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塔尔寺酥油花 | 非遗地图·青海

 秦岭之尖 2018-08-21

塔尔寺一绝:酥油花

青海有个塔尔寺,而塔尔寺有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

这三绝被誉为“艺术三绝”。有人说,到了青海,不去塔尔寺是遗憾;去了塔尔寺,不看“三绝”更遗憾!而每年的正月十五,是酥油花“盛开”的一次大好机会,许多人不顾高原反应来到塔尔寺一顾她的容貌。

塔尔寺,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坐落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青海地方志记载,塔尔寺酥油花的制作,始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中,《西宁府志》记载了《塔尔寺酥油灯》一词:“月当空,耳边箫鼓叮咚。彩架间,安排灯架,年年花样不同。放光明,庄严灿烂,俏人物,楼阁玲珑。怪怪奇奇,形形色色,番僧巧妙夺天工。夜深后,油腻渐消融。这真是昙花一现,乐事将终。”

酥油花,顾名思义就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种花,它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最早产生于西藏的苯教。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和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大昭寺内供奉。这尊佛像原来没有冠冕,宗喀巴学佛成功以后,在佛像头上献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身上献了“披肩”,还供奉了一束“酥油花”,这就是酥油花的来历。

据了解,塔尔寺现在能捏酥油花的僧人不足40人,而过去,有100多人。一些酥油花老僧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对酥油花的制作技艺还没有完全领悟,每年能够学习制作酥油花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所以,酥油花制作十分难学,堪称一门绝技。令人欣慰的是,塔尔寺酥油花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塔尔寺最热闹的一天。这天从早上开始,去塔尔寺的人便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公交车、班车、私家车、自行车等工具争先恐后地涌向塔尔寺。到下午,塔尔寺内外已经是人山人海,远近的僧人和民众簇拥着进入上、下两个油花院,开始欣赏精美的酥油花。

如今,经过一代代艺僧的艰苦探索和积累,酥油花的塑造技法已发生质的飞跃。他们率先从单支、单花、单人的单塑法发展成为立塑和浮塑、单塑和浮塑、花架和盆塑相结合的形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大的酥油花以350多个人物形象演绎着生动曲折的佛教故事,场面宏大,内涵深厚,30多名艺僧耗时60多天、耗油3600公斤才创作完成。

据了解,酥油花的制作分为四道工序。

首先是“扎骨架”,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用加工的柔软草束、麻绳、竹竿、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

其次是“做胚胎”,用上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掺和上草木灰反复捶打,制成韧性好弹性强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后裹在骨架上完成粗糙但准确的一个个大造型,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

再次是“敷塑”,在加工成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细的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有的还要用金、银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最后一道工序是“装盘”。

将塑好的酥油花按设计的总图要求,用铁丝一一安装到位,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高低错落有致,件件立体悬空,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瞻玩味。

手艺君有话说:

请大家在阅读后随手点赞

以示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