了就是断了,连着才算本事!

最后只想说一句:承认别人优秀真的很难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