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这首现在被古风歌曲、流行小说广为引用的小诗未见于《全唐诗》等诗集,却出现在了铜官窑瓷器上。 平白如话的二十字,将女子相见恨晚的失落,难分难舍的缱绻,对未来的担忧,表达得淋漓尽致,堪称一篇情书典范了。 铜官窑青釉褐彩“君生我未生”诗文壶 铜官窑,又名长沙窑,除了开辟用诗词警句装饰瓷器的先河以外,首创釉下彩绘、模印贴花、铜红釉等,不走寻常路,引领晚唐陶瓷风尚,在近些年的考古发现中让世界惊叹。 刷新铜红釉彩的 创烧记录 红色在中国传统中常常作为喜庆富贵的象征,在瓷器上,中国人一直尝试烧出红色。清以前瓷器上的红彩主要由铁和铜两种着色剂,铁红又叫矾红,是低温釉彩,成色没有铜红纯正鲜艳。 铜红是一种高温釉彩,因铜元素十分活跃,难以烧制,所以铜红釉彩的瓷器自古以来就十分名贵。学术界原认为,铜红彩是宋钧窑烧创的,而铜官窑铜红釉彩瓷的出土,将铜红釉彩的创烧提前了几百年。 铜红彩的烧制对气氛、温度、铜含量等工艺因素极为敏感,民间流传“要想穷就烧红”的说法,以唐朝当时的条件更是不可能掌握铜红釉的密码,只是偶有完成,数量极少。这件铜官窑白釉红绿彩瓷壶同时呈现红绿彩,十分珍贵,是铜官窑烧造红彩的力证。 铜官窑出品,最早的铜红彩瓷 唐朝最风行的文创产品 是如何营销的 唐朝的长沙人深谙以低价占领市场的道理。铜官窑一件青釉褐彩题记壶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油瓶伍文”。当时的伍文是什么概念?稍晚的一件越窑瓷器上标的价格是一千文,两相比较,铜官窑的东西简直四舍五入不要钱啊!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铜官窑青釉褐彩“油瓶伍文”题记壶 铜官窑经营理念超前,为了扩展市场,低价促销、广告效应、接单定制等等手段玩得比现代商人还溜,最重要的,还是懂得迎合市场需要。 1998年打捞出海的唐代沉船“黑石号”上发现约5万多件铜官窑瓷器,说明了铜官窑外销的事实。海外市场的需求促进了铜官窑自身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适应外销的特色纹样,比如桫椤树、椰枣纹,外国文字,以及各式外国人表演的图案等。 以“黑石号”打捞瓷器图样为蓝本设计的铜官窑瓷器 打破“南青北白”格局 瓷器从此色彩缤纷 在那个“南青(越窑青瓷)北白(邢窑白瓷)”一统天下的年代,在名窑夹缝中求生存的铜官窑,独辟蹊径做彩瓷。 从目前出土的铜官窑品类来看,彩绘瓷占到41%,后世瓷器上的绘画图案,大都可以追溯到铜官窑,所以现在随着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深入,提出了“南青北白长沙窑”的说法,将铜官窑与“南青北白”并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铜官窑首创的“釉下多彩”是在同一个瓷器上的釉下绘制多种颜色,图案无所不包,窑工看到什么画什么,花卉、人物、风景、动物,都一一出现在纹饰中。 唐朝铜官窑匠人个个都是灵魂画手 老祖宗的思维超前,花样百出,对于后世匠人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现在的铜官窑匠人为了别出心裁,也是很拼了。比如凭借工艺进步,古法新制铜官窑传统器型,或者借鉴紫砂壶中经典器型,挑战老祖宗望而却步的成型难度等。 1322°高温下还原烧成的江天暮雪反口杯,烧成难度大,成品率低。以潇湘八景中的江天暮雪为灵感,洁白的釉面上,黑褐彩采用流釉工艺自杯口而下,似坠还附。每一个杯子因窑温曲线的变化,造就釉汁的自然流动,几无重复,都是孤品,无法复制。 唐朝长沙人的浪漫情怀和丰富创造力,开创了中国的彩瓷时代。一个铜官窑杯,将茶慢慢品饮,唇齿间是醇厚,更有一腔回甘,淌过千年窑火,淌进湖湘记忆,有千年铜官窑的器具相伴左右,足以品读湖湘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