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之教育摘抄(一)

 heitudi 2018-08-21

第一章 素养与核心素养

第一节 素养


第一节素养思维导图

一  素养的来源

(一)素养与素质

素质是与生具来的,纯天然的,是人发展的基础、可能性和条件,对一个人的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有着重要的甚是决定性的影响。

我国多年来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其内涵也更多的指向后天和教育。

(二)素养与教养

教养既教育出来的素养,字面上是“教养”,实质上应该是“育养”。人的素养更多的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育出来的。

(三)素养与修养、涵养

修养、涵养即自我经过修炼,涵泳而形成的素养,它强调自我教育在素养形成中的作用。

(四)素养与文明、习性

从个体角度讲,素养是个体的习性、习惯;从社会角度讲,素养是一种社会价值,一种人类文明。

总之,就来源而言,素养来自遗传(基因,天性、天赋)、环境(文化、制度),教育和自我教育;就形成机制而言,素养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教育发挥着主导作用。

二  素养的构成

(一)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

林肯说过,四十岁以上的人要对自己的长相负责。(长相主要是精神长相)。

一个人的素养一定会通过其言行举止和神态表情表现出来。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被问及“文化是什么”

所做出的回答是“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塑造自己精神长相,涵泳自己气质风貌的过程。

(二)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包括性格和气质,是一个中性概念。但是,素养显现的却是积极的方面。

核心素养指的是那些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其根本特质不在于量的积累,而在于生命个体品质与气质的变化和提升。

(三)素养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一个人的素养的形成过程是各种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或者说,一个有教养的人是有很多好习惯的人。

叶圣陶先生这样认为:教育往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素养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美国教育学家克洛威尔所说,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发现新的思维方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思维方式反映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立场和视角,也决定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具有根本的制约作用。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能在思维方式上找到根源。当前,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对立化(简单化,绝对化)和封闭化(模式化、僵化、固化)上。

对立化思维是一种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简单的线性思维方式。要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基础,确立一种关系的,辩证的思维方式。

封闭式思维方式是一种走“套路”的思维方式,即用既有的套路和模式来解释和分析所有的认识对象和问题。

中国科学院动物学家杨卫平发出质疑:“现在我们一不缺钱,二不缺仪器设备,三不缺勤奋努力,为什么到头来原创性成果还是比不过别人”这个问题的根源也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在应试教育中,不会发现问题和提问问题;只会解常规题,不会解非常规题;只会求同,不会存异。

学校和教师要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关乎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当前,要从以下三点着力。第一,培养学生用事实进行论证,用逻辑进行推理的思维能力。第二,要注重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即注重培养学生独立、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力。第三,要注重把单向思维的培养改为双向思维的培养(演绎法与归纳法)

孔子一生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要求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